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塔里木河传
26381600000041

第41章 动荡的塔里木河(3)

还有一种最轰动一时、将上述两种传说更“典型化”地融为一炉的说法。那就是1914年故宫浴德堂的一次香妃画像展览,可称得上是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把一张从热河行宫发现的戎装女像,贴上“香妃戎装像”的标笺,并撰有香妃小传,说她虽然受到特殊待遇,但“终不释然,尝出白刃袖中示人日:‘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绝不肯效儿女子汶汶徒死,必得一当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屈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皇徵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上图即香妃戎装画像,佩剑矗立,纠纠有英武之风。一望而知为节烈女子。原本现悬浴德堂,系郎世宁手笔。”这段说明和“香妃戎装像”,在当时轰动了京城观众,有学者当即指出,这一介绍与正史记载不符,无非街谈巷议的荒唐之言。郎世宁果有香妃画像,但应是另一幅满装画像,戎装像加上离奇说明,其可信程度因而“大减矣!”

后来有人根据这些传说编成剧本上演,那应是另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真实的香妃了。

还有一个香妃究竟葬在何处的问题。

新疆喀什噶尔郊外,有一座被称为“香妃墓”的陵墓,这座香妃墓借助美丽传奇的香妃故事,早已名扬海内外。但事实却绝非如此。

关于香妃的陵墓,早被河北省清东陵研究和发掘所证实。在距北京东行125公里的遵化县境内,在群山环抱的清代帝王的陵墓群中,香妃墓就坐落在裕妃园寝里面。后来因为葬人一位皇贵妃而命名为纯惠皇贵妃园寝,香妃即容妃的墓穴在明楼东侧第二排第一号。

新疆喀什噶尔那座被称为“香妃墓”的宏伟墓地,是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本人及其家族的墓地。

叶尔羌河畔的香妃,作为反对叛乱,民族友好的象征,留在了远离故乡的中原大地上,永远被人们称颂。

英雄史诗《玛纳斯》

前文多次提到柯尔克孜人。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汉唐时称“坚昆”,宋、辽、金时期普遍称其为“黠戛斯”,元代作“吉利吉斯”或“吉尔吉斯”,这些称呼在汉译中为“柯尔克孜”,中亚的该民族仍称为“吉尔吉斯”。清朝时,柯尔克孜族一度被称作“布鲁特”。

柯尔克孜族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天山支脉以南,聚集在喀什噶尔河和阿克苏河的河源地区,“山之父”慕士塔格山是柯尔克孜族生存环境的标志。

南疆地区的柯尔克孜人信仰******教,常常与这一地区维吾尔族的宗教内部斗争搅合在一起。位居各派斗争的夹缝之中,柯尔克孜人总是受到无辜的牵连。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民族,但却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它与藏族的《格萨尔》和蒙古族的《江格尔》并称为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

《玛纳斯》与其他两部史诗一样,不是一个人的创造,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产物,而是流传千年、经过无数人的加工创造、反复增删、集体创作而形成的一部规模宏伟、色彩斑斓的伟大巨著。

《玛纳斯》是这部史诗的总名称,它包括叙事长诗二十多部,全部《玛纳斯》约百万行。这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它通过动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玛纳斯家庭几代英雄的生活和业绩,反映了十世纪以后柯尔克孜人民在英雄汗主率领下,对外抗击侵略,对内团结各部柯尔克孜人民创建美好生活的斗争历史,其中涉及到柯尔克孜人与喀拉汗王朝等塔里木河流域政治、军事事件的关系,以及与维吾尔、蒙古、哈萨克、塔吉克、契丹、汉族之间的联系。集中描述了柯尔克孜人部落、社会、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家庭、婚姻、习俗等历史生活的壮阔画面,是诗与史的有机结合。

《玛纳斯》塑造了上百个形象各异、性格不同、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史诗中的玛纳斯不仅是力大无比的勇士,而且是一位襟怀开阔、不谋私利、眼光远大、足智多谋、知人善任的领袖人物。他是柯尔克孜人民理想中的英雄,对他的描绘完全打破了常规。诗中说:

他有青鬃狼一样的胆量,

有雄狮一样的性格,

有巨龙一样的容颜,

有大山般的体魄。

英雄的玛纳斯,

像月亮般明,像湖水般深。

前面看他像白虎,

后边看他像巨龙,

上边看去像苍鹰。

他若发出一声怒吼,

胜过四十只雄狮的吼声!

