书城政治话说小康
26366000000017

第17章 什么是小康社会(4)

其次,主动面对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战略机遇。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金融、信息三大要素的普及,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既是历史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在利弊相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面前,不进则退,不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反而会更加落后。所以我们党的方针是抓住这个战略机遇,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这就叫做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它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进入新的阶段:由有限范围和领域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我们既能够“引进来”,也能够“走出去”。显然,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就明确指出了,在新世纪主动面对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正是我们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难得的战略机遇。

其三,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线是缓解一切制约因一素。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今后20年,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中,又面临着运用科技革命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难得机遇,所以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地区的历史机遇,也是东部地区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会给全国经济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这就表明,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这一历史机遇,对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包括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下岗、失业形势严峻和贫困人口、弱势群体问题,诸多方面利益的兼顾和协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文化体制还存在种种不完善的问题,人口问题、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三大文明需要更加协调建设的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不足问题,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在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重要保证。

其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实现改革全面攻坚、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进入小康社会,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将进入全局性攻坚和制度创新的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破解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这一历史性课题,这是全面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决胜阶段。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大有作为,就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总结和汲取一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与经验,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与此同时,伴随市场化进程,我们党将沿着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方向,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走自己的路,不照搬西方的制度模式,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提出的,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设想。而我们通过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较好地解决这个重大的体制性问题,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能够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制度,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这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

总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些难得的战略机遇,就能够从容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从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造性实践中大有作为,进而使新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如期得到实现。

第二,必须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部署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实施正确的战略部署,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的战略部署既要大有作为、积极进取,又要稳妥可靠、符合客观实际。从宏观上看,可以大体上区分为两个阶段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进程。

第一个十年的战略部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新世纪中国初步进入小康社会时,部分地区农村的一部分居民还不能达到既定的小康生活水平,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遗留问题,这时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所以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进入小康社会后第一个十年应该是小康社会的巩固提高阶段,即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快速和健康发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尤其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广大农村进入小康社会。这是整个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力争形成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两个文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加大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力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使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学技术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必须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准备。

第二个十年的战略部署:建设宽裕、殷实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根据这一战略构想,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在整体上全面进入比较宽裕的阶段,城镇居民进一步走向比较富裕的阶段,中国将完全建成殷实的小康社会。经济增长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据国家统计局的专家分析,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未来2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7.18%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有可能达到按当时价格计算的5000美元,这一水平是1997年的世界平均水平。经济结构目标是,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到2020年,三大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1.5%、50.2%和38.3%。第二产业依然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人民生活质量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更加富裕。由于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城市居民15~20年,预期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农村居民可以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比较高,到2020年全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要有明显缓解,基尼系数应控制在0.3左右。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城乡基本普及12年义务教育,社会生活基本法治化,思想道德水准和民族精神比上一阶段再上一个新台阶,生态平衡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环境污染得到很大程度的治理,基本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某些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就能够为全国加快推进现代化,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

第三,关键是要坚定地迈好第一步,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紧紧抓住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坚定地迈好第一步。我们新世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就是党和国家制定的“十五”计划。这是我们国家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们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实现“十五”计划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紧紧抓住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就要坚定地迈好这一步,以便为完成以后的战略部署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开展;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十五”期间,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五”时期是新世纪的开始,我国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有望超过意大利和法国进入世界五强;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对外贸易在质和量上均有较大的改善,贸易位次有望进一步提升,为成为贸易强国打下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也将基本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也会取得明显进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将会提升到新的水平。因此,完成好“十五”计划,新的“三步走”战略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把新的“三步走”战略落到实处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

需要说明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的历史任务,而后面的30年,是我国通过建设比较富裕的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飞跃阶段。那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将是以知识化为主,以代表21世纪中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先导产业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全国城乡环境质量基本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只有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真正实现。

总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深刻分析客观存在的严峻挑战,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那么,在本世纪中叶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