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塔里木河传
26381600000050

第50章 寻找失落的文明(6)

当他们掘开墓穴,先是露出盖在牛皮下的一只皮靴和靴子开裂处的一只脚的大拇趾。揭去包裹物和面罩,就赫然出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于尸。在女学者穆舜英的注视下,女尸的皮肤、指甲和毛发都历历在目,清晰无损。而且面容清秀,弯弯的眉,长长的睫,高高挺起的鼻尖,薄薄微闭的嘴唇,金色的长发蓬蓬松松地披在肩上,显得相当漂亮。

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测定,这位女子大约40岁左右,死于3800年前。具有古代雅利安人的面貌特征,属于原始欧洲人种的古欧洲人类型。

正是这位楼兰美女,受到世人普遍的关注,纷纷争睹她的芳容。人们把她从墓穴中抬出来,安放在博物馆,并且万里迢迢地把她运往上海,日本等地展出。这具酷似欧洲人风貌的楼兰美女,无论在那里出现,都引起各国学者和普通观众的浓厚兴趣。,此后,在罗布泊地区的广阔沙漠中,又陆续出土了大量古墓头骨和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尸。是沙漠干旱环境成就了这些古人,使他们能在数千年之后仍然没有腐烂,并成为万众关注的明星。

这些男人和女人的干尸和头骨,有着棕色波形的头发,高高的鼻梁和深凹的眼窝,看上去极像欧罗巴人种,有的呈现出欧洲人种地中海型的特征。

这些生活在三四千年前的白色人种,他们是谁?从那里来?

要到那里去?他们为什么要来到罗布泊、怎样来到罗布泊?他们又是怎样生活于斯、寿终于斯的?

“楼兰美女”发现十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在罗布泊又有惊人的发现,发现的这位奇特的贵族男尸被称为“营盘美男”。这一发现轰动考古界,在专家论证会上被评为1997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这次发掘,是在一次骇人听闻的盗墓大劫难之后,新疆考古工作者进行的一次抢救性发掘。在罗布泊西侧塔里木河下游大三角洲的营盘遗址,庞大的墓葬群一片狼藉,两具女尸被抛于荒野,高鼻深目,金发卷曲,古欧罗巴人人种的特征非常明显。在新疆考古专业人员随后进行的发掘中,一具箱式彩绘木棺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罗布泊地区槽式棺和独木舟式棺的普遍棺式中惟一的一具彩绘花卉和图案的四足箱式木棺,其豪华程度不同寻常。打开棺木,赫然出现的情景使进行操作的两位年轻的女考古专业人员惊呆了:墓主人一张粉白的脸似笑非笑,似睡非睡,前额贴金片,嘴唇涂口红,浓眉乌黑,八字胡微翘,鼻梁隆起,双目闭合,看上去就像一个躺着的活人。但仔细观察,才发现这位墓主人戴着一个面具。这种面具,恰似欧洲广泛流行的“死亡之神”的面具。揭开面具,呈现出年轻的美男子形象,浓密的棕色头发,长长的睫毛,整齐的胡须,古铜色的面颊,清晰可辨。他的一身装束,更是富丽华贵,鲜艳如新,内穿黄色冥衣,外袍是红地对****树纹绢质褛袍,绘着六组果实累累的石榴树,一组羊和一组牛的动物纹样。最奇特的是相对的四组人物,全部是裸体、卷发、浓眉、大眼、高鼻,神态各异,分别手持长矛、短剑、盾牌在格斗。在众多的人物中,突然有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的裸体形象跳入人们的眼帘。从墓主人头枕织绵面的鸡鸣枕、四肢套的帛织物,棺上盖的狮纹毛毯以及全身的锦衣华服上,至少可以看到来自中亚、波斯、罗马和中原的文化成分,生动反映了汉代西域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盛况。

这位墓主人还拥有从西方带来的黄铜手镯、戒指、耳环和玻璃杯,中原出产的铜镜、漆器、绢锦、香囊等随葬品,富贵备至,极尽哀荣。

那么,这位墓主人是谁?为什么在不到30岁的年纪就寿终就寝?

营盘墓地属汉晋时代西域36国中的墨山国(也称山国)范围,因此有专家说可能是该国贵族或山国国主。另有专家则认为他是从西方来的富商,客死山国,否则他的墓葬中不可能包括那么丰富的外来文化因素。

楼兰和“楼兰美女”之谜、雅丹和龙城之谜、山国和“营盘美男”之谜……构建了罗布泊之谜的大系统,为塔里木河下游蒙上了重重诡谲的云波迷雾。要探知罗布泊之谜,还要费去多少勇敢求索者和智慧思想者的生命和心血啊!

