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塔里木河传
26381600000039

第39章 动荡的塔里木河(1)

白山派黑山派争斗

白山派和黑山派是十七世纪形成的******教的两大宗教政治派别。

两大宗派长时期你来我往的残酷争斗,给塔里木河流域广大绿洲,造成了一个世纪以上的血腥岁月。

这灾难年代的到来,肇始于一个名叫阿帕克和卓的神职人员,他是天山南部******教中伊善派的首领之一。

正是他借助准噶尔贵族的军事支持,于1680年推翻了叶尔羌汗国。从此,天山以南地区由教权取代了政权,开始了维吾尔历史上********的又一历史阶段。

白山派和黑山派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伊善派在塔里木河流域地区由宗教势力向政权势力演化的过程。伊善派首领之一阿帕克和卓就变成了白山派的首领,由他建立的天山南部白山派政权,是一个典型的中世纪式********的政权。

白山派和卓政权的建立,并没有结束和卓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后来黑山派的和卓,也效法阿帕克和卓,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兵引入塔里木河流域,取代了白山派,建立了黑山派和卓政权。

“租卓”是波斯语,也译作“和加”、“霍札”、“火者”等等,原意为“主人”、“显贵”、“富有者”,是******用来专指******教“圣裔”,也就是对穆罕默德后裔的称呼。其实,在自己名字上加“和卓”的不一定都是“圣裔”,有许多******教上层人士和野心家,为了骗取******的尊敬,以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也都费尽心机编造“圣裔系谱”,以“和卓”来标榜自己。

阿帕克和卓就很难说与穆罕默德有什么关系。他是乌孜别克族,祖籍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生于新疆哈密,出身于宗教世家,父亲是白山派早期酋领。阿帕克和卓12岁时,跟随流亡哈密的父亲重返喀什噶尔。

叶尔羌汗国的历代汗王,不是依靠这一部分和卓,就是依靠那一派的和卓,这些和卓把天山南部的塔里木河流域变成了他们争夺权力的角斗场。白山派和黑山派在无休止的角逐中,互相进行血腥屠杀。虽然都是******教徒,但两派之间却视如仇敌,~直处于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境地。

在叶尔羌汗国后期,阿帕克和卓父子煽动拉失德后裔尤勒巴斯发动政变,夺取了汗位,阿帕和卓父子从而把持了汗国政权。他们对黑山派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不愿归服者遭到残酷杀戮。后来黑山派组织暴动,又将尤勒巴斯和阿帕克和卓的父亲杀死。阿帕和卓失败后逃亡国外。

阿帕克和卓最终勾结蒙古势力,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历史上最黑暗的政权。

对宗教政权统治下人民的苦难,《伊米德史》作了如下记载:“和卓们有时草草礼拜几次,有时酗酒作乐。,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和卓们不过问庶民疾苦,佞臣们像狐狸一样包围着和卓们,像狼一样鱼肉着百姓。他们掠夺庶民的生命财富,摧残人们的心灵精神。这些暴虐的伪君子在和卓们面前受到宠爱,祖辈以传播伊善派为职业的和卓们,听不到人民痛苦的呻吟。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境况甚至到了这样的地步,百姓不敢住在自己的家里,他们都逃到戈壁上去了。夜里回来做些吃的,然后将锅碗瓢盆埋藏起来,天亮之前又逃往戈壁沙漠中去。”

他们把大量的土地变成“瓦哈甫”土地(即******教寺院占有的土地),这样的土地上实行农奴制的剥削。遍布塔里木河流域各绿洲的宗教寺院土地,成为维吾尔地区农奴制的主要标志。大量的农民被驱使来为那些寄生虫们耕种,这些农民就沦为农奴。例如阿克苏“瓦哈甫”土地的一个占有者拜塔,他从库车带了500个民夫,让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阿克苏的地方。那里是一个高岗,崖下是一片荒滩。他让人们截住阿克苏河的水,两山之间立刻蓄满了水,然后留出一个缺口,河水便飞泻而下。接着在这里修筑了三个城堡,让民夫们运来木材建筑了房屋。后来又迁来一批民夫,使他们占有的“瓦哈甫”土地和农奴不断扩大。

至于在喀什,阿帕克和卓家族占据的“瓦哈甫”农田,更是遍及东北部喀什噶尔河流域的所有肥沃土地。

阿帕克和卓掌握政权后,立刻废除了叶尔羌汗国的一切政治经济制度,彻底实行宗教封建主统治。由他任命的宗教法庭和法官,肆意对百姓滥施酷刑和监禁。对黑山派******,则强迫改宗和血腥屠杀,他一次就亲自设计诱杀了黑山派的一个头目和数百名信徒。他对本派白山派信徒实行愚民政策,以所谓“圣裔”

