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奔跑的鹿:激发工作热情的职场寓言
26375500000031

第31章 升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5)

【原典】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释义】一个欲念较深的人,不但能够善待自己,而且也能够宽容别人,生活处处都丰富多彩;相反,一个欲念简单的人,不仅刻薄自己,同时也刻薄别人,事事都显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的爱好,既不过分奢侈豪华,也不过分吝啬刻薄。

【解析】凡事都是相对的:大小、多少、高低、轻重、缓急、快慢、松紧。过失,过失,一过就失;过错,过错,一过就错。

现实生活中,凡事都要有个“度”,生活也不例外。贫穷也好,富贵也罢,都是生活的两个方面。太穷,虽然没有生存的保证,但能激起一个人改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太富,当然吃香喝辣,万事无忧,但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使人腐化、堕落。“穷则思变,富则思淫”,说的也不无道理。所以,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心中都有同一个目标和原则,那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呢?”。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人,活在“度”中,最大的追求就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

【原典】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释义】别人发财我守德,别人当官我守义,正人君子从来都不会被荣华富贵和高官仕途左右;人的智慧一定能够战胜大自然,只要意志专一就可以扭转自己的感情气质,所以一个德才兼备的正人君子绝对不会向命运低头!

【解析】人,来到地球,只不过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一生为名利所累,实在是本末倒置。

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潮。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潮涨潮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失就有得,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只要悟透了其中的禅机,不逃避现实,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便会豁然开朗。

一高僧正带一群小沙弥在佛堂闭目,静坐打禅。忽一阵风吹过,将悬挂在老和尚后面的幡(悬挂的字画)轻轻吹起,一摇一晃。此时,小和尚们纷纷睁开了双眼,开始争执:“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一时间,谁也不能说服谁。正待此时,老和尚微睁双眼,说到:“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水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不说生活,就是活着,都有着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当然也伴随着太多的痛苦。所以,我们应在暂短的一生中,看淡世事无常,洞悉人生真相,怀有淡泊的心境和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够获得生活馈赠给我们的那份欢乐与收获。

【原典】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释义】立身处世如果不能高瞻远瞩,就像在风沙弥漫中拍打衣服,在污泥浊水中清洗双脚,这怎能超凡脱俗;为人处事如果不处处留有余地,好比飞蛾扑火,羊角顶篱,这怎能够安乐愉悦呢?

【解析】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一个人所具备的学识、修养丰富,对人对事才会有符合常情的看法,才能够处世大度、宽容、谦让,以进为退,获得美满的生活。相反,凡事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俗谚所谓“弓满则折,月满则缺”,真是一句永恒不变的真理。

邵康节是精通《易经》的宋朝大哲学家。他与当时的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表兄弟,同时和苏东坡有往来。但二程和苏东坡关系一般,一向不和睦。有一次,邵康节病得很重的时候,程颢、程颐二弟兄在病榻前照顾。这时外面有人来探病,程氏二兄藕问明来人是苏东坡,就吩咐不让苏东坡进来。躺在病床上的邵康节,此时已经不能再说话了,他就举起一双手,比划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二兄弟有点纳闷,不明白他做出的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不久,邵康节喘过一口气来,说:“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好让后来的人走走。”说完,他就咽气了。

人生大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社会上的人,有坦荡君子,也有戚戚小人。俗话说:“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说的是做事的时候给自己留点余地,以备不时之需。所以,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能做绝。留有余地,才有回旋的空间。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说连上天都会为每个人留有转机,留有选择的余地。为什么有些人就要把事情做绝,一定要置人于死地呢?为什么就不明白“抛人粪土,自手先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呢?

【原典】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干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释义】求取学问一定要集中精神专心研究,如果修养德行只留意功名利禄,必然不会有真正的造诣;读书只寄兴于吟咏诗词风雅,一定不会深入内心。