木盆里的肉像座小山,

他抓了三次就吃完;

倒在盆里的汤像小湖,

他一口气就把它喝光。

用雄狮、巨龙、大山、湖泊、月亮、苍鹰、猛虎以及抓三把吃完一盆肉、一口气喝完一盆汤的描写,一个活生生的游牧民族英雄形象便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史诗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出语惊人的描写,再现了玛纳斯及其柯尔克孜后裔,东从漠北,西至阿拉尔湖、布哈拉、巴达克山,北至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南到昆仑山、帕米尔和喀什噶尔一带的活动轨迹,特别是反映了玛纳斯及柯尔克孜人与塔里木河源流地区的密切关系。

玛纳斯的妻子是出生在塔里木河边的女子,她是一位才貌双全、温柔贤惠的公主。

她是喀拉汗的公主,

是世界上少有的美丽姑娘;

在戴顶针的女子中,

她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

依特克奇别斯的鲜花,

也比不上她的漂亮,

她的美丽独一无二,

她的容貌天下无双!

卡尼凯依像草原上的彩云,

她的芳名刻在玛纳斯的心上。

史诗中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令人难忘。

柯尔克孜人民的生活,与塔里木河源流地区的河流融为一体,在表现悲痛情绪的时候,史诗就说“奔腾的河水伴着她凄楚的声音”,“脚下的河流也为他低泣呜咽”。河边的景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晴空顿时布满了阴霾,岸边的鲜花也凋谢飘零,鸟儿从此不愿啁啾啼鸣。”

史诗中的情节,与塔里木河源流地区的景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高山河流成为史诗咏唱的对象,展开情节的环境背景。请看一场残酷战争的描绘:

这场厮杀吓得高山发抖,

滔滔的河水也停止奔流,

天空的流云不敢从这里飘过,

狂风也惊得喑哑了呼啸的喉咙。

从史诗中还可以看出,故事产生的环境如帕米尔高原、塔里木河流域及其源流地区,有许多种野生动物。柯尔克孜人游牧的雪山高原、草原河流,有一个欢乐的动物王国,人们常见的有虎、雪豹、熊、狼、野猪、牦牛、麝鹿、狐狸、黄羊、羚羊、野绵羊、雪鸡、野鸡、枭隼、雄鹰等等。这些飞禽走兽在史诗中频频出现,既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又符合柯尔克孜的民族性格。在柯尔克孜人当中,英雄的标志除了是杀敌的勇士,就是狩猎的好手。

史诗中不断出现与柯尔克孜民族性格和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借助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粗犷豪放、气象浩大的史诗氛围。

《玛纳斯》靠说唱传世,是综合性说唱艺术,它熔铸了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祝词、格言、谚语、笑语、谜语等多种文学形式,以抑扬顿挫的朗诵和节奏变化多端的歌唱,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享受。每当唱到精彩处,表演者表现出如醉如痴,如颠如狂的情绪,有时还即兴加进演唱者的赞叹、评价,把史诗的高潮和精妙之处演绎到极致。

《玛纳斯》是英雄史诗,是英雄的赞歌,力与勇敢是它的支柱,崇尚勇武是它的精髓,勇力的展示被视为人生价值的标志和最崇高的美德。这种高扬勇武而轻视智谋的倾向,是古老史诗表现形式的一个特点,是游牧民族性格的体现,也是高山大河、草原大漠这充满豪壮阳刚之气的自然条件所造就的。

史诗中多次用“无敌的雄狮”、“年轻的豹子”、“青鬃狼”和“公骆驼”来形容英雄,用野兽的名字作玛纳斯的代号,把他奉为猛兽的化身,这正是柯尔克孜人古老图腾崇拜的历史遗风。

《玛纳斯》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融入了每个传唱者的理想、追求、心灵智慧和审美观念,是经过柯尔克孜人民不断充实、不断丰富、千锤百炼、世代传唱而形成的。它是柯尔克孜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族精神的灵魂。

所以,许多演唱者开篇前都要告诫人们:谁要了解柯尔克孜人,就先了解《玛纳斯》;谁要热爱柯尔克孜人,就先热爱《玛纳斯》。

扬威将挫败张格尔

人类的文明依托河流而诞生。

世间的灾难也随着河流的浪涛并行。

平息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塔里木河流域荒漠苏醒,绿洲葱茏,水渠贯通,农事繁忙,人民有了约半个世纪的安宁。

然而,河流有时起恶浪,沙漠常常刮黑风,太平盛世也会生出许多龌龊。

清朝派往南疆的官员越来越腐败无能,完全失去了对封建统治者和宗教上层的威慑力。不仅如此,他们还与当地头目相互勾结,欺压盘剥百姓。

各地的阿奇木和伯克贵族们,更是有恃无恐,他们把持水利,操纵粮价,私用酷刑,奸占民妇,违法事件层出不穷。

清朝官员和地方阿奇木、伯克的严重越轨行为,造成塔里木河流域各地的恐惧不安,必然会引起维吾尔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这种群情汹汹、动惧可畏的怒潮,在塔里木河流域此起彼伏。

