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解悟名家:与中联重科一起聆听
26368100000009

第9章 帮你打开观念“枷锁”

当我们热衷于谈论人类制造产品质量优劣。却对于国人素质问题讳莫如深的时候,我国在国民素质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的著名专家解思忠,2004年6月14日登坛“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中联重科分场,将我国经济领域的核心团队——企业决策管理奋置于睽睽众目之下,对这个群体的“质量”“评头品足”。其视角独特,研究成果耐人寻味。

解思忠简介

国民素质研究专家,1946年生于山西运城。他曾任******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司长,现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兼任北京大学国民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学术代表作有“国民素质三部曲”:《国民素质忧思录》、《观念枷锁》、《国民素质读本》。

帮你打开观念“枷锁”

——解思忠论企业管理者基础素质

个体素质:50项指标你具备多少?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决定对自己的素质进行分析,那么,你会列出一些什么样的评价指标呢?

国民素质研究专家解思忠给出的评价体系,将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分成8个方面50个子项,具体构成如下:

人格素质:包括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个性解放、自我实现、尊严、宽容、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等;精神素质:包括理想、节操、意志、理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实思维、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自省意识、世界意识等;

道德素质:包括诚信、良心、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羞耻心、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自然道德等;

文化素质:包括读书习惯、文学修养、人文精神等;

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

职业素质:包括角色意识、敬业精神、时效意识、团队精神等;审美素质:包括情趣美、谈吐美、仪表美等;

健康素质:包括文明生育、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生命质量等。

如果专家列出的这50项指标在一个人身上都达到,是否意味他(她)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呢?解思忠认为,结果并非如此。素质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细节化和可以感同身受的。

人格:到哪里找这么好的词?

查找关于“人格”一词的解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悉心探究国民素质的专家解思忠,在中国古代辞书里没找到这个词。他翻阅1840年出版、集古词之大成的《辞源》中没有,1980年出版、补充了大量新词的((辞海》里也没有。《辞源》、((辞海》这样的大辞典里怎么会没有“人格一词?

原来,“人格”是一个外来词,产生于几百年前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它的英文是“Personality”。其本义有多种解释,列举出来很长,一句话概括,就是“个人的存在状态”。

一个人人格的高低,是依据他的存在状态来判定的。如果能保持独立存在状态,他的人格就是健全的,称之为“独立人格”;反之,如果是依附于他人存在,其人格就不健全,称之为“依附人格”。因此,望文生义,把“人格”等同于“人的品格”,约定俗成地赋予其“道德品质”涵义,结果就把它原本的涵义给覆盖了。

解思忠认为,从历史发展轨迹分析,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只能是依附型人格,那么,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才是独立型人格,即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才会转变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劳动者才会转变为有自由、平等权利的劳动者。也只有实现了这种人的发展的飞跃后,才会空前广泛地唤起人们的各种需要,才会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人们的交往范围空前扩大、交往层面空前拓宽,才会使人的个性空前充分地得到张扬。

学习:心理需求,还是生理需求?

“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等词语,在当前经济生活中人们已耳熟能详。事实上,在我们周围,能够坐下来静心读书,一天不学习就魂不守合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与此相对的是,为应付考试、考评被动读书的人,为数越来越多。哪怕在探索欲望最强的青少年群体中,将读书当作一种与吃饭、睡觉等同的生理需求,而非一种高雅爱好的人群,也不在多数。

解思忠认为,学习是一种对自己最好的长期投资。拿个人与企业打比喻,人的诞生等同于企业成立,人的死亡类似于企业注销。读书在人的一生中机会成本接近于零,它只会使个人增值保值,提高个体素质和竞争力。

目前,许多优秀企业开始注重人员培训,将培训作为一种企业福利,为员工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世界500强企业,有一大半为学习型企业;美国排名前25位企业中,20家属于典型的学习型企业。

但在中国,“激励、磨炼意志”的资源尽管丰富,企业却并未真正有效利用。企业竞争需要不断学习,需要依托变化进行创新和调整,并且力争做到未雨绸缪。

艺术家:何不去实业界找舞台?

