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奔跑的鹿:激发工作热情的职场寓言
26375500000035

第35章 升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9)

【释义】凶悍不易控御的野马,可以成为奔驰的好马;爆出熔炉的金属,最终还是被人注入模型变成器具。只要一落入游闲不振的地步,那么就永远不会有什么出息了。所以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做人有过失并没什么可耻的,只有一生都看不到自己缺点的人才是最令人担忧的。”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解析】庄子说:“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糊口度日;又替人卜卦算命,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身体有残疾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那些品行奇特的人呢!”

一个人要想创立大事业,必须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心性,看他是否经得起困难的考验,然后才经得起巨浪的冲击,担当起“挽狂澜于既倒”的经邦治国重任。所谓:“百炼千磨真铁汉。”我们不怕生来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够奋发修养,去掉了本身的缺点,没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个人生来就悠游岁月无所事事,精神不振、贪图安逸,这样荒废一生实在是可悲可怜。如八旗子弟无所事事的人,一生没什么波澜,终将被社会厌弃,被历史遗忘。只要有追求,就要走弯路,就会有过失,但只要我们认识正确,不停脚步,终将会有所成就。

【原典】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释义】一个人只要心中出现一点贪婪和私心杂念,本来的刚直就会变得懦弱,聪明就会变得昏庸,慈悲就会变得残酷,纯洁就会变得污浊,毁了一辈子的为人品格。所以古代贤人以“不贪”为珍宝,用来超越度过一生。

【解析】古人云:“良知无待他求,尽人皆有,只有被物欲汨没了他。”要求为人绝对不可动贪心,贪心一动良知就自然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是非正邪观念,正气一失,其他就随意而变了。刚毅之气也就顿时化为乌有,而聪颖智慧也就变成了糊涂昏聩,仁慈之心也就变成了残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满了污点,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产。

清初著名的清官汤斌,任官几十年,一直以廉俭自戒,人们送给他一个美号--“豆腐汤”,以赞美他生活简朴,为官清廉,时刻想着百姓的疾苦,从不丝毫扰民。当他因病告退,离任回乡时,竟穷得连路费也没有,后将上任时自己惟一的一匹马卖掉,才勉强回到家乡。康熙二十六年,汤斌因病去世。当群臣前往吊唁时,发现汤斌安卧在板床之上,上衣是件破旧的蓝袄,下穿一条褪了色的布裤。查其遗物,仅有八两俸银。多亏好友徐乾学“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众人感慨万分,纷纷挥泪而别。

汤斌走了,他没有留下一点财物,但他却把清白留在了人间。

人是感情动物,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进入社会,接触到物质社会的利益,都会在心里产生种种欲望。这是正常的,也是作为一个人在物质社会里不能或缺的东西。可是七情六欲不能太多太重,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也才能够不被欲望所左右,否则就会成为自己利益的马前卒,或是非法财富的掠夺者,那么总有一天人生的金矿就会燃起无情的烈焰,美好的生活也会在坍塌的世界里焚毁。

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贪”字,灵智为之蒙蔽,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诱,以身试法。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鉴,却晚节不保,诚可惜哉。“不贪”真应如利剑高悬才对,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原典】耳目见闻为外贼,****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释义】耳闻目睹是外来的敌人,****意识是内在的敌人,只要自己警觉清醒,不愚昧糊涂,独自静坐保守清明,所有的敌人都会成为我们的家人!

【解析】春秋时,曾参很穷苦,鲁国君主便派人送他钱财,对他说:“请添些衣服。”曾参再三推辞。来人说,“并非你去求他人,是他人要送给你,为什么不受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即使他对我赐而不骄,我能受而无畏吗?”始终不肯接受。孔子听说此事,赞道:“曾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不要以为曾参故作清高,而实在是他不愿为外物所累啊!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亲近你,诱惑你,动摇你,如果你抵制不了它的影响,它就会迫使你成为它的囚徒。严于律已,就是你成为囚徒的最后的反抗,而保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成就事业的可靠的基础。

一切外界的诱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触而来。所谓耳之于声,目之于色,耳所闻的是种种悦耳的声音,眼所见的是种种美丽的形色,在这耳渲目染不知不觉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诱惑。然而,人不可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证是不能饿着肚子去修炼的。人不是神仙,无法完全不受物欲的诱惑,但对物欲****的需求,必须多作自我克制。官能上的享乐可以调剂身心,过度也可以腐化人性;****上的活动可以创造人生,但是走向极端也可以毁灭生命。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否则在人欲横流的社会,就有一失足而堕入物欲大海而丧生的危险。

【原典】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释义】与其图谋未必成就的功业,不如保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侮过去发生的过失,不如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错误。

【解析】古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明训,就是告诫我们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所以,我们必须把已往的成败做为人生的借鉴,防止错误再度发生,不再蹈过去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

孟子在魏国时,有一次惠王问他:“我对于我的国家也算费尽心力了,河内受灾,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饥荒,我也用同样的办法。我曾考察别国的政治,也没有谁比我更尽心的,为什么他们国家的老百姓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也不见增多呢?”孟子认为惠王只是如此这般,就不会把国家治理得比别国更好。为什么?因为惠王只依了天时行事,而自己该做的却没有做。孟子说,做国君本来应该尽力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可是现在却是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了饿死的人也不开仓赈民,竟然还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年成不好”。

洪老先生警示后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计划,对于过去成功的事情不要好汉总提当年勇,对于失败的事情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对于现在,要把握好每一个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自己的事业;对于将来,要充满希望,也要有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这样总结过去,立足现在,既可以获得严防旧错重犯的盾,又可以获得进步成功之梯的矛。

