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26369700000004

第4章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的内涵(3)

具体而言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校长与教师的理念变化。

由于长期以来的评估体制的特点,历史校本研修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对教材的整合与高考内容的重新解读,进而变成高考研究与教材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又回到了考试的目标。但我们经过研读近年以来的高考历史题,不难发现高考命题正在向着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宏观历史观下的校本研修的目标与方向就在于塑造师生两个方面问题的分析与情感等方面素养的健全,一是教师的视野的开阔与内涵的深度。不难想像一个富有想像力、注重生活的体验与理性的分析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所起到的挖掘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是如何的巨大。另一个是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内在的修炼。如果学生在课程目标下,能够以全面的、充满灵性的思维来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探索历史发展规律,那么对于历史学习所能达到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只是一个表层的表达了,更重要的学生能够在历史的学习中达到人生的理性境界,那么优秀的高考成绩也就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副产品了。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决策者与引领者,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是其职责的范畴,对教育哲学的把握度决定了学校的研究氛围。学校的生态环境要求民主与学术,而不是****与权力。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既要实现学校的意图,又希望使学生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发展个性、形成良好的品质。民主意识的增强与弘扬,能使教师与学生在人的本真性格下生存与发展,就为历史的教与学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因为历史学的本意在发展人、塑造人、改变人,民主的生态环境,就可以让自然的人性的光辉在中学的历史课堂中闪耀。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可以调节的,在充分酝酿、广泛讨论、反复论证、全面准备的条件下,进行教与学的研究探讨,以求真务实、心平气和的态度来看待师生的表现,不断地在研修中充实与完善,以尊重学术为前提,以发展学术为目的,以促进师生的成长为终极目标,不抓辫子,不扣帽子,那么在以学术为上的中学历史教学的氛围里,历史的本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二)评估体系中长期目标的合理设定。

评估体系的设定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单一的还是全方位的,是机械的还是发展的,是综合性的还是割裂的。种种评估体系的设定都决定了教学工作的取向,校本研修工作的评价设定也应该从学校的文化出发,设定中长期的目标体系。

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因此,在评价历史教学的时候,要在符合国家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与研究。在评估体系的设置上,必须以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的立足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归纳,从而设定评估体系。

株洲市醴陵二中开发的《历史问题探究》,就是在综合了现行人教版教材的选修模块的内容基础上,编写的内容涉及到了改革、人物评价、战争、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现实热点问题。既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储备与分析、史学观点的把握与分析、综合即时史与历史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底蕴与现实的洞察能力,又要求学生能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运用现行教材的内容与方法进行迁移,从而达到分析历史问题、发现历史规律的高层次要求。

中长期的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评价设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历史及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及社会群体的认识。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是教本,而不是学本,以教材为纲,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把握教材的内容。在现阶段,各省区市都实行了学业水平测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而对教材基本内容的把握,可以以学业水平为基础,在掌握史实的基本纲要的前提下,使师生都有一个对历史发展的全方位的掌握,虽然这种掌握是一种浅层次的,却是一种体现历史人文素养的前提。

课标。课程标准是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国家意志体现,从历史教学来看,应该达到的目标是“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个要求的达到,虽然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但却也应该是一种不断追求与发展的目标。

作为评价目标的层次,却可以发展为对师生等几个方面的评价。

从教师方面来看,在教学中是否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来分析历史,是否能从史实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下隐藏的历史规律,是否以教师健全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教师能否贯彻课程标准的重要表现。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需要通过学习来体会与发展的,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习,以教材为中介,把握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这也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在课标要求的实现方面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测评的方式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分数,检测出课标要求的浅层次要求,二是用实验与观察的方式,审视学生是否达到课标的终极要求。第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浅层的可以从数与量的方面进行,而第二种表现形式则是必须通过不断地用社会的、道德的、法律的甚至必须以历史的全局的方式来进行群体评价。对于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历史教学的真实含义与目标。

从社会方面来看,我们这个社会对新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关于价陷入不断地集体否定的时候,如何让他们顺应社会发展的轨迹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国家、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群体有了80后、90后、00后的集体标签,对于教育而言,将这些带有负面性质的标签进行清理,就是对社会的负责。历史教育就承担了这个责任,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以从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规划与实施。

最终极的历史教学目标,从中学校本研修而言,就是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从发展的状态来看历史观点方法与规律,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历史学习的目标与归宿——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还是为了发展而学习?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历史学习的双方——教师与学生。教师群体会不断的新陈代谢,每一个教师都是从学生而来,健康向上的教师群体必须从历史的学习中汲取营养。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健康向上充满活力人格健全的学生群体,必然成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一代代健康向上的学生从学校中走出,必须带有历史的理性光芒。从历史发展的方向来看历史学习的终极作用。知兴替明得失,历史长河的发展始终可以从前一个阶段中找出规律与方向,从而牵引着充满着历史理性的公民走向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