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小康
26366000000034

第34章 万众一心全面(4)

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他把人的全面发展从共产主义延伸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快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在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了上述目标,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的向前发展。”(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44页)

二、提高国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要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文明,要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其中实现全民族的“健康素质”这一表述是首次提到的,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和技术已经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空前地加大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和速度,高科技及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和国际竞争的焦点,谁占有高科技,谁就占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由于科学、技术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日俱增,由于我们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科学技术水平、文化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我们要着重开展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运用,科学思想的武装和运用,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科学精神的弘扬和坚持,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以推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它能够塑造人的高尚精神,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锻炼坚实的思想基础,有助于人们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要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先进文化的建设。道德建设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是道德建设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要提高人的健康素质身心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个人的健康素质会影响个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体健康素质则会影响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许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大多数发展活动会影响环境,从而通常会引起或加剧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如果缺少发展,也会对许多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人类健康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第一,人类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产力中,人是首要的能动因素,是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无论是近代工业中的机器,还是20世纪的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都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延伸和放大。现代社会中,健康的人身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进一步提高。第二,人的智力、精神、体能等因素在科学技术以及所有的社会活动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人的健康不仅包含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第三,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第四,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和改善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增进人类发展健康水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大自然已经向人类发出警告,严峻的现实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卫生事业在适应社会需要中得到发展,也才能根本改善和增进人类的健康。

当前怎样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普及科学知识,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的优质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发展生殖健康及其相关产业。提高生殖健康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生殖健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三是发展妇幼卫生事业,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预防性技术服务。四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五是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促进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加强青春期、孕产期、更年期、老年期健康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六是积极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积极推进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要普及医药科学知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摈弃陋习,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合理营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七是依法保护重点人群健康。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婴幼儿死亡率。积极开展老年人保健、老年病防治和伤残预防、残疾人康复工作。八是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是发动群众参与卫生工作的一种好形式。在城市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市民的卫生文明意识,促进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

1月12日,由中央文明办、卫生部共同主办的“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在北京启动。11位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即日起从北京走向全国,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席专家殷大奎在其讲座上阐述了健康概念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新标准为:

1.精力充沛,不感觉疲劳。

2.处世乐观,积极参与,敢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适应环境,应变能力强。

5.抵御疾病,抵御感冒等传染性疾病。

6.体重适中,身材匀称。

7.眼睛明亮,不发炎,反应敏捷。

8.牙齿清洁,无龋齿。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骨骼健康,肌肤丰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