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潜能开发核心教程:思维
26379500000014

第14章 全新思维(12)

3.重复重复就是强调,是记忆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大脑的机械反应使人能够回想起自己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对之没有产生过任何联想的东西来。因此,通过重复,就能够记住自己完全不解其意的东西。 儿童的纯机械记忆力比成年人要好。这种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相反,多种联想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而提高的。因此,在这方面失去的,在另一方面得到了大大的补偿。

不依赖机械记忆为转移的重复,对固定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是不受年龄限制的。重复自己刚学的东西,并不时地重复它。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想一下子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而应该重复多次才能记住。心理学家艾斯浩宾研究出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这即是说要记住一件东西,应及时复习(重复)、巩固。

意大利心理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在其《概论》一书中这样告诉我们:“应该经常思考我们想记忆住的东西。”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时间是主要的破坏者”。如果我们不采取挽救办法的话,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

然而,有一个简单的挽救办法,这便是重复,或是叫复习和温习。

复习所学过的东西,回忆就得到了新的活力。然而,为使复习不占用太长的时间,就应该重视复习的方法和时间的安排。心理学家乔斯特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的实验。他根据阅读的次数,研究了记忆一篇课文的速度。他举例指出:如果连续把一篇课文看六遍所记住的内容比每隔五分钟看一遍,一共看六遍所记住的内容要少得多。

皮埃隆等其他心理学家找到了能产生最好效果的理想的间隔时间。我们也做了各种试验,证实理想的阅读间隔时间是十分钟至十六小时不等,依要记住的内容而定。十分钟以内,重读一遍是多余的,超过十六小时,一部分内容已被忘却。

当然,不要按字面来理解这个问题。这一规则仅仅表明,当人们想尽可能快地学习时,早晚复习是有好处的。假设你要学英语:晚上学一课,第二天早晨复习一遍,接着第二天晚上在学新课文之前或之后再复习一遍。如果你除了学英语,同时还要学会计、代数、法律和地理,那就把你的学习时间分得短一点,例如半小时,以便换学和在学了第一遍之后能够尽早地复习。

乔斯特在法则的实践上是这样说的:应该及时复习,以便对上次阅读仍然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但是为了使复习不致于白费劲,复习时间也不宜过早。关于日常的学习,在五、六个小时之后再复习,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取得最佳效果。

五、记忆力训练方法要增强大脑尤其是右脑的记忆力,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教授丹尼尔·沙克特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训练方法。

1.浮现形象就像人们常常应用的录像带“倒带法”,当你阅读时,要把那些描绘着图案、图形、记号、文字等的卡片,像闪光灯般在眼前迅速跳过,然后去猜那是什么图案。也可以用扑克牌在眼前快速掉落,然后去掉牌色与牌点。刚开始也许只能记住几张,但渐渐地一口气可以记住几十张。

这项游戏的原则是,要在一分钟之内一直丢牌,时间一到就把眼睛闭上,这时脑子里会留下残像,看着这些残像并把它留在记忆里面。

由此可知,将大量的资讯,以超高速输进头脑,就可训练右脑的图像能力。

高速刺激会使左脑停止活动,让右脑动起来。因为右脑原来是低速运转,左脑则是高速转运,因此以超高速刺激来输入时,能够瞬间抓取资讯的右脑就会活跃起来。

人类潜意识中原来就具备认识瞬间闪动物质的能力,但这份能力要右脑潜能得以充分开发的情况下才会产生。

左脑的工作是把输入的信息语言化,而在高速刺激输入讯息时,语言化就来不及处理了,这时候左脑主动很自然地更换到右脑,改以图像处理。右脑的图像处理能力快捷,又因以高速执行,处理的资讯量可达到左脑的百万倍。

2.速读训练这也是以高速研读书本,然后将内容写出来的一种训练,限期时间是一分钟,从最简单的的图书文章开始,再渐渐升级到较难读的书本。

在训练的过程中,记忆量会慢慢增加,而眼前一看过,就会自然地将之刻印到视觉网膜上,然后再重现出来的这种训练,会使右脑自然开启。

用左脑读书,读一页书最快也要一分钟,但是能用右脑快读的人,240页的书只要三分钟就可以读完,反而是翻页比读内容来得忙碌。这时候,方案已经不是用“读”的,而是用“看”的。

以速读的方式,四至五分钟就可以读完一本书,然后再慢慢地在脑子里翻页读出来。想要找的页数也马上可以自由自在地找寻到。而且记忆力是无限的,不受时间控制,再多页都可以记得进去,即使在一个礼拜或一个月之后,都一样能正确地找出来。

右脑速读快的人,一分钟可以读到二十万字左右,而平常人读书平均一分钟大约只有四百字到六百字,差异悬殊,由此也可以了解右脑威力多么强大。

另一方面,由于左脑速读,最快只能每分钟三千字到四千字,因此大部分人,都认为这种人只可能万中取一,要达到那种超强境界,似乎比登天还难。

其实只要受过训练,人人都可能达到这种境界。而且这种汇忆法,就像是把资料整整齐齐摆在抽屉里面一样,存放在脑中。

3.联系实际任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概念是实际经验的总结,读起来比较枯燥,难以记忆。阅读和记忆此类读物或理论刊物,应让理论回归实践,与实际结合起来,就容易记忆。如医学院的研修生在温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菌学、病毒学等专业知识,可结合对人体、实验标本的仔细观察来帮助记忆。