身份和显示“奇术”(巫术)的手段欺骗愚弄群众,要人们像神一样崇拜他,绝对驯服和听命于他的统治和驱使。据说他利用这种手段,使他的盲目崇拜者一时竞达十万之众。

为了实行有效统治,必须要控制人们的思想。他把凡不属白山派的宗教经典和各类学术著作,全部付之一炬。喀什噶尔富丽堂皇的汗力克经文学院,是喀拉汗王朝时期建筑的******经文学院,该院的数万册藏书也被他焚毁,据说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当时仅有的一座天文台——喀什的舒格塔克天文台也被夷为平地。大批******作家、学者被关、被杀或被迫逃往国外。维吾尔文化一度繁盛的文明之花,在这次劫难中纷纷散落。

阿帕克和卓本人也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生活穷奢极欲。一次婚宴他就宰杀了四万只羊、三万头牛。为了死后的享受,他还强征数万民工,耗费巨额白银,为自己在喀什噶尔河畔建造了豪华的陵墓。

阿帕克和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维吾尔人民的反抗。1692年黑山派群众举行暴动,阿帕克和卓败逃吐鲁番、哈密。不久他又借助准噶尔的力量,并发动了白山派的暴动,重新在喀什噶尔复辟了白山派政权。

1695年,阿帕克和卓被暴动的群众杀死。

阿帕克和卓死后,喀什噶尔仍由白山派控制,建立了喀什噶尔汗国。

叶尔羌城则由黑山派占领,宣布重建叶尔羌汗国。

与此同时,阿克苏和乌什的统治者也宣布各自为政,既不接受叶尔羌方面的统治,也不服从喀什噶尔方面的统治。

占据叶尔羌的黑山派,对白山派的信徒开始了残酷的报复和迫害。其暴行绝不亚于白山派。在叶尔羌城,黑山派的首领将白山派的苦行僧一千人,“像宰羊一样地割开了他们的喉咙,用他们的血浇动水磨,用这种方法磨出面粉”。黑山派的首领们亲自吃这种面粉,以庆贺自己的胜利。

喀什噶尔与和田的白山派军队,数次从两面夹击叶尔羌,并派人潜入叶尔羌进行暗杀,扬言要为被杀害的白山派苦行僧报仇。

为了消灭对方,双方分别联络柯尔克孜人和哈萨克人,卷入白山派和黑山派之间的夺权风暴。

其实,白山派和黑山派都同属******教伊善教派。白山派也称白山宗、白帽回、白旗派,黑山派也相应地被称为黑山宗、黑帽回、黑旗派。这仅是一些形式上的区别,在宗教实质上并没有多大分歧。所不同的除了名称、服饰颜色之外,也就是宗教礼仪和修持方式上一些非本质的差异,如白山派主张默念赞词,黑山派则主张高声朗读,如此而已。实际上,两派斗争是权力之争,是两派宗教封建统治集团的政治斗争。

白山派和黑山派,都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对立的双方都说对方“偏离教规”,而鼓吹自己是按照教规行事的“正宗”。双方互相罗织罪名,攻击对方。

水火不容的流血冲突从喀什噶尔河到阿克苏河,从叶尔羌河到和田河,腥风血雨笼罩着塔里木河源流及整个流域的各个地区,各族人民蒙受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深重灾难。

当时的天山以北地区,哈密归顺了清朝,其他大多数地方都由准噶尔汗国统治。

清朝政府尚无力对付强大的准噶尔蒙古军事集团。即使在清朝击溃了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以后,也没有利用准噶尔汗国的不利处境,乘胜进攻天山北部地区,至于在两派血战中处于水深火热的塔里木河流域地区,清朝政府更是无力顾及。

噶尔丹死后,在达瓦齐继任准噶尔汗王时,清朝统一新疆的机会来临了。

达瓦齐上台的支持者阿睦尔沙纳,突然投附了清朝,这给清朝政府作出进军天山的决策,起到了推动作用。

1755年,清朝出兵五万,军马七万匹,征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部。达瓦齐率兵万人,逃至伊犁西北的格登山。格登山造就了一个神奇的战例,因而名扬天下。当时为了有效地消灭仍然强大的准噶尔部,清军就派出一支20人的骑兵前去侦察敌情。:不料这支小小的侦察队突发奇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即乘夜捣其营”,敌营顿时大乱、自相蹂躏。达瓦齐部一夜之间全部解体,六千人被俘,达瓦齐率残部翻越天山到乌什,被擒获。至此,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灭亡。区区20人的侦察队,居然发挥了导致准噶尔汗国覆灭的致命一击的作用,堪称战争史上的一件军事杰作,因而清朝政府在格登山树碑永志纪念。

这时,塔里木河流域原属准噶尔汗国控制的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地,已自动解除了归属关系。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等地,则由黑山派首领所割据。

