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塔里木河传
26381600000061

第61章 断流与复活(6)

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沿的策勒县,是和田地区一个较小的独立绿洲,深受风暴流沙的侵害。前文提到的丹丹乌里克、热瓦克等几座古城,就淹没在策勒县以北的沙漠中。这个县城由于风沙紧逼,在历史上曾搬迁过三次。前些年这个县的托帕村,有60户农民被迫洒泪别离家园。经过几年的治理和空前规模的植树造林,全县建成了环绕绿洲外围长达120多公里的绿色屏障,封禁保护和恢复发展以胡杨、红柳为主的天然植被近八十万亩,营造人工防风固沙林十多万亩,还种植了大量的果木等经济作物。他们寸土不让,以血肉之躯和科学的方法,夺回了沙化的土地一万多亩,硬是把沙漠逼退了五六公里。许多被迫搬迁的农民又返回被流沙侵占的家园,托帕村背井离乡的那60户农民也高高兴兴地重返故土。面对策勒等地人进沙退的喜人局面,国际地理联合会干旱区资源管理分会主席,德国著名的C·门森教授给予这样的评价:“在人类征服沙漠,沙漠造福人类的斗争中,你们作出了让人类完全信服的成绩,这是人类对沙漠斗争的伟大胜利。”策勒县流沙治理的成功,的确堪称防治沙漠化的典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5年首次设立“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在全世界受表彰的八个项目中,“策勒流沙治理试验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获奖项目。

和田地区墨玉县的农民,也行动起来翻地驱沙,种树种草,短短几年也从沙漠手中夺回耕地近万亩,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墨玉县雅瓦乡农民霍加艾合买提,独自一人在一片沙丘中开荒造林150多亩,营造杨树、沙枣等林木,还在野生胡杨上嫁接速生杨树3000多棵,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被当地群众称为开“绿色银行”的人。乌尔其乡70多岁的农民尼牙孜,也是独自一人闯进沙漠,在那里开荒植树。他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又卖掉马车、摩托车,投资9万元,开渠引水,购买良种树苗,造林五百多亩。尼牙孜的绿色梦终于实现了,尼牙孜的精神带动沙漠前沿的乡亲,逐年开荒造林,向沙漠推进。他的绿化行动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还荣获了一枚全国绿化奖章。

在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也开展了大规模植树种草活动,并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发展,苹果、杏、核桃、巴旦木等经济作物植根于广大乡村。古代叶尔羌汗国的活动中心莎车,在生态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巴旦木经济林,这种被称为新疆腰果的巴旦木,使莎车人取得巨大经济效益。莎车所开展的黄沙与绿浪的搏斗,呈现出最激动人心的风景线:沙海无边,绿浪无边,对垒抗衡,互不退让。建立在沙漠前沿阵地的治沙站,原先站址并不在这里,他们是步步为营,一步步推进到沙漠前沿的。占领了一个新的阵地,治沙站也随之前移。随着治沙站的推进,绿洲在不断扩大,沙漠吞噬的村落又重新被人们夺回来,种上了树和草,远去的鸟儿也飞回来了。莎车人数十年来种植了1.5亿棵树,如果每20棵一排,株距2米,排列在大道两旁,那么它的长度就和东起长安、西到古罗马的丝绸之路的长度大致相等。这就是历史上出现过音乐大师阿曼尼沙罕的莎车,这个新疆人口最多、孕育了东方音乐史上的瑰宝《十二木卡姆》的地方,因阿曼尼沙罕在这里整理规范,使《十二木卡姆》成为一部音乐巨著,所以莎车也曾被誉为“东方乐都”。在这一带千里风沙线上,绿浪挡住了黄沙,才造就了阿曼尼沙罕清澈的歌喉和都它尔琴纯净的乐音。

