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26376300000008

第8章 决胜CDMA(2)

接下来的竞标比此后联通的二、三期招标都要来得惨烈,每个省都有3个厂商参与竞争。中兴组织了一个100多人的应标团队开赴北京,侯为贵亲自带队,随行的包括几乎所有的高级副总裁。由于各个厂商的技术没有区别,价格就成为关键因素,对中兴而言尤其如此。到最后要确定价格时,以侯为贵为首的主要成员悄悄在远离竞标现场的饭店租了一间房,秘密商讨报价,原因是害怕间谍。根据2000年招标时的一些数据,侯为贵先确定下了一个有效值范围,只要不超出这个范围,价格就一定会比国外厂商低。但究竟在有效值范围内降到什么程度,却意见不一,有的人拼命主张往下降,目的就是扩大价格差距,争取更多的“省份”。

标书定下来后,几个高级领导相继离开,其他人却不敢回到招标现场,剩下的人没有一个敢离开房间,因为怕被怀疑透露机密,于是就买了副扑克,打到第二天招标会开始前,才带着标书,集体赶往现场。

2001年5月,招标结果公布,摩托罗拉力拔头筹,中兴共获得10个省、自治区的共计110万线的合同,占联通招标额的7.5%。这个份额并不算多,但是中兴却由此成为惟一一家以自有品牌竞标成功的国内厂商,金鹏通信等国内企业只能通过与摩托罗拉打包的方式获得零星订单。他们自然对中兴羡慕不已。

不过,中兴并不十分满意,因为10个省除了广东,基本上都是老弱边穷地区,即使在广东,也是比较偏的地方。有人认为,这说明联通此时对中兴的综合能力并不十分放心,引进中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压价,把这些地区给中兴,“进可攻,退可守”,做得好,区域可以扩大,做得不好,撤掉也容易。但联通却因此大大降低了投资规模。据说,由于中兴的参与竞标,联通预算用200亿元拿下来的一期建设仅用了121亿元,节约了40%的资金。

9亿元定单的背后

中兴初战告捷。不过,眼前的这9亿元定单,单纯从财务上看,虽然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它在中兴2001年的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7%,根本算不上主要业务之一。但是,这个定单的长远意义却不容忽视。形象地说,它就是一张宝贵的“入场券”。首先,基于整个通信行业由固话向移动通信的转型,中兴率先在国内厂商中寻找到了突破点,形成了竞争优势;其次,更为长远的是,由于CDMA技术是未来通信领域的制高点——3G的基础,因此中兴将依托在市场上的势能,更加稳健地向3G过渡,而不必像华为那样进行孤注一掷的冒险“游戏”。

后来的事实表明,凭借CDMA,中兴不但迅速缩小了与华为的距离,为自己找到了一块巨大的“产粮地”,而且在未来的全球电信市场上也找到了一席之地。

当然,要实现这些长远的目标,中兴首先必须与联通搞好“关系”。

背靠联通这棵“大树”,它可以借力发力,全力打造“中国CDMA第一品牌”的形象。

中兴在2001年年底准时交付了所承担的项目建设,得到了联通“新时空”总经理张云高的评语:“中兴的产品比想像的要好。”2001年6月12—17日,第六届CDMA年会暨3G大会在香港举行,这是亚太地区无线通信界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参会者均为世界知名的CDMA生产厂商和运营商。中兴是展会上惟一的中国设备商,为了配合联通一起造势,中兴还加入了主赞助商的行列,成为大会上的一颗新星,与联通一道出尽了风头。

热闹过去,仍归于平凡。真正使中兴进一步取得联通信任的,还是贴进后者需求的后续研发和服务。中兴向联通陆续提供的产品包括短消息中心、卫星定位系统、超远覆盖以及GSM 1x(联通后来推出的“世界风”双模手机正是基于这一技术)等。这种由一个小小的突破口纵深下去进行深度开发的做法,事后证明得到了两个好处:其一,使中兴顺风顺水地拿下了联通的二期、三期招标;其二,使中兴与国外对手展开差异化竞争,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移到技术和市场的结合点的竞争,而这“区域”,正如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所说的“沼泽地”。其三,由于第二个好处,中兴衍生出一个崭新的业务——手机。

联通二期再败华为

在此后联通每年的招标中,中兴不但能够稳住原来的地区和份额,而且每次都有新的突破。在2002年12月联通的二期招标中,中兴又一举拿下了12个省市共计15.7亿元的合同,这次无论从进入省份的数量还是总体份额,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中兴赢得了重庆联通CDMA二期工程交换及基站系统采购合同,合同总金额近7300万元。据中兴人透露,预计2004年在联通整体市场中所占份额将超过20%。在联通的二期招标之前,中兴已于2001年5月完成CDMA20001X商用过程,华为也于同年10月完成。招标时,华为仍然携带着CD-MA 2000 1X卷土重来,以期丰厚斩获,雪一期之“耻”。但是,这一次它仍然未能如愿。

与此同时,中兴CDMA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开始启动。东南亚一些小国家刚刚开始建设移动网,往往首选CDMA。截至2004年4月底,中兴CDMA产品全球无线设备容量已突破1500万线,成为海外销售规模最大和出口国家最多的中国CDMA厂家。

至此,CDMA顺利地将中兴从固定通信时代带人了移动通信时代,成为战略转型的“首功之臣”。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3年,CDMA为中兴提供的收入分别占到当年收入的10.69%、14.77%和16%。

中兴的高层在私下表示:“尽管中兴产品众多,但无论从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品牌形象,还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CDMA都是目前为止中兴运作最为成功、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据说,早在2001年联通CDMA启动的第一年,中兴CDMA就赚回了所有投资。

华为“失足”

虽然华为在联通一期招标中几乎颗粒无收,但华为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了联通以后的网络升级上。2001年9月,第三届深圳高交会上,中兴、联通大张旗鼓地为CDMA作秀。同一天,华为则在北京展出了其CDMA 2000 1X系统。从2001年12月开始,华为又启动了“CDMA 2000 1X精品之路”巡展活动。在联通总部指定的7个城市的CDMA 2000 1X实验局中,华为成功地承建了其中的南昌实验局。

种种迹象使外界以为,在联通二期招标中华为机会不小,华为内部更是志在必得。2002年10月15日晚上,也就是公开招标2个月前,华为高层人士甚至特地找到联通管理层沟通。但结果出来后,仍然没有华为。

而中兴不但保住了一期的份额,还增加了一些新的省份。据说任正非为此大为光火,召集中高层领导连开了两天两夜的会,进行反省。

英雄不问出处。但是,对于中兴在CDMA上的成功,人们依然忍不住心里的好奇:在国家对CDMA网络长达数年的态度摇摆不定中,中兴是凭着什么坚持了下来?在人们都认为联通会采用更先进的CDMA1X标准时,中兴凭什么坚定地将重点放在IS 95标准上的呢?为什么一贯狼性十足的华为会完全败给“老实巴交”的中兴?这个谜须等到后面,读者对中兴领导层的决策艺术和经营理念有所了解后,方能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