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奔跑的鹿:激发工作热情的职场寓言
26375500000030

第30章 升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4)

勤于事业,忙于职业是美德,是一种敬业精神,但如果陷于事务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无谓的忙碌而心力憔悴,失去自我是不足取的。六祖惠能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人对于分内之事要全力以赴,但对于与生俱来的本然之性也应该善加维持,太苦或太枯都会失去生活的乐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对。

【原典】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释义】对于一个事业失败而穷困潦倒的人,要回想他当初奋发上进的精神;而对于一个事业成功而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永远维持下去。

【解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有谁会讥笑孩提时代的幼稚,有谁还会怀疑神州飞天、太空行走?事物就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昨天,立足今天,预见明天,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15岁就跟随姐夫邓当去打仗,31岁升为横野中将。由于他的文化水平很低,在听从孙权的教诲后,发奋读书。吴国都督鲁肃知道吕蒙是一个文盲武将,很看不起他。两年后的一天,鲁肃路过吕蒙的防地,提出了许多战略上的问题,故意为难他。不料吕蒙对答如流,特别是如何对待蜀国大将关羽,吕蒙讲了5条应急之策,有的连鲁肃也没有想到。当即鲁肃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你已经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不再是当年的吕蒙了。吕蒙听后幽默地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后人常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成语来表示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别人。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好: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坏事可以变好事,废物还可以利用。所以,凡事不要钻牛角尖,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去看待。要此一时、彼一时地分析和评论,要与大环境结合起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看问题,这样不管你是什么问题,也都能见分晓、理是非。

【原典】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释义】富贵家庭应该宽容仁厚,如果挑剔刻薄,这样的富贵与贫乏卑贱的行为相同!如何能享受富贵呢?聪明的人应该收敛藏匿,如果炫弄夸耀,这样的聪明与愚昧无知没什么区别!如何不受挫失败呢?

【解析】一个富裕的人,只有扶贫济困,多做善事,才能永葆富裕;一个聪明的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是真正的聪明。

《孟子》有言:只有点小聪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只足以伤害自身。盆成括做了官,孟子断言他的死期到了。盆成括果然被杀了。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无疑,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这样,小聪明也就只足以伤害他自身了。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

人有才智而无正气,以致做人愚昧,不明事理,自以为了不起,这样的人岂有不失败之理?也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俗语。所以,我们为人应该虚怀若谷,不要锋芒太露,要有自知之明。才智不可仗恃,富贵不足骄傲。

【原典】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释义】人情反覆无常,世道崎岖不平。行不通的地方,必须懂得退一步的道理;行得通的地方,务必要有让三分的功德。

【解析】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走路,没有平坦通衢的大道一直到老,更多的是崎岖坎坷的小路,有高山峻岭,有艰难险阻。行不通的地方,要知退一步;行得通的地方,也要让三分与他人。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不能处处争强好胜,不能事事出头露尖,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

宋朝时期,郭进在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军校,审问一番,却发现他诬告郭进,因此把他押送回山西,并交给郭进处置。

许多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却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敌国入侵,郭进就对那个军校说:“你胆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不计前嫌,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推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投河,别弄污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非常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履践前言,向朝廷推荐了他,那位军校因此升了官。

可见,一个人如果能够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前嫌,那么别人也必然会以自己的忠诚之心来报答你。忍一步,让一步,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有益的,能做到这点,那么世事的坎坷也就会变成坦途了。

【原典】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释义】对待小人严厉并不困难,难的是在于不憎恨他们;对待君子恭谨不难,难的是对待他们彬彬有礼。

【解析】郭子仪对于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总是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接见。有很多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许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职员来见你,你这样严肃?”郭子仪回答道:“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还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万一他将来做了大官,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

《杨家将演义》中,杨文广之子杨怀玉性格耿介,不肯阿谀权贵。后来遭奸相张茂陷害,杨家差点被满门抄斩。后来,杨怀玉打扮成强人,杀死张茂,然后退隐。对奸相张茂,“不恶”之,杨怀玉实在难以做到;而对神宗,杨怀玉也难以待之有礼。当时,周王奉神宗之意延请杨怀玉辅佐朝政,杨怀玉果然以死相拒,在家耕种田地,自食其力,留下一世清白。为人之难,处世之难,尤其待恶伴君之难,确实令杨怀玉不堪忍受、心力交瘁,于是他隐居山林、一了百了。

擅长巴结的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凡是得罪他的人,当他得志的时候都不会有好结果。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他有他的一套学问见识:对情感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热要加点冷水,水冷了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热情过分都不好。所以,现实中的我们要保持超然的态度,免去世俗的污染,对待小人不应该持以轻视、憎恨的眼光,对待君子也不必过分恭敬。

【原典】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释义】宁可保持纯朴的本性而屏除后天的聪明才智,留一点浩然正气还给大自然;宁可抛弃荣华富贵而清虚恬静,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天地。

【解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在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也日趋复杂,操守先哲说的“本性”谈何容易?因此,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应该在纷华中本着淡泊明志的态度来处世才是。