叶尔羌河畔的叶城县,有个阿克塔什乡,乡名的汉译意为白石头乡,可能是因为绿色太少而得名。在建立生态防护林的热潮中,仅用两年时间就将一万多亩沙漠化土地变成林网渠道、农田配套的耕地。这个县的沙依巴克乡有位艾山老人,他的一生与树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七旬老人被当地人公认为技术高超的老果农,土生土长的果木专家。他和全家十一口人,长年从事果树育苗,大力推广核桃育苗和嫁接技术,他亲手操作的核桃芽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一些林业和果木专家面对艾山老人创造的嫁接奇迹,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艾山一家人培育的果苗达15万株,其中有五千株实施了嫁接技术。由这些苗木造的果林已超过万亩。沙漠前沿的治沙绿化,就是由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代一代坚持下来。

阿克苏地区的绿色工程十分浩大。仅在阿克苏市东南北各方位的戈壁沙滩上,就建起了三千公顷的绿色屏障。八十年代,阿克苏人一年中有三分之一时间在风沙侵扰下生活。每当风沙骤起,天云四合,暗无天日,城镇乡村一片漆黑,房屋里白天都要借助电灯照明。为了把城市和沙漠隔开,阿克苏市在郊区柯克牙地方又建起一道绿色围屏。这里原来沟壑纵横,寸草不生,是风沙领地,生命禁区。阿克苏人为了天蓝日丽,终于啃下柯克牙这块硬骨头,曾造出一条25公里长、3公里宽的防风林带。植树约二百万株,造林三万多亩,还种植了千余公顷的经济果木。过去的千古荒漠,如今绿浪连天,一望无际,林草间作,葡萄满架,果园飘香,潺潺流水环绕其间,恰似一派江南的景象。

在古代龟兹国所在地库车,防沙造林、开沟挖渠的群众活动搞得也是热火朝天。一道道人造林,一片片乔灌草,一处处花果藤,把龟兹古道装扮得春意盎然。绿色虽然可爱诱人,但却来之不易。库车县齐满乡,汉语是“园林之乡”的意思,但因连年风沙袭击,光秃秃的荒原已与“园林之乡”的称号名不副实了。乡林管站站长艾力看到风沙盐碱猖獗,胸中急得如烈火在焚烧。他奋不顾身,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全部放在防沙造林的事业上。有的乡亲不理解,说在荒滩上种树,不是跟在石头上种树一样白费力气吗?甚至有人还说怪话:“你让我们吃粮食,还是让我们吃木头?”

艾力明白,人们不是没有力量战胜沙漠,而是没有造林治沙的意识和心胸,治沙先治愚,艾力从宣传最浅显的道理人手,终于说服了乡亲,全乡父老都动员起来,短短几年时间就建起了近两千条林带,在库车县最先实现了农田园林化。全乡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分布在塔里木河中下游一带,全州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省面积的总和。然而,这里的沙化面积却占了全州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古代楼兰、鄯善、尼雅、米兰等著名城市的废墟和举世瞩目的罗布泊,都在巴州境内。巴州经济要发展,荒漠化面貌要改变,当务之急就是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生活在这广大地区的各族人民,深受沙漠危害,因此也最懂得造林治沙、造福人类的道理。通过综合治理,巴州首府库尔勒市首先建起了数以千顷计的香梨等经济作物基地,治沙造林也达到两千公顷。特别是且末县,他古代曾与尼雅(精绝)一同葬身沙海,如今这个县的各区、乡都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建造了大规模人工林区和总长数百公里的固沙林带,形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塔里木河流域干旱之最的若羌县,如今水利建设已初具规模,经过改建的两座宏大的补水枢纽工程和发电站,屹立在若羌河和瓦石峡河上游。数百公里的干砌卵石防渗渠道引来冰雪融水,滋润着若羌绿洲干燥的土地。近千座水利设施守护着各洪区要道,村村实现农田水利配套化和农田林网化。在茫茫沙海中,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块块新绿洲,一排排高大的杨树遮天蔽日,流水清彻,田野碧绿,家家庭院覆盖绿荫,户户果园硕果累累。以干旱酷热著称的瓦石峡乡,两千多亩人工林区、近百公里农田道路林带和乡村周围培育的两千多亩胡杨林,都为防沙固沙架设了道道屏障。古老的若羌大地,丝绸之路的驼铃声早已成为绝响,楼兰、米兰、尼雅、瓦石峡等古城的昔日风光也已烟消云散。而如今人们新的开拓、新的创造,又使若羌获得了新生。但愿沙漠的侵害成为过去,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穿行的尉犁县境内,分布着200万亩林带。为了保证林带的生长,数十名维吾尔族护林员长年守卫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大地上。为了绿色常驻,他们当中有人竟默默在林区守护了20多年。

