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奔跑的鹿:激发工作热情的职场寓言
26375500000042

第42章 升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16)

白居易听了大惑不解:“我乃朝中重臣,权倾朝野。我有什么危险呢?真是无稽之谈!”道林禅师反问道:“身居官场,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识不到,这难道还不够危险吗?”白居易听后连连点头,问道:“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道林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人如果能经常自我检讨,就能使自己免于做出有违义理的事情,而能奉行诸善,提高自己的品德。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往往相反,一些人遇到了矛盾就埋怨对方,碰见了冲突,总是指责对方,什么事总是自己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人对物质利益显得自私,在人际交往上同样自私。因为不能自省,所以总觉得不平衡,总难进步。人能自己反省,其所言所行都能够不离于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取之以借鉴而加以反省,久而久之便能进德修业,自能达到圣贤的地步。反过来说,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全归咎于他人的过失,终日看旁人有何过失而妄加批评,这样的人其所做所为都是恶行。不但伤人,而且伤己。因此,反省自己的人,是广开众善之门,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则恶事日渐增多。可见,善人恶人的区别,就在于反省与否。

【原典】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释义】事业和文章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然而精神万古长存;功名和富贵随着时代而变迁,然而千载不变的气节永留人间。可见,有道德的人决不会放弃精神气节去换取随身消毁的东西。

【解析】西汉时代,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到匈奴后,苏武因助手张胜而卷入一场政治风波,受到了诛连,被告之只有两种选择:或投降或送死。苏武一听“投降”两字,当即对在场人说:“作为堂堂大国的使者,却像犯人一样被人审问,这不是给朝廷丢脸吗?我已经有辱使命,倘再丧失气节,即使活了下去,又有何面目再去见人呢?”说完就拔刀往自己的脖子上抹去,当场昏死过去,浑身是血。后经抢救,虽醒过来,脖子却已受了重伤。而惹出事端的张胜却已屈膝投降了。

在遥远的北疆,苏武只能以田鼠、野菜充饥,他对人生的种种磨难坎坷都不以为然,独独忘不了自己作为汉朝使者的使命。19年后,苏武、常惠等几人历尽波折磨难。终于回到了汉朝。此时,苏武的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手里却依然拿着一条当初出使之时,皇帝交付给他的使节棒交给汉昭帝复命。从苏武身上,体现了“气节千载一日”的精神,看到了气节中所体现出的民族尊严和促成生命的信念、生存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柱。

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论何时何地,应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伟大的理想,使自己的事业的充溢着伟大的精神,在实现理想中保持着如一的气节。一时的功名易磨灭,惟有精神气节能永恒常存。

【原典】鱼网之设,鸿则罗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释义】一张为捕鱼而设的网,鸿雁却落在网中;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蝉,谁知身后还有一只黄雀想要吃它。可见,玄机中藏着玄机,变幻中发生着变幻,人类的智慧和计谋又有什么可仗恃的呢?

【解析】《说苑·正练》云:“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贪利之辈,只顾贪图眼前蝇头小利,却不知身后正潜伏着极大的危机。

唐朝时期,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于是,她就下令发动全国告密运动,并由酷吏周兴、来俊臣负责。他们运用一些惨无人道的酷刑,迫使犯人屈打成招。

有一天,武则天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要谋反。便立刻给来俊臣下密旨,叫他负责审理此案。当时来俊臣正和周兴在一起饮酒。他不动声色地看完武则天的密旨,将其往袖子里一放,随口问道:“最近抓的一批犯人不肯招供,您有何妙计?”周兴手捻胡须,微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有一个新招,就是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这样还怕他不招?”来俊臣听了,连称好办法。他一面说,一面叫人搬来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然后把瓮放在火盆上,炭火熊熊燃烧。周兴正在纳闷,来俊臣起身说:“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如果你不老实招供,就只好请君入瓮了。”周兴一听,吓得魂飞魄散。他很清楚来俊臣的残暴,连忙跪在地上磕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

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像周兴那样的人,不晓得机里藏机,变外生变啊!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更有身后的弹丸随时了却性命。为人处事,不得不多加警惕啊!

【原典】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释义】为人处世没有一点真诚恳切的念头,就成一个叫花子,做任何事情都虚假;涉足世事没有一点圆通灵活的情趣,就是一个木头人,任何地方都有障碍。

【解析】一个人作事态度不诚恳,对方总认为你滑头滑脑,而不敢跟你一起做出任何重大决断,到头来必将一事无成,当然更谈不上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了。相反,过于顽固的人,与人落落寡合,毫无圆转滑脱的通融机趣,这样的人也事事都行不通。

晋武帝司马炎刚刚登上帝位时,用著草占卜,卦像是“一”。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群臣吓得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这时,侍中裴楷说:“微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司马炎听后哈哈大笑,殿上的气氛活跃了许多,大臣们对裴楷的灵活机敏感叹不已。裴楷为人正直,乐于助人,而他又灵活机趣,才智巧妙,这般为人,难怪他会得到众人的赞许。所以说,诚恳为人,灵活处世,也就是要随机应变。如果一味认死理地针锋相对,那就会缺少人情味。可见,圆滑机趣与诚恳为人并不矛盾!

在商品社会的今天,既要讲做人原则,也要求办事效率。否则一切事情都本着公事公办的严肃态度,那你所办的事不但处处碰钉子,而且会被人指称为一个不通人情的木头人。华而不实的人可能会给人一个生动的印象,但决不会长久;心地诚善的人或许不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信任感就会越来越强。所以,处世过于虚伪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处世过于呆板一定不受人欢迎!