丹丹乌里克奇画记

沿着玉龙喀什河行进,在和田东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有一座废弃于唐代的重要佛教遗址梨榭城,后来的名字叫丹丹乌里克。自十九世纪末被斯文赫定发现后,斯坦因即来此考察,发掘了大量文书、绘画和珍贵文物,经斯坦因向外界披露后,这个遗址立刻引起国际学术界的瞩目。

但奇怪的是,自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考察之后,这个遗址就突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无论是“寻宝人”还是后来的专业考察人员,就再也没有找到这个遗址。

直到20世纪末叶,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才宣布,他们在策勒县北部约90公里的沙漠中,发现了隐匿近百年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国学者从而首次进入该遗址。

斯坦因考察和发掘丹丹乌里克遗址的时间,是1900年12月。

斯坦因1862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洗礼后取名马克·奥里尔·斯坦因。从青年时代起,世晃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中国伟大僧人玄奘法师、威尼斯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这三个人物,就成了斯坦因崇拜的偶像,对他人生的宏伟蓝图产生了深刻影响。

1900年春天斯坦因以英国学者身份从喀拉昆仑山进人中国喀什时,还是个没有国籍的人。他虽然放弃了匈牙利国籍,但还没有正式取得英国国籍。

在这之前,他是英属印度拉合尔(现巴基斯坦境内)东方学院的院长。为了顺利到达新疆考察,他向印度当局呈交的申请书非常具有说服力。他写道:“众所周知,现今和田曾经是古代佛教文化中心。很显然,这种文化发源于印度,并且有明显的印度特色”。他列举了当地找宝人发现的许多古代文书、钱币、雕刻、绘画等文物后,接着写道,“如果对这些古遗址进行系统的发掘,将会得到对于印度古代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发现”。

斯坦因如愿以偿,得到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到达喀什后,又受到英国领事乔治·马继业的热情接待。

当年10月斯坦因到达和田,他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于阗古国遗址约特干。当他听一个叫吐尔迪的探宝人说,在沙漠中有一座“象牙房”,那里边有许多宝物。从他的描述中,斯坦因立刻联想到了斯文赫定发现的丹丹乌里克。于是他决定,丹丹乌里克这座神秘的城市废墟,就是他的第一个探险目标。

12月初的沙漠,已是寒冬季节。斯坦因在和田雇了30多个民工,开始向丹丹乌里克遗址进发。

这是斯坦因第一次进入沙漠,他饶有兴味地写下了对沙漠的最初印象:“沙海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南方,它那波浪似的沙丘看起来就像海洋一样。这些沙丘越来越高,爬起来也越来越困难,矮种马的蹄子深深地陷在松散的沙漠里。每上升三四十英尺,都令人汗流浃背,疲惫不堪……”

吐尔迪对沙漠中的地形非常熟悉,所以他们比较顺利地到达了丹丹乌里克,并且很快就开展了工作。

丹丹乌里克遗址散落在低矮的沙丘之间,一群群古老的建筑物在沙漠中半露半掩着,残垣断壁四处可见,就是被沙丘埋没的废墟,仍可从立在沙埋层面上的一排排木桩或房屋框架上分辨出来。

斯坦因一行进入一些较大的房间,墙壁上残存的佛和菩萨画像的痕迹,立刻清楚地说明他们已经站在了佛教寺院的遗址中。

他不仅发现了许多浮雕人像,还发现画在墙壁上的比真人还要大的佛和菩萨像。最使他激动的是陆续发现了一些各种文字的文书,进而在一所建筑物中发现了佛教寺院的藏书室,这更使他喜出望外。

斯坦因获得的大量手抄本文书中,有波罗密文的,也有大量是汉文的。汉文文书有一张是状告某人借驴不还的内容,上面注明的日期是大历十六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相当于公元781年,文末标出写状人的地点是“梨榭”,这可能是丹丹乌里克当时的名称,也可能是城中某个更小的居民区的名称。除了“梨榭”,汉文文书还涉及到一个名为“护国寺”的佛寺。此外,斯坦因又发现了一只来自中原的彩绘漆木碗。从上述这些遗存,斯坦因推断“寺院组织中的最高佛僧首领是汉人,而皈依者显然都是当地人。”同时,从一些破碎的纸片上还可以看到公元八世纪时这里佛教仍很繁盛。于是斯坦因又得出如下合乎情理的结论:“这些琐碎内容的汉文文书散落下来不久,沙漠便吞没了这些小屋子。小纸片不可能抵挡住年复一年的春秋季节风沙对这个地区的冲刷。”

