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潜能开发核心教程:思维
26379500000015

第15章 全新思维(13)

5.相似法当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相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好。

在外语单词里,有发音相似的,有意义相似的,这些都可以利用相似联想法来帮助记忆。

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和北京景山学校在小学低年级试验一种集中识字的方法,可使学生在两年内认字两千五百个,阅读一般书籍报纸。这种识字法就运用r类似联想记忆法的管理,把字形、字音相近,能互相引起联想的字编成一组一组的,像把“扬、肠、场、畅、汤”放在一起记,把“情、清、请、晴、睛”放在一起记。每组汉字的右边都是相同的,每组字的汉语拼音也有共性,前一组的汉语拼音后面都是“ang”,后一组的汉语拼音都是qing,这样就可以学得快、记得住。

6.对比法当看到、听到或回忆起某一事物时,往往会想起和它相对的事物。对各种知识进行多种比较,抓住其特性,可以帮助记忆。这就是对比联想法。

许多诗歌、对联大多按对仗的规律写出来的。如:杭州岳飞庙有这样一副楹联,写的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和“无”是相反的,埋下烈士忠骨和铸就奸臣是相对比的。相传这里埋着民族英雄岳飞的忠骨,后人由于痛恨奸臣秦桧用阴谋害死了他,用铁铸了秦桧夫妇的跪像放在墓前。只要记住这副对联的上句,下旬也就不难凭对比联想回忆起来。我们背律诗,往往感到中间两联好背,原因就是律诗的常规是中间两联对仗。对仗常用这种对比,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又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诗的中间两联:“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似对比之处很多,由前一句可以很自然地想起后一句。

7.多道法要记忆外部信息,必先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等。有多种感知觉参与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这种记忆方法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

古书《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这说明远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人就已经认识到读书学习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口念、用手写,用脑子想,这样才能增加记忆效果。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

有位老师曾经用三种方法让三组同学记住十张画的内容:对第一组同学,他只是告诉说画上画了些什么,并不给他们看这些画。也就是说这组同学只是听,没有看。对第二组同学正好相反。老师只给他们看这十张画,可是不再给他们讲每张画画了些什么。也就是说这组同学只是看,没有听。,对第三组同学是又让听又让看。老师不但告诉他们画的内容,而且在讲每张画的内容的同时,就给他们看那张画。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分别问这三组同学记住了多少画的内容。结果第一组记住的最少,只有百分之六十;第二组稍多,记住了百分之七十;第三组记住最多,达到百分之八十六!这说明只听不看的同学记得最少,只看不听的同学记得稍多点,又听又看的同学记得最多。这还仅仅是两种感觉器官并用,记忆效果就比只用其中一种好得多。如果把所有的感觉器官一齐调动起来,记忆效果就更好了。

多通道记忆动员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这种方法在掌握各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效果显著。因为不论哪一种语言,学习目的总是为了读、写、听、说,这四种能力恰恰涉及到信息输人和输出的四种不同的通道,因此,在学习语文、外语等课程时,最好采用多通道记忆法。

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为了抓住信息,往往是动脑动手,听、说、写并用,采用多通道记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要记住一段比较长的话语,最好是边听边记,有人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其强调的就是“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旨在说明动笔对于记忆的重要。

因此,在掌握各种语言文字或是接收处理语言信息之时,应运用多通道记忆法,其正确的做法是,边听边积极思维,以听懂为第一,总结出所接收的语言信息的内容要点,并在其语言停顿的空隙,扼要地记上几个字或几句话。

8.精选法对记忆材料加以选择和取舍,从而决定重点记哪些,吃力记哪些。这种记忆方法叫做精选记忆法。

对记忆材料之所以要加以选择,是因为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了。这些信息并不是都需要记忆的。

据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有一位大学生,他在图书馆的石阶上走路时不小心摔了跤,大脑受到了撞击。从此,不可思议的事情产生了,他的记忆好得不能再好了,什么东西都过目不忘,每篇文章都能倒背如流。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头却疼痛如裂,因为记得太多了,大脑得不到休息。因此,记忆应有选择,记忆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材料。

善于提高记忆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抓住重点,抓住精髓,善于组织材料。据说古时候,有的人记忆力极好,甚至可以把文章倒背如流,过目成诵。可郑板桥却看不起这种人,把他们叫做“没分晓的钝汉。”怎么个没分晓?就是不分主次、轻重,不管有用、无用,一股脑儿全都背下来。

有位学者在谈到精选记忆法时说:“修辞格有数十种之多,但常用的不过十几种。在认真学习每种修辞格之后,我把常用的12种修辞格浓缩成顺口溜:‘比喻、借代、比似、夸张、双关、反语、设问、反问、反复、对照、对偶、排比’,并且以这24个字为主,列成一张表。在编排中,除了让它好读、押韵,便于记忆外,还把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用箭头标出,在下边用简练的语言注上联系与区别或特性,记住了顺口溜也就记住了了12个主要的修辞格,根据排列的位置,想到几组修辞格的异同,进而想到它们的全部特点。这样,在分析句子时就能做到条理清楚、不易混淆和遗漏了”。