【解析】修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真正进步。

天才出自勤奋,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古来如此。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就是靠勤奋成才的。欧阳修的老家在今江西吉安县,幼年时,家境贫困,连学习的必须品笔、墨、纸、砚都买不起。他家住在江滨,从小就用江滨沙滩上的芦苇做笔,以沙滩为纸,刻苦练字。二十三岁进士及第,登上仕途。欧阳修著作很多,至今我们还能看到的著作有《欧阳文忠公文集》约一百万字,此外还有一些专著。他的散文《醉翁亭记》,已成千古之名篇。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我们身边,很多读书人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到真才实学,只能学到一点极肤浅的皮毛。所以,我们必须下真功夫求真学问,绝对不可好高鹜远,学习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原典】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簷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释义】每个人都有一个宽大的仁慈之心,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的本性是相同的;人间到处都有真正的生活情趣,富丽堂皇和茅草屋檐并非天壤之别。只是人心经常为****所封闭,错过了慈悲与情趣,虽然看起来只有咫尺,实际上却相差千万里了。?【解析】真、善、美充满了宇宙,这种天然情趣也存在于寒门蔽户中,跟富贵人家的高楼大厦毫无不同,可是金屋与茅屋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差别,从精神享受而言,人生是否能有真快乐只是存乎一念之间,假如贪得无厌作恶多端,即使住金屋也空虚难耐如同下地狱,假如乐天知命或毫无邪念,即使住茅屋也会感到愉悦充实如同登天堂。

西门庆,虽负死命罪责难逃,然此死徒亦不乏善举,虽不昭,亦无显功,但毕竟一颗恁班菩萨心肠。虽善小,且系私情缘故。这绝非空谈高调,事实就是如此。在古人的人性观中,孟荀二人最有代表性,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性善,孟子的立论根据是“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慈之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原典】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坠危机。

【释义】进德修道,必须有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包围。凡是一个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人,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贪恋功名利禄,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

【解析】古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定,不为外物所扰,排除一切杂念。一个有志修道的人,应该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会一味贪图世俗富贵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如果稍有一点贪恋富贵的人,一心追求权势功名,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隶,进入了迷惑可怜可哀的欲境。

信州正受庵的内庭里,放有一块石头,是原藩主调任官职时作为纪念留下来的。新藩主发现了这块奇石,又得知它是前任留下来的纪念品,极为贪恋,很想把它弄到手,几次派人来恳求,被住持天龙和尚一口回绝。新官再三的催促,天龙总是置之不理,并说,“这块石是前藩主的心意,万万不能让与他人。”最后新官恼羞成怒了:“不答应我的请求,就不许住在我的辖区内。”天龙和尚当天就洒脱地离开了正受庵,并在寺墙上大书上一道歌偈:“青山高名庵深,宝石岂可力动”。弄得新来的官儿后悔不迭,不再索要石头,为表悔过之意,还差人寻找和尚的踪迹,没有任何音讯。

一个经邦济世的人也应具有这种胸襟,具有那种木石一般坚定不移的心志,政事一定可办得有条不紊,政风清廉,举世推崇。如果一味贪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等于一个一心向上的人没有基础而终有一日会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为国为民服务,恐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保全。

【原典】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释义】肝脏有了病,眼睛就看不清,肾脏有了病,耳朵就听不清;病变发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必然发作在人们都能看见的地方。所以君子想不获罪于明显处,必须首先不获罪于隐蔽场所。

【解析】《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金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力倡共产党人要自省、自重、自律“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曾子也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的忠告。古人讲修身主要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话说问心无愧,正是说明人欲无错、无祸于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关键是内心不能有犯罪的原因。因为,在冥冥之中必然有神灵监视我们的言行,有良知谴责着我们,如一念之差,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作为一个君子,一个循着真理正义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为原则。明哲保身,不能犯一丝的过错,留下一点瑕疵。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见到的时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处,一切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犯,千万不要以为人见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头。不要以为黑暗中可以成为罪恶的温床,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恢恢,谁可漏脱呢?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品德,必须要从慎独功夫作起。

【原典】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释义】一个人的幸福没有比无事可牵挂更幸福的了,一个人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的人,才知道没事才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的人,才知道多心才是最大的灾祸。

【解析】俗话说得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

作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以一生平安无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然而,祸端生于多事,多事源于多心,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便会走入邪念之途,作恶者有灾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疑心生暗鬼”,殊不见,一个好家庭,四分五裂;一对好兄妹,反目为仇;一桩好婚姻,遥遥欲坠;一段好感情,冷若冰霜;一件好事情,节外生枝,等等。其道理就在于此。

丹霞禅师有一次行至洛阳的惠林寺,因为天气很冷,他就在寺内的佛殿里把木佛拿来烧火取暖。院主见后,大发雷霆:“你怎么敢烧佛像?”丹霞若无其事地答道:“我想看看佛像怎么能烧出舍利子。”院主惊愕道:“木佛像怎么能烧出舍利呢?”“既然不能烧出舍利,那么把木像拿来烧好了!”烧佛的丹霞事后平安,而斥怪他的院主却遭到了惩罚,两道眉毛全都掉落了。这是为何?道人无心,即为无过。无心的道人何过之有?只要本性率真地行动做事,便是行佛道。舍利子烧不出,只有依本性去修炼才可修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