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小康
26366000000018

第18章 怎样建设小康(1)

社会(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为了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条件或实现途径。

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为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发展作为主题。”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又进一步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对于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特别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努力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不断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战略思路上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论断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的方针政策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实践证明,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2000年底,当我们实现总体小康的时候,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2万美元。按照我们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1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是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即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这一高一低充分说明了小康标准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因此,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就仍然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只有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为解决“三农”、就业等突出问题创造条件;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真正体现出来,持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不受侵犯。

二、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的着眼点要高,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我国以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量的扩张解决短缺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几乎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比如,我们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过剩现象,这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反映;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低,直接与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结构不合理有关;;就业矛盾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总之,我国的经济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阶段。

十六大报告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要求,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小而不新”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即形成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一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这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对扩大就业、加快城镇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都有重大作用。关于发展农业的问题后面将专门阐述。

三、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没有适当的发展速度,就会丧失机遇。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速度,这是我们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的重要条件。在新世纪新阶段,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要求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要求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2%左右。因此,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目前的经济基础、市场潜力和体制环境看,我们也完全有条件实现这个增长速度。尽管由于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大了,增加了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在结构调整上确实取得成效,在体制改革上真正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会进一步发挥出来,继续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当然,我们所讲的发展,必须是有效益、有质量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世界各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增长方式与其长期增长速度有密切关系。要保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新思路。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从严治理企业,是企业振兴的必由之路。所以,今后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首先,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管理,关键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抓住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这些重要环节。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第三,要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学习先进经验,探索和形成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制度。不断实现管理创新。第四,要强化基础工作,狠抓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突出抓好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和贯彻上述战略思路,实施切合实际的战略措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仍然面临着实现工业化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总结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建立起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化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没有工业化,就没有整个现代化文明。

我们要实现的工业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与信息化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合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里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来讲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扩大就业。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一个将载入史册、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决策。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以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一个以信息的生产、处理和应用来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实力,从而以信息经济代替工业经济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或正在来临。在这一新的产业革命的历史动态演进过程中,信息化正逐步代替工业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新标志。

所谓信息化,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上的应用并以此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

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从经济领域的角度来说,信息技术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如美国信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还不到10%,但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率已超过了1/3,比过去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钢铁、汽车和建筑业)加在一起的贡献率还要大。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因此,在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的今天,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标志着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不再是传统的以机器化大工业为标准的工业化,而是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指: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