在中国长沙,美术专业背景的“远大空调”掌门人张跃,被许多人视为经济领域的怪才——他不是工程师,却能让“远大空调”产品登上世界溴化锂空调技术的顶峰,使远大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

解思忠认为,在目前理工科居主流的MBA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团队中,有较高人文和艺术素养的专业人士,应该成为最有潜力的新成员。他认为,一个决定人的发展尤为重要的素质,就是其独具的文化、艺术素质。

爱因斯坦是小提琴演奏高手,袁隆平既能拉小提琴又善跳踢踏舞,对于许多科学大家的人文艺术成就,我们都能如数家珍。20世纪60年代,日本培养“四合一”

人才,就将文学素养与外语、经济、贸易等指标相提并论。

为什么把文学艺术素养列为衡量经济人物素养的重要指标,而且权重还在继续加大呢?因为产品要具有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核心技术作支撑,更需要管理者从人文关怀方面放飞思想,充满想象。

因为传统教育的缺陷,以及多年来对人的素质的片面理解,兼具理性、创造力、想象力及人文关怀精神的企业领导人、决策管理者还十分欠缺。因此,一方面,企业决策管理者要注重培育自身基础素质;另一方面,正在创新的中国教育体系,要尽快为每一位国民增补尚有缺陷的素质教育新课程。

导师制:能否在企业施行?

在高校常见的导师负责制,在企业能否施行?解思忠认为,像以前企业推行的师傅带徒弟一样,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营销等团队有潜力的人员归类,让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骨干作导师,将他们带人实战,提高素质,不失为学习型组织可借鉴的新模式。

现代企业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更常见的是快鱼吃慢鱼。“不上网,就下岗”

成为不少企业职工的口头禅。因为全球化步伐加快,在国内,不少企业制度明显赶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不仅能促使个人学习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还能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效传承,营造一种优良的文化氛围,使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个人素养随之水涨船高。

办公室主任的故事

本场讲座,解思忠给大家讲了两个办公室主任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一个发生在中国。某人在学生时代表现平平,毫不出色。毕业后进入一外企工作,几年后做到公司办公室主任。这个看似平常之人能在人才荟萃的外企平步青云,他的许多同学都不解。后来,一同学在参加该公司一次剪彩活动后找到了答案。原来,公司原定请四位嘉宾剪彩,仪式进行当中突然要临时增加一位,这时,只见那位被认为“毫不出色”的办公室主任,从笔挺的西装口袋里从容抽出一把剪刀,满面微笑递了过去……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德国,某独裁者在败落前最后任命了一位办公室主任,他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这人有个特点,能把服务对象想到却没说出的事迅速变为现实。有一次,这个办公室主任受命为独裁者购置一块绿地,办好后陪同视察,独裁者察看过程中情绪颇佳,只是当目光落到绿地内一破烂民居时,肩膀微微耸了耸,什么也没说。这个细小动作发生后,那位办公室主任不动声色,派出两人,一人负责与民居主人谈判拆迁,一人负责调派推土机将民居推平。等视察完反转回到原地,独裁者再没看到那幢民房,取而代之的是几头在民居旧址悠闲吃草的小牛。

解思忠认为,在企业中,每个人都有一个角色。只有当每个人把角色都演好,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有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现场交流

企业文化≠文体活动

听众一:您对于人的素质分析非常深刻,也提到企业文化问题。您谈到企业文化是一种长期积累、相对稳定的企业价值观念,为什么说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解思忠:依靠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前,有不少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这是一种误解。企业文化是对员工习惯的培养,是企业制度约束失效情况下影响员工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力量。在管理和技术层面,已经有许多科学理论存在,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取长补短,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但是,在以精神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文化方面,照抄照搬是学不来的。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深刻人文内涵企业文化的企业,面对缺乏人文关怀和健全意识形态、管理理念的竞争对手,肯定能在最后的竞争中稍胜一筹。

听众二:传统文化能不能通过企业文化的载体来传播?

解思忠:完全可以,企业是经济社会先进的组织形式,包括湖湘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底蕴。可通过挖掘,将古代先贤们的智思哲理,应用于企业决策和管理。像“中联重科”提倡的“至诚无息,博厚悠远”,就是取义《中庸))而将其发扬光大的一种优秀企业文化。

★精彩点评刘国基(著名策划人与品牌、营销传播专家)

企业以人才为本,核心竞争力主要也是拼人才,人才要德才兼备。解教授提到人的基本素质,应该是进入企业成为员工之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这些人因为个体差异,有的是通才,有的是偏才,他们通力合作,才能干成大事。

解教授的演讲给入带来的启发还在于:企业人对角色的认知能力,以及入文素质对企业家决策管理能力重要性的分析与研究。经验告诉我们,一位企业家在遇到重大危险时能做到从容不迫,这与当事入在入文、艺术方面受熏陶而形成的素养直接相关。创造力是企业最重要的一种基础素质。然而,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提升,甚至评价,目前还没有非常科学的程序和标准,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存在类似问题。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来寻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