蠢蠢欲动的张格尔,终于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张格尔是白山派鼻祖阿帕克和卓的后裔,也是大和卓波罗泥都的孙子。他的全称“张格尔和卓”,就是“世界之和卓”的意思。

张格尔早年在阿富汗的喀布尔求学,成年后就在撒马尔罕、布哈拉、浩罕等地以宗教为职业。

这时,蛰伏在费尔干盆地浩罕汗国的张格尔,正窥视着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形势,等待着时机。

时机如期而至,1819年发生了震惊南疆的“斌静案”。

荒淫无道、为非作歹的斌静,身居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高位。

他公然对从中亚浩罕汗国来的商人萨来占的女儿施暴,萨来占因女儿被斌静奸污羞忿之极,就把女儿杀死,将头颅投入堂堂参赞衙门,以发泄愤怒。血淋淋的事件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引得喀什噶尔全城震惊、民怨沸腾。

清朝政府对“斌静案”的处理敷衍庇护,草率收场,这就激起人们强烈的愤慨,造成塔里木河流域地区更大的动荡。

张格尔通过各种渠道,与喀什噶尔、阿图什、阿克苏、叶尔羌、和田等地的白山派伊善们取得联系,蓄积力量,准备起事。

1802年张格尔率数百人人卡,在国境线受到清军伏击。张格尔仅率残部三十余人逃脱,流窜帕米尔山中。

此后数年,张格尔一边组织力量,一边不断在帕米尔高原对清军边防部队进行袭击和骚扰。

清军出动部队,深入帕米尔高原进行清剿,但总是找不到张格尔的踪迹。

1826年6月,清军在色彦图率领下再次出卡深入帕米尔四百余里进行清剿,但仍然一无所获。这位色彦图在归途中被急欲邀功请赏的恶念所驱使,竟然丧心病狂地屠杀了百余名柯尔克孜牧区的妇女儿童,打算回去谎报军情。但很快色彦图就得到报应,还没等他回到军营,就被随后追来的两千多名柯尔克孜骑兵堵截,将这支清军全部歼灭在一条山谷中。

这一事件,不仅使受到浩罕汗国支持的张格尔,又意外地得到柯尔克孜人的支持,而且这一事件还大大鼓舞了新疆境内反清势力的信心。

同年,张格尔从边境第三次入卡成功。

张格尔率领五百余名浩罕人、柯尔克孜人的武装,轻而易举地破卡入境,直奔阿图什而来。在阿图什,白山派伊善们煽动大批信徒,从四面八方来参拜“圣裔”张格尔。

清军赶来,双方发生激战。张格尔借助白山派信徒的掩护,潜入喀什噶尔郊区的阿帕克和卓麻札(墓地)。张格尔以祭奠圣祖为名,聚集了更多的白山派信徒。一百多年来,这里是白山派每年一度参拜活动的中心,因而它在帕米尔高原以东和以西都很出名,成为白山派心目中的圣地。所以,张格尔一经打出亡灵阿帕克和卓的祭旗,这里很快就变成了张格尔与清军抗衡的最大据点。当清军围攻阿帕克和卓墓地时,又有大批白山派信徒从各地蜂涌而来,造成里外合围的阵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张格尔率部冲出清军包围,率领外围白山派信徒,公开举起了全面反清的旗帜。

张格尔汇集了巨流般涌来的白山派各路信徒,塔里木河流域的形势发生了风起云涌、迅雷不及掩耳的突变,只十多天时间,这些乌合之众凭借宗教的狂热力量和巨大声势,很快就包围了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和田等地的清军,使他们只能在城堡中凭借工事进行固守抵抗,而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被张格尔完全切断了。

但是,张格尔号召起来的宗教狂热者们,虽然有震撼塔里木河波浪的声势,却不具备必要的军队建制、指挥系统、作战素质和后勤装备,所以他们还没有能力攻下这些暂时被围困的城堡。

张格尔当机立断,再次向浩罕汗国求援,交换的条件是向浩罕统治者“约破西四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酬其劳”。

浩罕汗国的伊列汗召集众臣商议说:“真主把光荣辉煌的王冠加在我的头上。如果我们稍有不慎,这王冠就会被别人夺去。

现在,一个毫无威望的人带着一伙无赖之徒包围了喀什噶尔,想在那里夺取汗位。这是件天大的难事,诸位有何高见?”

一位大臣说:“如果喀什噶尔城被攻破,那么中国人多年收藏在那里的珍宝会被一掠而空。有了这些珍宝,这帮歹徒便会奢侈无度。伟大的可汗秦(意为清朝皇帝)岂能容忍这种行为?可汗秦必派大军进行报复。这帮无赖之徒一定会被消灭。同时,******的财产将会遭到不可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