4.多次反复。

“重复是学习之母”。法国心理学家艾宾诺斯认为:在第一次记忆之后,间断20分钟记忆第二次,第二天再记第三次,一周以后记第四次,一个月以后记第五次。这样多次反复记忆,就能牢牢记住那一内容,其准确率很高。

5.抓住关键在训练右脑时,当读到关键词,一定要养成记录摘要的习惯,立即把一些关键词写下来,因为记摘要是通往右脑记忆的输入手续。很多评论家,就是以记摘要的方式而成功的。因为多动笔可以加深记忆,避免遗忘,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有的把平日零星心得和感情联系起来,到用时,可左右逢源,非常方便。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归纳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技巧,下面简要介绍若干种。

1.有意法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凭借意志努力记忆某种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记忆法。相反,没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方法,称为无意记忆法。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记忆效果。为了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必须进行有意记忆。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很快就忘记了,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后来,有一天,他遇到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以后,给了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重复读上多遍,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有意识的进行记忆,他的记忆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以后,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有几个要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住记。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老师给两个班的同学布置了默写课文的作业,就说第二天要测验。第二天果真测验了,结果两个班成绩差不多。测验后,只告诉一班同学两星期后还要测验一次,二班同学不知道。两个星期后又进行测验,一班同学的成绩比二班同学要好得多(一班同学在测验前也没有复习)。这说明,并不是一班同学比二班同学更聪明,记忆更好,则是由于老师在第一次测验后,对一班提出了更长久的记忆目标,结果一班同学就记得长久些。

这个实验都告诉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明确地提出记忆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好的记忆效果。

进行有意记忆,首先要有明确的任务。任务明确,就能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因素,全力以赴地完成记忆的任务。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就越好。例如,英语单词不好记,但又必须记住,因此,你可以把单词写在小卡片上,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记住20个单词,并及时进行复习与检查。这样,日积月累,你的词汇量就会大增。

其次,有意记忆要有意识努力的参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要下决心记住一段材料,就要进入“两耳不闻窗外事”、“头悬梁,锥刺股”的境界。如果面对着要记的东西,叫苦不迭,或漫不经心,或知难而退,都不会取得好效果。

2.理解法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科学概念、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人们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理解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学习者对材料理解的程度。

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真是费力不讨好。

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

我们平常说泰国的首都是曼谷,实际上这是”一个简称,泰国首都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蛙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共四十一个字。

要把这四十一个字都背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比记圆周率小数点之后四十一位还要难得多。

我们不妨来背背这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还有一首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绝句《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首诗的总字数比泰国首都全名还要多七个,可是只要读几遍也就会背了。原因就在于这两首诗形象易懂。

既然记忆有这种规律特点,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理解记忆。在记忆的时候展开积极的思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可以运用理解记忆的时候不去运用,而偏偏要使用机械记忆进行无意义的重复,那可就不止是事倍功半,而是相差十倍二十倍了。

我们在记忆材料的时候,只要它是有意义的,就应该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记。

例如背古文,如果不把古文的意思弄懂,那么就会像背天书一样,非常吃力、如果把古文中的实词、虚词都弄懂了,把全篇的中心意思掌握了,这时再背,就是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背起来就有兴趣得多,也快得多,印象也深得多。

我们说理解记忆效率高、效果好,是不是说只要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呢?这可不一定。对于理解的东西,往往也还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记住。有的人理解了某个学习内容,就以为学习过程已经结束,没有有意识地要求自己记住它们,不再通过重复加深印象,这也是不可能把学习内容完全、准确地记住的。

3.联想法利用联想来增加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联想记忆法。联想,就是当大脑接受某一刺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用联想来增加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

4.接近法两种以上的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同时或接近,这样只要想起其中的一种便会接着回忆起另一种,由此再想起其他。

将记忆的材料整理成一定顺序就容易记得多了。

例如,有的人有时候一下子记不起一个熟的外语单词,明明是经常温习的,这个字在教科书上什么位置都能回忆起来,可一下子就想不起来了,那他就可以从这个字在书上什么地方想起,想想它前面是个什么词,后面跟了一个什么词,这样反复地联想,往往能回忆起这个单词来。这个词和前后词的关系是位置接近,这种联想就叫空间上的联想。

还有一种时间上的联想。比如一个人在一本辞典上看到对某个词的很有意思的说明和解释,告诉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也很感兴趣,问他是在哪本辞典上查到的,要去亲自查看一下全文。可惜他已经记不确切是查的哪本辞典了。怎么办呢?

于是这个人就回忆当时查辞典的情形。首先想起是前天晚上查到的,记得那天晚上他还为这事高兴了好一会。再仔细一想,噢!有了。这个词是在《辞海》上看到的。因为自己前天晚上只查过《辞海》,其他那些辞典前天上午就都归还图书馆了。这样,通过时间上的联想,准确地回忆起自己查的是《辞海》,不是其他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