本来清军可以一鼓作气,顺利解决天山南部的问题,但这时却斜枝横出,有了意外的情况。

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被暴动者扣‘死,他的后裔中有一对兄弟被称为大、小和卓的,当时作为人质押解伊犁。准噶尔汗国灭亡后,乌什、阿克苏的行政官员们要求将大小和卓放回,这样白山派的信徒们将毫无异议地臣服清朝。清朝政府采纳了这种意见,立即派出一支由四百名清军:和一千名蒙古军队组成的护送队,随大和卓来到乌什。小和卓则继续留在伊犁。清军起用大小和卓,表明将由他们管理天山以南地区的事务。

这样,黑山派与大小和卓为首的白山派形成对立之势。清朝是支持白山派的,所以也被黑山派视为敌人。

大和卓声势浩大,如日中天,很快就攻下了黑山派占据的喀什噶尔。和田不攻自破,宣布依附大和卓。

黑山派剩下的最后据点是叶尔羌城。它曾经是叶尔羌汗国的都城,是天山以南最大的城镇。它周围是人口密集的绿洲,是叶尔羌河上游最富庶之地。白山派军队兵临叶尔羌城下时,被安排在城里的内应、黑山派的叛逆者,起到了向自己同伙背后插刀、脚下布雷的作用。《和卓传》记下了黑山派面临灭顶之灾时的悲惨情景:“叶尔羌城的军队成批地被击杀,尸体像河滩的石头一样布满了旷野,血像河水一样在流淌,溃退的人们将城门拥塞得水泄不通,前边有人在踩踏和挤压中丧命,后边有入被杂乱无章的兵器击碰而死。有的人攀着从城墙上放下的绳梯才得以逃生。”

而白山派军队的士兵,则“得意洋洋地从尸体上剥取衣服,收集着武器。城里更是一片哀号之声。有人呼叫着父亲,有人呼叫着儿子,有人呼叫着哥哥,有人呼叫着弟弟,每个家庭都遇到了丧事”。

黑山派的首领率领一部分人,向叶城方向败逃而去。当他们来到叶尔羌河上游的泽热甫夏河边时,只见“河里漂浮着齐屋高的冰块和雪堆,人畜碰着就粉身碎骨。有人骑马跃入河中,转眼间就被激流卷走。艰辛困苦难以言尽,人们总算登上了对岸”。

然而,失去了控制的人群已无法逃脱噩运。天亮之后,黑山派的首领和全部逃亡者已无路可走,成了俘虏。

根据大和卓的命令,黑山派大小首领一律被处以死刑。

天山以南、塔里木河流域地区,全部归大和卓控制。整个绿洲和沙漠上空,响彻了白山派的喧嚣声。

黑、白两派旷日持久的残酷争斗,以大小和卓为首的自山派再度得势而成为尾声。

大和卓小和卓叛乱 塔里木河在呻吟。

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的各路铁骑,轮番从她的身上踏过。

她遍体鳞伤,河水中流淌的是血、是泪、是破碎的文明。

大小和卓从阶下囚,因受到清朝政府的恩惠,一跃而为显赫一时的人物,成为天山南部、整个塔里木河源流和流域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白山派的欢呼声震耳欲聋。

白山派的旗帜插遍河岸绿洲和高山。

前文提到过一个人物,他就是给清朝提供机会平定准噶尔汗国的阿睦尔沙纳。由于他背叛达瓦齐归附了清朝,才使清朝乘机开始了进攻天山并大获全胜的军事行动。

于是,这位准噶尔汗国的叛逆者,便产生了取代达瓦齐而登上汗王宝座的梦幻。

清朝政府为了统一新疆,果断地取消了汗王的称号,将天山南北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梦幻破灭的阿睦尔沙纳,在伊犁首先发难,袭杀了清朝的伊犁将军班弟。在伊犁的小和卓随即响应阿睦尔沙纳,事败后两手空空地逃往南疆,鼓动大和卓一起发动反对清朝的叛乱,并四处鼓吹“反对异教徒”,以煽动维吾尔人的反清情绪。

大和卓在清朝帮助下消灭了宿敌黑山派,掌握了天山以南即新疆的半壁江山的统治权,不想破坏与清朝的关系。大和卓说:“从前受辱于厄鲁特,非大国兵力,安能复归故土?恩不可负,即兵力也断不能抗。”小和卓一无所有,所以力主与清朝决裂,如此尚可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极力劝说大和卓:“你我兄弟二人被准噶尔禁锢,历有所年,今始得归故土,若听大皇帝谕旨,你我二人中必有一人唤至北京为质,当与禁锢何异?莫若与中国抗拒,地方险远,内地兵不能即来,来亦率皆疲惫,粮运难继,料无奈我何。且准噶尔已灭,近地并无强邻,收罗各城,可以自力。”

大和卓经不起煽动和蛊惑,于是就扯起了叛乱的旗号,开始在塔里木河流域制造一场新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