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奔跑的鹿:激发工作热情的职场寓言
26375500000034

第34章 升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8)

【解析】一次,孟子学生问他如何才能使国家免于灾患,孟子的回答很耐人寻味。孟子说,那自然首先在于行仁政,但还不仅于此,还要尽力防患于未然。国家无内忧外患,就趁此靖平之时修明政治法典,那样,纵使强大的国家也会惧怕了。

人生在世,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一个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晋升、评先、职称、调动、受奖,等等。往往很难尽如人意。在顺境中不骄傲自大、固步自封,以锐意进取的姿态,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能多数人都能做得到。但是,在逆境中不悲观沉沦、裹足不前,能处变不惊,始终如一地保持工作积极性,却很难做到。

现实中,一些人之所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原因并不是他没有自己的主心骨,而是名利的纷扰和驱使。他们迷信权威,对领导的话言听计从,即便看到问题,也不敢表达个人见解;工作满足于守摊子,缺少“闯”的劲头,不敢特立独行、独树一帜;对问题遮遮掩掩,不敢揭露和正视矛盾;热衷于干一些能让上级看得见、摸得着的表面工作,或者弄一些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毫无效果的政绩工程;看上去尽职尽责,实则上在为自己的“小算盘”铺路搭桥,无形中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丧失了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这些人把一时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把一城一池的得失过于关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所以,我们应该在任何境遇中,都要保持一颗泰然自若的平常心,淡然面对功名利禄,无论一时的愿望能否实现,那怕既定的目标落了空,也能以豁达的心胸去看待,“胜似闲庭信步,笑看云卷云舒”,进退去留、宠辱不惊,善始善终、满怀自信地做事、一如既往地工作。

【原典】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释义】幸福不可强求,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灾祸不可避免,消除怨恨他人的念头,才是远离灾祸的良策。

【解析】幸福是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恐怕谁都说不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然而追求幸福,确是人们自古以来生生不息的主题。幸福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到谁的头上,但也不可强求。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是永远得不到幸福的。一个人要想追求幸福必须靠自己奋斗!然而,奋斗归奋斗,切不可期望过高。期望越高,失望就会越大。只要在奋斗中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达观态度,幸福就会悄然而至。

北宋时期,陈瓘曾主持制试。向来与陈瓘有积怨的蔡卞说:“听说陈瓘想完全录取搞史学的而罢黜通晓经书的人,他的意图是败坏国家之事,从而动摇王安石的变法。”蔡卞的目的无疑是陷害陈瓘并禁绝史学,计谋已定,就等着在陈瓘所录取的名单上做文章了。不想陈瓘已预料到蔡卞的计谋,于是在录取时,前五名完全录取通晓经书之人和王安石学派之人,蔡卞因此无计可施。但是,五名之后,录取的却都是通古博今的历史人才。事后陈瓘说:“当时我如果不退让的话,势必激化矛盾,我必被对方所害,而史学也许就被废弃了。”陈瓘这种欲前故退之策,应该说是愉快求福,去怨避祸的明智之举。因此,既消除了蔡卞的积怨,又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现实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幸福快乐,所以在心里都有一些盼望,盼望自己的事业到达什么高峰,盼望自己的子女有什么样的成绩,盼望自己的生活有多么富裕,盼望自己在人前有什么地位…由此,也就对幸福总是争先恐后。然而,灾祸乃是上天所降,并非人力能够阻挡,这时只有抱着逆来顺受的乐观态度,才能收到逢凶化吉的实效。当然,一切灾祸横逆之来,并不是没有原因,如果我们平日心存忠厚,不起害人之心,多反省自己,少怨恨别人,以平稳安静的态度去待人处世,那么,所有灾祸就可以离我们远去。

【原典】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业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释义】一个人,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不见得有人称赞,但是你有一句话说错,就会受到各方的指责;即使十件事成功了九件,也末必能得到奖赏,只要有一件事失败,就会招来世人的批评和毁谤。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为人处事宁肯保持沉默寡言也不去随便乱说,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愿自作聪明,高人一筹。

【解析】说句拍胸脯子的话,一个人如果十句话能够九句无误,这个人确实不简单,智慧的确不低,可是,一旦一言不中,就会遭到责难!一个有才智、有能力的人,常常遭到人们的妒嫉和羡慕。“枪打出头鸟”、“出墙的檀头先烂”,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还是三缄其口,收敛锋芒为好!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惟卿贤,人言卿之过,何也?”敬宗起而对曰:“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人喜其润泽,路人厌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妒其辉光;天尚如此,何况人乎?臣无羔羊美酒,焉能调众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信;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灭;夫妇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躯,口内三寸舌,舌上生龙泉,杀人不见血。何人面前不说人?何人背后无人说?”太宗曰:“卿言是也,书以戒后人耳”。

“闲谈莫论人非”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条金科玉律。工作小憩,茶余饭后,几位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吹吹“山海经”,聊聊家常话,唠唠珍闻趣事、社会见闻。这种闲谈,不但达到了消遣休闲、娱乐放松的目的,而且也密切了人际关系、丰富了头脑、增长了见识,是一件“一谈多得”的好事。日常生活中,谁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个人的隐私还受法律保护,我们更没有权利和理由不去尊重个人的隐私。为了有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加强自身修养,培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好风尚,事事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牢记古人教诲: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原典】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禄亦长。

【释义】天地间的气候,温暖则生机,寒冷则萧杀。所以性情脾气清高冷漠的人,承受享用也就微薄;唯有温和热忱的人,福分也丰厚,福运也久长。

【解析】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炼的,待人太热情或太冷漠都不好。但在社会中,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这种人很难得到人的协助。“敬人者人互敬之,助人者人互助之”。

