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小康
26366000000024

第24章 怎样建设小康(2)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新世纪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表现在:一是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二是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的开放即按承诺的时间表开放;三是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画地为牢、自我孤立,而必须把自身的发展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利用这种联系为本国的发展服务。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面对这种趋势,我们既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必须参与进去。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成功经验,面对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根据对外承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具体措施包括:逐步降低关税;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内外贸易等服务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涉外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等等。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二,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第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不单纯追求总量和规模的扩大,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第四,特别要注重引进智力和先进技术,提高经济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20多倍,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6位,创造了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世纪发展对外贸易,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既要努力巩固传统市场,又要不断开创新兴市场,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确保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多双边经贸关系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是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对外贸易效益的有效手段。要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发展技术贸易,鼓励成熟的产业技术出口,带动技术装备及成套设备出口,积极推进我国出口结构从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变。

三是优化进口结构,健全和完善进口管理体制。要全面认识进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扩大出口贸易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鼓励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进口,使进口更好地为国内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服务。同时,按照世贸组织规则,抓紧建立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加快修订和完善质量、卫生、防疫、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有效调控进口。

四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必须在外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继续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完善外经贸法律法规,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做法,建立一套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外经贸体制。大力推进中介组织改革,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为各种经营主体开展对外贸易创造条件,推动经营主体多元化。

五是完善有关税收制度和贸易融资机制。完善和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口退税制度,加快研究和制定新的涉外税收和融资政策。强化金融支持体系,扩大出口信贷规模和范围,形成完善的出口信用体系。

三、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以及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需要,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充分发挥吸收外资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甩。

更加积极地利用外资,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适应跨国资本投资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借鉴国际上吸收外资的通行做法,不断开拓利用外资的新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外资。积极探索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投资,把吸收外资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改变财政和金融机构转贷国外贷款的单一模式,选择有条件的企业直接对外融资。

鼓励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对外合资、合作。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有步骤地推进金融、电信、贸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积极吸收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提升传统产业,把利用外资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兴办研究开发机构。采取鼓励政策,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

改善投资环境,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进一步改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为外商投资提供更方便的条件,是扩大利用外资的重要前提。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有关法律法规,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保障和完备的法律环境。彻底取消对外资企业出口比例、外汇平衡等限制条件,加大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消除各种歧视性政策和差别待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利益,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时期的重大举措。江泽民明确指出,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这是关系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战略,是我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战”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为此必须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

做好境外投资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制定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对我国企业实施境外投资的扶持体系,在税收减让和减免、在信用担保和信用支持、在信息服务等领域积极行政,全心全意为我国跨国公司服务。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加快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管理分工格局,规范审批,简化手续,提高运作效率和监管水平。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快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组织支持国有和其他所有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各种形式“走出去”,开展各种跨国经营,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跨国公司作为生产国际化和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已成为世界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都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我国也应大力扶植和发展跨国公司,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向跨国公司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

培育国际名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根本上增强综合国力,为“走出去”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保证。名牌产品,特别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是国之瑰宝,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从发展高科技入手,增大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品牌经营力度,使更多的中国名牌产品享誉全世界。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对于推进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坚持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推进。使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所谓文明,在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

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在社会生活中,这三个方面存在交织、渗透和转化的情形。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三者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这个预定的历史性目标中,富强指的是物质文明,民主指的是政治文明,而这里的文明指的主要是精神文明。可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

它的基本含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研究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发展会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又要看到它会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社会前进要求的政治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而且会影响以至决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这就是说,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起着规范和保证的作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提供重要保证的需要。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谈到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曾深有远见地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江泽民也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是政治体制中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缺陷,必须兴利除弊,加以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现代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