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快乐教育学
26367300000016

第16章 进行信心教育,让孩子快乐地肯定自我(2)

把握批评尺度,让孩子快乐地接受

犯错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过,犯错并不可怕,孩子本来就是在“发生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一过程中逐渐成长的。可怕的是犯了错误后,家长不批评教育,使孩子犯错不知错,或坚持错误不改正,这才是危险的。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承受能力弱,没必要管得太严,忽视了孩子是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殊不知,孩子是非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其今后对待人生的态度,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注意培养,等孩子长大了再进行教育,则收效甚微。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都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如果纵容孩子,孩子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多。但是,批评孩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家长的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正确教育孩子应该把握适当的批评尺度,使孩子能快乐地接受批评。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于是立即将其制止,并责令这位男生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先生批评孩子的方法很巧妙,值得我们学习。可见,掌握了批评的方式和尺度,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美国一个权威机构,曾对小孩进行过一次测试,结果非常惊人。他们发现,孩子1岁的时候,想象力、创造力高达96%,但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7岁时(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的时候,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不见了,只剩下原来的4%。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他们接下来的跟踪调查发现,小孩在成长(o~10岁)的过程中,平均遭受超过两万次的“伤害”。其中对幼小的心灵伤害最大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破坏性批评”。

很小的孩子不知道说谎是什么。一旦他们知道说谎是什么,他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它是错的。当他们长大一点时他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说谎是错误的,他们只知道你说它是错的,而且如果他们说谎,你会惩罚他们。

那就是说,如果你正好抓住他们说谎的话。但是如果他们知道你一定会因为他们的错误惩罚他们,他们就会说谎,甘愿承担日后可能受到惩罚的风险,希望能够逃脱必然会有的惩罚。

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不能说谎的重要性。向他解释说谎会摧毁彼此的信任,包括你对他的信任,以及他对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的信任,他对自己能够明智地思考、为他的行为负责的信任。许多次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你在因为孩子说真话而惩罚他:当他承认他不愿意去拜访祖母时;他不同意牧师说的话;如果新宝宝回到他来的地方去,他会更高兴时;当他尝试不按照你想训练他的那样思考,说出他感觉“正确”的事情时,如果你用震惊的语气说:“你怎么能那样认为?你怎么能那样说?你想的事多么可怕。”他将依旧以他的方式感觉和思考,只是他发誓下一次不再那么诚实了。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还有几个小妙诀,跟父母们一起分享:避一避: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缓一缓: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对孩子是一种摧残。最好先让孩子心平气和,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选一选: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处于轻松的心境,乐于接受。

绕一绕:借助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旁敲侧击,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冷一冷:有时故意冷淡孩子,能使之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激一激: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刺激孩子,使之改正缺点。

笑一笑:用幽默作为批评的手段能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其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总之,家长批评孩子是常事,但是家长只有把握了批评的尺度和正确的批评方法,孩子才能快乐地接受,并很好地改正。所以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面对孩子的错误并把握好批评的尺度。

过高期望反而会给孩子压力

父母们对孩子的前程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期望,他们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专家和明星。在充满压力和注重成就的当今时代,父母们忧心忡忡地迫切想为子女提供一种竞争的优势。

于是,他们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条件,不顾孩子的禀赋,以自己认定的模式塑造孩子,让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当然,过高的期望除了给孩子平添了极大的痛苦外,也给父母们带来了无限的懊恼。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的人,这本身无可厚非。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由于孩子对父母爱戴,愿意以实际行动取悦于父母,让父母满意,这就促使孩子自觉地经常地将自己的实际表现同父母的期望找差距,并努力达到平衡。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就不会放纵孩子或袖手旁观,就会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及时督促,具体帮助,加强指导,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父母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环境,是潜在的动力。对孩子不抱有任何期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客观上对孩子起着压抑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但是,家长在对孩子抱有期望的同时,也应该知道,期望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起消极作用。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沉重的学业压力、日益复杂的学习环境、逐渐增加的单亲家庭问题和多变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有个居委会对500户家庭的调查表明:85%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学习好,将来比自己有出息;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一半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近40%的学生诉说自己处在一种“一直不断努力,但却总是达不到目标”的状态,为此,他们心中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焦虑感。近一半的孩子“常常感到对不起父母”,并“一想到考不上重点中学,心里就害怕”。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做噩梦、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病理反应,小小年纪竟然有21%的孩子称“我感到活得累”。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来的理想仅仅是过上一种没有烦恼、没有束缚、没有压力、无拘无束的生活。