接着斯坦因又发现了古梵文和突厥文的文书,还有一些精美的佛教壁画。这大大增强了他的兴趣和信心。“虽然天气冷得像在北冰洋”,但他还是要继续发掘下去。

这些重要的发现,伴着沙漠上灿烂的阳光,驱散了夜晚的酷寒,使斯坦因在这里过了一个收获颇丰的圣诞节。他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当时的心情:“在那辽阔无垠的平原里,我仿佛是在注视着地底下一个巨大的城市的万家灯火,这难道会是没有生命又没有人类存在的可怕的沙漠吗?我知道,我以后将永远也不能再看到这壮丽迷人的景色了。”

斯坦因在获得了大量浮雕、文书之后,没有想到发生了更使他惊喜的事情:他发现了几幅价值连城的唐代木板画和壁画。这使他高兴地发出了“荒漠的冬天如今充满了生命力”这样由衷的感叹。

这几幅画就是后来轰动世界美术界并在解释上引起争论的《鼠神图》、《传丝公主》、《波斯菩萨》和《龙女图》。颇为神奇的是,除了《波斯菩萨》之外,其他三幅图的内容完全与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符合。但在绘画风格上,基本上属于在印度流行的希腊美术风格。斯坦因认为,这些图画出现的时间虽然比印度犍陀罗艺术晚了好几个世纪,“但是希腊风格仍然反映得甚为清楚”。

《鼠神图》等几幅画在木板上的画,是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废墟里获得的“奇特的遗物”,这些木板画放在神像下,“无疑是信徒们的供奉品”,其中一块尺幅较大的木板上,画着一个鼠头半身人像,头戴王冠,背有椭圆形光环,坐在两个侍者之间。斯坦因解释说:“在玄奘的于阗记载里,保存着一则鼠壤坟的故事。据说古代此地对鼠及鼠王俱甚尊敬。某次匈奴大举入侵于阗,全得鼠群啮断匈奴马具,因而敌军大败,国得以全云云。”他还证实,在他到和田的路上,有人还指出某地就是玄奘记载的鼠王坟所在的地方。

《大唐西域记》中果然有一则奇妙的神话故事《鼠壤坟传说》,说于阗国都西郊有一座沙包称鼠壤坟。当地居民说此处有大如刺猬的老鼠,其中有毛呈金银色彩的巨鼠为群鼠首领。有次匈奴数十万大军侵犯于阗,就在鼠壤坟旁屯军驻扎。当时于阗国王只率数万兵力,难以抵挡和取胜。国王虽然素知沙漠有神鼠,但并无礼拜过。值此大敌当前君臣惊恐不知所措时,姑且摆设祭品,焚香求救于神鼠之神力。夜里国王梦见一大鼠说:敬欲相助,愿早治兵,旦日合战,当必克胜。国王得知有神鼠灵佑,便命将士天亮前出发,长驱直入袭击敌人,匈奴军闻之大惊失色,正想骑马穿甲迎战,不料马鞍、军服、弓弦、甲链和系带均被老鼠咬断,匈奴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只有束手就擒。于阗军势如破竹,大捷告终。国王感激神鼠大恩,就建造神祠来祭祀,以求福佑。

许多历史文献都有“于阗王锦帽金鼠冠”、“西域有鼠国,大者如犬,中者如兔、小者如常”、“于阗西有沙碛,鼠大如猬,色类金,出人群鼠为从”的记载。

这些记载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相吻合,因此斯坦因认为《鼠神图》表现的即是《鼠壤坟传说》,应该是能够解释通的。

《传丝公主》图的发现,是斯坦因的重要收获。他说:“更奇的大约要数后来我发现的一块画板,上绘一中国公主,据玄奘所记的一个故事,她是将养蚕业介绍到于阗的第一个人。在玄奘的时候,蚕桑业之盛不亚于今日,相传这位公主因当时中国严禁蚕种出口,因将蚕种藏于帽内,暗自携出……板画中绘一盛妆贵妇,头戴高冠,有女郎跪于两旁,长方形画板的一端有一篮,其中充满形同果实之物,又一端有一多面形东西,起初很难解释,后来我看到左边的侍女左手指着贵妇人的高冠,就是公主藏着从中国私偷来的蚕种,画板一端的篮中所盛的即是茧,又一端则是纺丝用的纺车。”

斯坦因的上述看法,又与玄奘的记载相同。

“昔者此国未知蚕桑,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桑蚕出也。于阗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

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于阗王命使迎妇,而诚日:‘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验。遂入于阗国,止麻射伽蓝故地,方备仪礼,奉迎入宫,以桑种留于此地。”

当年玄奘在于阗国都东南拜谒了“麻射伽蓝”,这是为纪念东国君女建立的。除《大唐西域记》以外,《于阗授国记》等文献也有“东国”君女传丝的类似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