9.谐音法利用谐音来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许多学习材料很难记忆,在他们之间不易找出有意义的联系,例如,历史年代、统计数字等等。如果对这些学习材料利用谐音加某种外部联系,这样就便于贮存,易于回忆。

据说,一天,有位老师上山与山顶庙里的和尚对饮,临走时,布置学生背圆周率,要求他们背到小数点后22位:3.141562953587932384626。大多数同学背不出来,十分苦恼。

有一个学生把老师上山喝酒的事结合圆周率数字的谐音编了一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待老师喝酒回来,个个背得滚瓜烂熟。这个聪明的学生就是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的。

利用谐音法还可以帮助记忆某些历史年代。不少人觉得记忆历史年代是件很苦恼的事,不容易记住,而且还混淆。但是。要学好历史,又必须记住历史年代,因为没有时间也就无所谓历史。于是,许多聪明人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例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逝世于1883年。那么,可以这样来记,“一爬一爬(就)爬(上)山(了)。”再如,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用它的谐音:“一把揪死”,就非常容易记住。

当然,谐音记忆法只适于帮助我们记忆一些抽象、难记的材料,并不能推而广之,用于记忆所有的材料。

10.口诀法把记忆材料编成口诀或合辙押韵的句子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口诀记忆法。这种方法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把记忆材料分成组块来记忆,加大信息浓度,增强趣味性,不但可减轻大脑负担,而且记得牢,避免遗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每一个组块内的信息量多少是相对的。一个字母可以看作一个组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也可以看作一个组块,一个句子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组块内部的信息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联结的。如果善于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就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口诀记忆法就是符合组块规律的一种记忆方法。

口诀大都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例如,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劳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编口诀还有一种利用形象的方法,易于引起联想帮助回忆。例如汉语拼音字母的“n,m”样子像门, “f”像拐棍,“t”像伞把,“h”像椅子,“k”像有个东西往墙下磕,“l”的发音像“嘞嘞嘞”的声音。

多种方法综合起来编口诀也很方便,比如综合罗列法、特征法、直观形象法很快就可以把“熟”字编成这样的口诀: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了字来报信,九个一起忙,下点一把火,烧熟一锅汤。

这些不同的编口诀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加以运用。,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口诀很不容易编,记忆的对象又并不常用或者很简单,用其他方法记忆很方便,那就用别的方法。否则为了编口诀就花去很多时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第六节正确思考

一、理性思考方法

1.提出问题以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你准备怎样发现问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个困难的本质是什么?对有些人来说,这是整个思维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他们碰到一种情况,感觉到这种情况是错误的,但他们却不能很明确地提出问题。要知道,在你提出问题之前,你不可能知道你要寻找的是什么解决方法,更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多提几个“为什么”通常有助于你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用“什么”和“怎么会”来表达也是很有帮助的。

2.分析情况一旦你找出这个问题后,你就要从所处环境中发现尽可能多的线索。

在分析情况的过程中,你寻找的是具体的信息资料。你不要被一开始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和答案所诱惑,而漏掉了别的办法。你应该强迫自己去寻找有关这种情况所有可能的信息资料,直到你觉得自己已仔细并准确地分析了这种情况之后,再作出判断。

分析情况过程中,一些有帮助的基本问题是: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信息资料?

有谁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

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这些资料对我们有帮助吗?

现在我有了哪些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的有关资料?

3.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一旦你找出了问题,分析了情况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你也要避免接受那些初看起来似乎很好的答案。

在这一步骤中是很需要创造性的。除了那些一眼就看出似乎有道理的解决办法之外,还要寻找其他的方法。尤其在采纳现成的方案时要特别留心。如果别人也探讨过同样的问题,而且其解决办法听起来也适合于你的情况时,就要仔细判断一下那种情况与你的情况究竟相同在何处。但是,不要采用那些还没有在你这种情况下检验过的解决方法。

4.检验和证明很多人到了上一步就停止了,这其实是不完整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一旦解决办法找到了,你就要对其进行检验和证明,看看这些办法是否有效,是否能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检验之前你是不可能知道这些办法是否正确的。

在这个全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寻找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加以解释,你要回答诸如“为什么”、“什么”、“怎么会”这类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理性思考的实例。你不要一口气读下去,最好边看边结合上面的思维程序进行练习,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场大火席卷了大片的森林,一个护林员立即组织了一支有27名志愿消防队员的消防队。他把这些人分成几个小组,迅速扑火,并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报话机。

他宣布:“有一架直升飞机马上就会在这个地区上空徘徊,如果你遇到险情,就用报话机告诉这架飞机,他会把你们救出来。”然后,他对每个小组讲述了这台报话机的用法。

后来,当大火终于扑灭后,有一个小组(其中有三个人)

失踪了,。通过努力寻找后,在一个山谷里找到了他们烧焦了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