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同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策密不可分的。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过去的20多年的小康建设,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进行的。没有改革,就没有小康。面向未来,推进小康建设,同样要走改革之路。只有坚持和深化改革,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持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才能胜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推进市场化改革和经济体制创新
进入小康社会,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将给原有的体制带来新一轮的大冲击。随着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推进,也给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仍然需要通过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改革要有新突破”,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这一新体制更加成熟,定型。
一、以两个“毫不动摇”为指针,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当前所有制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一股妄图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歪风邪气,一些人借改革之名,行否定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之实;二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总是心存疑虑,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它的发展设置障碍。解决所有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坚持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原则,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新突破,即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坚决反对否定公有制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扫除思想深处残存的“左”的认识,对不同经济成分一视同仁,使各种所有制经济既竞争又合作,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所必须的。进入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传统观念,真正把它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经济发展规划的体系。二要解决在某些重点产业部门不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限制,为民营经济提供与外商和国企公平竞争的机会。三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支持,人才支持。四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法规。为这一新兴力量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二、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十六大报告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一是政企不分,使政府难以公正对待各类企业,承担起公共管理者的角色。
二是国家所有,多头管理,产权责任不清。三是企业内所有者缺位,治理机制不健全,使内部人控制带有普遍性。四是政府为企业设置过多的目标,降低了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就是按照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实现两个分离和一个统一。所谓两个分离,一是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分离;二是在政府内部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职能与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分离。所谓一个统一,就是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具体来说,要按照国有资产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形成国家和省,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国家与省各自成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的财权、事权和人事权,实现责权利的统一;把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与运营,把股权运营与资产经营分开。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积极的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发挥国有企业作为“国家队”的主导作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三、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一切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有效配置。市场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又具体表现为市场机制。因此,必须发展各类市场,健全市场规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以搭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平台。
所谓市场体系,是指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类市场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市场体系不是一个平面概念,而是一个立体概念,其构成是多元的、多层面的。它包括一般商品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市场,也包括技术、劳动力、服务、服务、信息、房地产市场等。因此,市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统一是指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统一的,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统一还意味着市场按照统一的规则、制度进行组织和运作。
市场体系不仅要对内开放,也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去体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运行,要消除市场垄断、贸易壁垒和歧视措施,帮助市场主体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根据合理的价格信号来获取资源或作出决策。有序是指要有一定规则来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和资源的合理流动。这种规则既包括法律、法规,也包括正式、非正式的行业规范、国际惯例和商业信用等。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必须通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只有从源头上根除不规范行为,才能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国家通过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把长远利益同当前利益、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生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能否有力和灵活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否健全完善和能否正确运用。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改革价格、流通、金融、财税、保险、医疗卫生等体制,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更多地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充分体现,对当前和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配就是生产力。建立在一定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收入分配不仅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和结果,并且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都有明显作用。我国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解放劳动生产力,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反过来,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和不规范的分配关系的存在。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入探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十六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精神,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第三,改革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要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改进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收入分配方式,推行年薪制,职工持股,股票期权制等分配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取缔非法收入等。总之,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法为公民提供的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的制度。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市场经济中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它起到社会“稳定器”,经济运行“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调节器”的巨大作用。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观实而紧迫的任务。它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当作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建立健全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就要做到: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探索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
此外,要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援,扩大社会救助的范围。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与正确认识世界,坚持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必须通过实行对外开放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为此,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