现实中,当孩子们因学业不良产生心理困扰最需要父母的帮助时,得到的却是雪上加霜。父母采取的是惩罚和打骂,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恶化了亲子关系,使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疏远。在一些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经不是值得信赖的权威。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在孩子的身上实现自己当年的理想与宏愿,然而,当过高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状况产生矛盾时,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请看下面的例子。

施晓慧是个14岁的小姑娘,对于父母对她的期待,她在日记里写道:我的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这使我很苦恼。

小时候,妈妈把我送进了重点小学,凭借一点儿聪明才智,我每次考试都能高居榜首。后来我考上了师大二附中的尖子班,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我的心理压力逐渐大了起来,考试成绩不像小学时那么如意了,我开始尝试到失败的痛苦。这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呀!一次考试后,我神情沮丧地回到了家。

一到家,妈妈洋溢着满脸的希望,焦虑地追问起来:“考得怎么样呀?”

我深知妈妈希望得到的是我充满自豪的回答,但我今天却给予不了。我心中深深地自责起来,我告诉了妈妈考得不好。妈妈原来阳光灿烂的脸一下子堆满了乌云,只低低地应了一声:“考得不好,下次再努力吧。”接着便回厨房去了。

我忽然感到很委屈,也很难过。妈妈嘴上虽然没有责怪我,但我知道她心里对我是极不满意的。我便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妈妈。

很快又一次考试来到了,对我来说,就好像世界末日降临一般。

妈妈不断地对我说:“你要考不好,同学就会看不起你,老师也会看不起你,你周围的一切人都会看不起你。”就这样,我的压力更大了,对考试产生了恐惧感。眼中看到的只是考分,我的一切都是为了考分,我好像只是为了考分而活着。

然而,我考试的成绩却一再地不理想,我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开始怀疑,妈妈爱的是我还是我的考分、我的荣誉?我希望妈妈能设身处地地为我想想,别老盯着“分”。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学习好、考高分,这一愿望固然很好,但结果却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正确的做法应是正视现实,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能力。如果期望过高往往会造成孩子学习上的逆反心理,就像上面的晓慧的例子一样了。

的确,鉴于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原因,我们有不少家长失去的东西很多。例如,有的家长期望值并不高,但是就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实现不了;有的家长本有很高的天赋,但是社会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有的家长本有某方面的潜能,但是由于缺乏懂行人的指点和培养,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最后只能是以遗憾告终。于是,在这类家长的潜意识里,就深深地烙上了一个不容易解开的“结”,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实现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实现的愿望。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一定非要让自己的孩子来实现。孩子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孩子的条件和素质。

作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动机和具体的教育措施是两回事。父母要做的,首先是把自己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期望降低,让孩子切切实实从零学起,功课一门一门地啃。有点特长发展一下当然好,没有也不必大失所望,别人的孩子们也都是这样,既然那么多伟人、科学家、文学家的孩子也都是这样,都很普通,你又有什么理由硬性要求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呢?这是不能靠定指标、下决心就能完成的。

太高的期望值是明明跟自己过不去。期望过高,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父母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会有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对孩子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适当。

爱不是包办代替,也不是强迫命令,而是充分的理解与尊重,给我们的孩子一个自由成长与呼吸的空间,归还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与阳光。也许我们的家长都还记得,自己的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我们虽然担心他会跌倒,但我们并不能一直抱着他走路,因为孩子可能无法很快地学会行走,如果我们放开手,在旁边鼓励他,支持他,他虽然磕磕碰碰一路走来,却让自己和父母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的时候,放开你的手,也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