唐朝时期的文人马周,在长安中郎将常何家寄居。碰巧皇帝要求大臣们献计献策。常何是个武官,没有学问。于是马周代常何写了20条建议。皇帝读后,甚觉奇怪,便问常何。常何如实回答:“是我家的客人马周替我写的。”皇帝立即召见马周,和他讨论了一番治国之道,非常欣赏他,便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常何推荐人才有功,因此皇帝赐给他绢三百匹,作为奖励。后来马周官至中书令。马周的“好运自然来”,除了因为他对学业苦修积累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乐意帮助别人。如果他恃才孤傲,不替常何写奏章的话,皇帝又怎能知道他的才学超卓,让他官至中书令呢?所以我们说“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也厚,其泽亦长”,这句话千真万确。

可见,社会只有同心协力、你尊我敬,才能发展、进步。如果一个人整天板着冰冷的面孔自认清高,那谁还愿意与他接触,与他精诚合作,与他同事共业呢?这些人的一生,只能是离群而居,孤立无援,寂寞的一生,他怎能得到悠久厚重的福祉呢?反过来说,和气热情的人像是春天,万物滋长,欣欣向荣,他所享的福泽也必然是长久而深厚的啊!这不就和我们常说的“和气生财”一个道理吗!

【原典】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土。

【释义】天理的道路非常宽敞,稍微用心探讨,心灵深处就会广阔无边,豁然开朗;欲望的道路非常狭窄,刚刚踏上脚,就觉得眼前全是一片荆棘,泥泞难行。

【解析】古代有一个富家的公子哥。一天他家来了个客人,他以开玩笑的态度偷了客人的钱物。他的母亲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称赞他的机敏。从此,他渐渐养成了偷盗的恶习,最后为了钱财而受他人指使,行刺于人被捉而正法。

人的内心总充满欲望,而欲望的道路却是非常狭隘的,虽然可以满足一时的虚荣、杂念,可走到这条路上理智就遭受蒙蔽,于是一切言行都受物欲的驱使,就连四周环境也布满了荆棘和泥途,只要往前走一步就会弄得满身污浊,久而久之自然会越陷越深,使人坠入痛苦深渊无以自拔。

一个人追求物质需求和情感要求,是无可非议的,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因此而沉溺,就不是明智之举。作恶虽然与先天的性格有关系,但是人生最初出发点的善恶关系极为重要。因此,为善或是作恶,在最初的一步都不能不格外谨慎。最初要是走错了道路,踏入邪途,再想回到原来的正路就非常困难了。作恶正是由浅入深,一步步地走上了恶路。所以,一旦做错,勇于回头才不至于明智之举。

【原典】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释义】人的一生有苦也有乐,只有在苦难中不断磨练得来的幸福才能长久;求学中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只有在不断考证释疑中得到的知才是真知。

【解析】吴敬梓一生是在困顿中度过的,但他努力探究人生的真旨,一部《儒林外史》使他受到人们的尊敬。吴敬梓辞世后,朋友们在检点他的衣物时发现,他囊空如洗,为他买棺收殓。吴敬梓虽然一生清贫,但他能苦中作乐、心神安宁、体理自然,他的精神是完满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精美绝伦,书中所体现的儒林百态,是人生真正写照。

其实,人生就是在快乐与失意中穿梭,就是在辨正地处理苦与乐间行走。如果说一个人只生活在快乐之中或只生活在痛苦中,那么我们只能说他有生命,而不能说他有人生。只有经历过酸、甜、苦、辣才是真正的人生。只有从苦难中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一时也不会泯灭。同理,在学业上以诚挚的态度向上不断追求,有疑问的时候,就要质询疑问、解决疑问,苦心努力,必定根深基固,这样得到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知识。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的人,恰恰证明了他没有学识。一个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学业不起疑问,证明他对于学问的不热心、不研究。孟子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而“学问”本身也包含在“学识”与“疑问”之中,需要人们去思考勘参。总之,安定的环境并不能培养人才,只有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练人的心性。

【原典】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有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释义】污秽的地方,土壤肥沃,有利于万物的生长;而清澈见底的河流里,却看不到任何的鱼虾。所以说,君子应该有容纳庸俗的雅量和宽宏的气度,绝对不可有自命清高,独来独往的行为。

【解析】常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我们生活在这个纷争的空间,污洁并存,良莠混杂,善恶交错,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个纷争的社会中立身处世,创造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必须宽恕为怀,善于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打交道,必须有“容天下难容之事,忍天下难忍之人”的恢宏气度,必须有“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胸襟。谦让是美德,容人同样也是美德。

俗谚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包容别人,就是扩大自己。人非圣仙,孰能无过,再好得人也有短处,所以,彼此包容、谅解,“观德莫观失”才是我们的共事之道。一个人若没有包容心,对看不惯的人事就会放不下,就会痛苦,所以,生活中能有“容人的雅量”,才不会有“怨憎会苦”。

春秋时期,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出得少,但在分配利润时却总是管仲多要,而鲍叔牙少要。鲍叔牙并没有觉得管仲自私,而是认为管仲家里穷,多分点有好处。后来鲍叔牙还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辅佐其成就霸业,管仲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如果鲍叔牙容不得管仲的缺点,决不会长期与之共事,更不会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也不可能成为历史上闪光的巨人。

一个人,如能视人如己,为人处世多留余地,说话、办事、做人都不能太绝。只要心能包容一个家庭,你就能成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个城市,你就能成为一市之长;能包容一个国家,你就能成为一国领袖;能包容一个地球,乃至三千法界,你就能和佛心契合无间。那么,我们人与人必然情同手足、和谐相处,社会和国家必然安乐祥和。

【原典】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冶之金终归型范;只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