公元前100年,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下。单于想招降他,苏武不屈服,被关在大地窖中,并断绝粮食的供应。苏武只好吃雪吞旃(使节杖上的编织物),几天下来还活着,匈奴人非常惊奇,认为他是神。单于于是又将苏武放在北海边上,要他牧养一群公羊,告诉他说:“等公羊生小羊,就放你回去。”苏武靠着使节的仪杖牧羊,时间一久,仪杖的旃旄掉光了。没有人供给他食物,他就挖野鼠洞,把野鼠洞中的草根、野果取来充饥,长年与野鼠分食。苏武流放匈奴19年,渴餐雪,饥吞旃,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正是一腔赤诚,正气见于天地;不慕荣华,甘受放逐,于艰苦卓绝中,成就了万世美名。

在我们身边,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抹杀了先天“本性”,遇事处处喜欢掩饰自己的罪行和巧诈,使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无法表现。所以,要把浩然正气普照人间,就必须从内心做起,操守天真本性,淡泊一生,留一个清廉高洁的名声予后人。

【原典】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释义】要想降伏恶魔,必须首先降伏自己内心的邪念,只有把自己内心的邪念去除了,所有的恶魔才会消除;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首先控制自己浮躁的情绪,只有控制住自己的浮躁情绪,外来的横乱才不会侵入。

【解析】“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防。”

人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千万不可忽略隐藏在你内心的邪念,必须先制服这种内心邪念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光明坦途。《六祖坛经》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这也是强调心是人的一切行为主宰,可见做人必须在自我修身养性下功夫,尤其是要控制自身的邪念,因为外力毕竟不能完全左右自己,假如自己心猿意马陷于迷惑而自决,那就容易受到外来邪念的干扰。只要我们内心静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外魔外横,是不能阻挠我们的修道功夫的。

东汉晚期的廉吏李膺一踏入仕途,就因其嫉恶如仇、清廉方正而与众不同。他敢于严厉惩治违法乱纪之事,政绩卓著,关键在于他心地坦荡无私,他平静而冷淡地看待一切,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荣辱得失,所有烦恼急躁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不为利欲所驱使,不为权势所胁迫,李膺坚如磐石、毫不屈服的精神使得那些不法官吏闻风而逃,的确是邪不压正。正人先正己,做到无愧于心,何惧于世!

一个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警惕自己内心的不轨,做到常常反省自己。认识自我就是为了战胜自我,因此,要首先认识到自己的劣性,进而及时根除。如果没有这种较强的自制力,不管你有多么聪明,任何理想都不能实现。

【原典】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释义】教育学生,要像管教女儿,应严格出入,和谨慎交友。如果一旦结交了品行不端的人,就像在肥沃的土地中,播下了一颗不良的种子,这样就永远也种不出好的庄稼了。

【解析】孟轲的母亲,很懂得人的道德学问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对孟轲平时生活和学习上细节十分重视,通过“渐化”的方式培养孟轲的好习惯。孟轲上学后,有点贪玩,进步不大。有一次孟母问他:“学习得怎么样?”孟子回答说:“还是那个样。”孟母听后,拿过剪刀就剪断了织机上的线,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线,布就织不成了一样,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有成为供人使唤的下人。”孟轲从此拜孔子孙子的学生为师,勤奋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儒家宗师。

一染恶习,定结恶果。所以,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养的有效办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来。为人父母的怎能不注意子女的社交而严加管束呢?

【原典】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释义】欲念上的事,不要因为贪图眼前的方便而随意沾染,一旦放纵就会堕入万丈深渊;道义上的事,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退缩不前,一旦退缩就会远隔千山万水。

【解析】人的欲望是一个客观存在,刻意去压抑是和社会进步不相应的,但是过分去放纵****就容易迷失本性,所以在这方面必须严加断限,否则一味贪图非分享乐,就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欲念深渊而不能自拔。就拿喝酒来说,朋友们聚在一起喝点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过度就要出事了,轻者出洋相,重者伤和气,更有甚者伤身体,误正事。再说说话,说话也有度。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当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一旦过了度,必伤感情。幽默令人快活,一旦过了度就变成庸俗。

中国文学史上“竹林七贤”之一的西晋人山涛。身居高位,爵禄相当于千乘之国的国君,但他仍然忠诚勤俭,保持清廉本色,不养美女侍妾,摒弃欲念,不为贪图眼前利益而染指赃物。有一回,一个叫袁毅的人,贪污腐化,为求得美誉虚名,送给山涛蚕丝百斤。山涛为迎合当时时尚,迫不得已收下,却将蚕丝藏在阁楼上。后来袁毅贪污案发,凡是接受过他的贿赂的人都被他一一招供了出来。山涛这时从阁楼上取出布满尘土的蚕丝交付给官府,而当时封印之处仍完好如初。

一念之差,堕入深渊,人生在世,须多加谨慎!“度”,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角落。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过人生。处世之道难于守度,守度了,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适合自己的成才环境,命运之神才会光顾。“度”的这一边,事就做对了;一过了度,事就做的不对了。你说,人的一生岂能不讲究、不遵循“度”呢?“度”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吗?守度难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方略和品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