【原典】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顽。

【释义】有些事情,越急越弄不明白,宽缓一些或许会自然明白,千万不可太急躁,以免他激动;有些人,指挥他根本不愿服从,纵缓一步或许会自我感化,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他固执。

【解析】“欲速则不达”,这是孔子讲的为政之道。当子夏出任莒父宰期间,特地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见一个人不论作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发生反效果。

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内乱时,公子重耳正在齐国逃亡,与夫人齐姜在一起过得很快乐,不想回国收拾残局。舅父狐偃和齐姜劝重耳回去,重耳大怒。齐姜见状,装出毫不介意的样子平静地说“既然您不想走,我就不勉强。”齐姜用酒把重耳灌得烂醉如泥,然后把他包起来用被子交给狐偃,拉回晋国。重耳回国后即位为晋文公,他立即派使者到齐国,把齐姜接回。齐姜高兴地说“我正是为了今天的夫妻团聚才那样做啊!”齐姜醉夫,符合“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以自在,毋躁切以益其顽”的事情处理方式,她这样做,就是尽力避免重耳的抵触情绪。所以说,我们在做事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急躁,假以时日的思考和努力,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一个人不论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办事要有诚心,还要有耐心;要有方法,还要看时机。同样,关于支配他人服从你,如果自己巧用心机施行操纵,反而招致他的不服从。不如听其自然,使对方心悦诚服的遵从。所谓“以德服人者真服也,以力服人非真服也”,如果只知严厉管束,反而使他顽抗不服,事情就越弄越坏而不堪收拾了。

【原典】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释义】节操傲视青天白云,文章胜过阳春白雪,如果不用道德品性陶铸熔炼它们,最终只是感情冲动,雕虫小技。

【解析】一个人不论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没有高尚的品德来配合,没有一种为大众利益献身,为社会公益服务的主旨而只限于一己之私,一隅之见,那么这种清高和学问也都丧失了意义,就成为不受世人重视的“血气之私,技能之末”,也就是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孤高傲世和雕虫小技。

著名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顾炎武,一生始终以救亡图存和反清复明为己任。为总结明亡教训和启发人们民族觉悟,他致力于“行已有耻”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学术研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日知录》最有影响。就此,顾炎武说:“意志坚定、信念不移不如王寅旭;探索微妙的知识,不如杨雪臣;精通三《礼》,经学卓越,不如张稷若,独来独往,不参与俗世的纷争,自得其乐,不如傅青主;艰苦努力,自学成长,不如李中孚;历尽艰辛,与时进退,我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知识渊博,不如吴志伊。文章典雅华美,立意敦厚,不如朱锡鬯;为学不倦,不如王山史;深研‘六书’,信而好古,不如张力臣。至于在政治上显达,现居官位而值得称道的人还有很多,当然不是他这样的布衣之士。”

可见,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就在于他的博大、仁爱、坦荡无私、顺其自然,因此他的人生才显精美和谐。

【原典】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释义】谢绝世事应当退谢于正处颠峰的时候,安身处世应该蛰居于独处人后的境地;谨言慎德必须谨始于极其细微的事行,布施恩惠务必施舍于不能回报的人们。

【解析】古语云:“功成身退。”这是君子之教,当事业全盛时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羡慕不已。

汉武帝所最宠幸的李夫人,当她因病临终时,武帝基于夫妻深厚的感情,要求在她弥留之际见她最后一面,可是她坚决不肯,她的理由是“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假如武帝看到她久病后憔悴丑陋的面孔,必然会对她产生“色衰爱驰”的心理,武帝既然对她没有了爱,自然在她死后也就不会再凭“推爱”来恩待他的父兄家人。从这一史实就说明了一件事,一个大人物想要使自己的英名永垂不朽,必须在自己事业的顶峰阶段急流勇退,否则等弄到狼狈不堪被迫下台就不光彩了。

平时置身的场所应当选择与世无争的地位,这样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会嫉妒,实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以汉代的韩信、张良与汉高祖谋事来说,就是很好的例证。张良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而身退,僻谷以求仙,终于得以保全他的声誉。韩信不明这个道理,致屡遭贬抑,终于被杀掉了性命。急流勇退在巅峰的时候,能使自己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始终处于清静的生活环境,保持清醒理智的生活态度,使自己得到真正的修身养性。品德修养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必须在细微的小事情上下功夫才行。

生活中,人若想要进德修业,就要处处努力,尤其在极微细小的事情上加以留意。如果认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过错,小的地方错误重重,且认为小疵不致妨碍大体,那就错了。所谓:“千里之堤,毁于一穴。”这话我们应加以三思。如果施恩予人,存有让对方感恩图报的小人之念,就是一种毫无诚意的伪善。所以,最好是施恩于不能报恩或是无力报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舍了恩德。

【原典】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修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释义】品德是事业的基础,地基不稳固,高楼大厦不会坚固持久;善心是修练后裔的根本,不培植根基,花枝树叶不会繁荣茂盛。

【解析】古德说:“德为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古人为政的基础也在于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后方可以解决民生问题,所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为基础。

尧有10个儿子,但他不把王位传给其中任何一个而传了舜,因为只有舜德高望重,堪当此任。舜有9个儿子,他不把王位传给其中任何一个而传给了禹,因为禹治水有功,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周文王发现并重用一个72岁的老头子,依靠他灭殷兴周,以至周武王泰山的祝拜中,还念念不忘“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可见不搞父子兵,以德才取人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