【原典】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释义】一个人的气度要高远,却不可以疏浅轻狂;心思要缜密,却不可繁琐屑细;情趣要淡泊,却不可偏执枯寂;节操要严明,却不可太激烈。

【解析】一次,禅将三圣去拜访老禅匠雪峰。年轻的三圣开口问道:“网破江波,始得金鳞,一条无数次从网中钻出去的金鳞大鲤鱼,到此是以什么为饵料呢?”意即我是一条金鳞。“如果你钻的出网我就回答你。”雪峰沉稳的钳制住三圣的禅锋。雪峰淡淡的答道:“老僧当了住持,事务忙的很那!僧务繁忙再加上年事已高,我就只能这样回答你了,也许不尽如你的意,你就看着办吧!”这就是雪峰的态度。乍看起来,似乎年轻的三圣得势了,其实不然,雪峰巨匠这种虎头蛇尾的言行,又把三圣的锐利机锋完全包纳在其中了,这种老练沉稳的境涯会令人肃然起敬的。对于这样一位捕鱼能手,一条小鲤鱼逃得了一时也过不了多久。一枝矛再锋利,也无法刺穿金盾;一座山纵然高峻,也不及云高天高。

什么事都不能过分,品德和气质的修养也是这样,如果把一种好的品德视为教条而走向极端,那这种品德反而有害于人。人的气质一定要高洁广大,气质卑鄙的人绝不会受尊敬,也不足以担当起大的事业。反过来说,对于任何事物都不感觉兴趣的人,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没有一点生气,对于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见解,把持一个主义,严肃固执的做,否则就容易动摇。

【原典】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释义】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林会发出沙沙的声音,一旦轻风过后,竹林顷刻又恢复了宁静;当大雁飞过寒潭,水面会倒映出雁影,当大雁飞过后,雁影就会从清澈晶莹的水面消失。由此可见,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当事情来临时他的本性才会显现出来,事后,他的本性也就恢复了原来的空虚平静。

【解析】佛家有“象由心生,象随心灭”。一切诸法全都是空象,也就是都飘然而过毫无留痕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而潭不留影”,让人大彻大悟:万事万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所以,有德君子应当抱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拿出心象去服务,事情过去之后心象要立刻恢复寂静,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

有一天晚上,大含和尚一个人在方丈室里读书。有一位强盗持刀闯入室内。和尚平静的问:“你是来要东西,还是来索命的?”强盗回答说,“我来要钱。”和尚于是从怀中取出钱袋,扔给强盗说:“你把这些都拿去吧。”说完又俯下身去看书了,强盗握紧钱袋,正欲潜逃,和尚这时大喊了一声:“等一等!”强盗说不出的惊慌,呆呆地立在原处。和尚对他说:“你别马虎,出去时把门关好!”强盗听后,吓得屁滚尿流地逃了。这位强盗后来对人说:“我多年打家劫舍,历过数不尽的风险,可没有哪一次叫我像那次那样害怕!”

品德高深的人,能做到随遇而安,自己能做到的一定去做好,自己做不到的一定不去勉强。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旅途中有太多不可预料的东西。岁月悠悠,长路漫漫,顺境了了,逆境丛丛,有无往不利的时候,也有怨天尤人的时候。所以,我们要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乐观和自在,养成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坚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这样你就会乐的逍遥,活得自在,在探索人生的征程中快乐、轻松的走完全程。

【原典】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释义】清廉能够有所包容,仁慈能够善于决断,精明不过分苛求,正直不过于做作,这就是所谓蜜饯不宜过甜,海味不宜过咸,才是真正的美德。

【解析】方不容物、优柔寡断、矫情偏直,都不是中庸之道,也绝非处世所应有。严于品德修养是好事,但严的结果应符合中庸之道,这样行事才可能不偏颇。

有一僧问云门:“什么是尘尘三昧?”云门答道:“钵里饭,桶中水。”三昧指修行的境界,尘尘三昧在禅中指“个个三昧”。《华严经》中说:“一微尘中,三昧尽入。”悟到一切皆空的禅是死人禅,没有任何功用,而必须在此基础上“大死一番,绝后苏息”,在日常的一个个差别言行中,做到平等如一,达到平等三昧。也就是说:“一切都体现出真境”,就像钵里的饭、桶里的水一样。

生活中,有些人为人清廉自守,常常轿枉过正,把自己的格调提升得过高,对于社会上的万事万物容不得一点沙子,嫉恶如仇,结果就变成毫无容忍雅量的偏激;有些人处世宽宏大量,居心仁厚,往往缺乏果断力,办不了什么大事;有些人缺乏高尚的品德修养,不能在处事中掌握好分寸,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品德端正,把好尺度,保证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一致。

【原典】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释义】贫穷人家常常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贫穷家的女孩也常常把头梳得整齐清洁,虽然在外表上算不上豪华艳丽,却能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风范。因此,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一旦遭遇寂寞潦倒的处境,说什么也不能颓废不振、自暴自弃!

【解析】身为庶民的在下,并非绝口否认富裕就是坏事。穿之绫绸缎绮、金银珠宝,食之鲍鱼熊掌、山珍海味,住之豪宅别墅、金壁辉煌,行之空客巨轮、宝马奔驰,如此优越的物质生活有谁不心驰神往!但“富贵易淫”不能不说是人之常情。人富贵了,饱暖安逸之时常常易陷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中,养尊处优,甚至花天酒地,生活作风糜烂。孟子谆谆告诫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