巴音郭楞作为华夏第一大州,力图通过造林治沙,恢复这里野生动物园的生机。巴州确定天鹅是州鸟,野骆驼是州兽。还建立了巴音布鲁克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由于巴州野鹿减少了90%以上,猎隼被大量捕捉,生存受到极大危害,所以巴州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救护活动,查处了多起猎捕野生动物的案件,形成了人人爱护野生动物、人人救护野生动物的局面。解放军战士见到牧民手中的猎隼,就买下来放飞自然。小学生救助了大量野鸭、天鹅和鸟类,将他们全部放生清波粼粼的博斯腾湖。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以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及和田管理处这些用部队番号命名的绿色兵团,为屯垦戍边、改造自然建立了历史性的功勋。他们在戈壁荒原开辟了几百万亩良田,建造了数十座大型水利设施,开挖密如蛛网长达数千公里的排灌渠道。他们把绿色的旗帜插遍戈壁沙漠,使不毛之地变成塞外江南。但是,他们也很清楚,农田的绿色并不能替代森林的绿色,前者对风沙毫无对抗能力,而后者才是抵御风沙的卫士。所以,他们开展大兵团式的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行动,以铁流万里之势,使疯狂的沙魔也望之却步。为了巩固绿化成果,兵团还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向沙漠进军,在塔里木河流域沙漠边缘办起上千个家庭林场,使绿色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如今,农一师的11个农垦团场将东南部沙漠隔离到距阿克苏市160多公里外的塔里木河南岸深处,而西南的4个农垦团场则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覆盖了绿色。这些团场营造的绿地面积超过一千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也达到三四百平方公里。

塔里木河上游的阿拉尔垦区,1957年开垦前有原始胡杨、柽柳等林木34万亩,现在阿拉尔垦区受保护的自然林木面积只有23万多亩,比过去少了ll万亩。因为开荒造田损失了林木,所以带来阿拉尔垦区生态恶化。但是,勤劳勇敢的农垦拓荒者,绝不以毁林造田为己任,他们奋起弥补欠下的生态环境债,数十年来植树造林,建立果园,又营造了林地30多万亩,现在的林木面积达到54万亩,不仅弥补而且优化了环境,实现了新的生态平衡。

生活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缘的人们,不仅坚持造林治沙,而且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实行水、沙、田、林、路综合治理。单纯的防风固沙,就像给千里决堤填补漏洞,根本无济于事。只有综合治理,才能全线攻守,扼制住沙漠的漫延。仅据前几年的统计,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面积就达三十多万公顷,人造林面积达五十万公顷以上,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就有十六个之多。

治服沙漠与利用沙漠资源并行,控制沙漠与建立森林绿洲同步,就能有效地实行人进沙退的目标,就能摆脱人类被沙害驱赶的无奈和窘境。

综合治理的最高境界,是绿色森林对沙漠的占领,只有绿洲农田是不够的。森林是护卫人类的天然港湾,是人类进化的摇篮和文明之母。我们的祖先正是从这里直立行走进化为人类,也正是在这里发现了火,有了温暖和熟食才得以走向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森林之火对于人类,恩格斯认为它比发明蒸汽机还要伟大。

智慧的人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绿色文明的新篇章,然而,我们不要以为,沙漠从此会对人类含情脉脉。须知,炎夏的沙漠温度高达四五十度,而寒冬则降至零下三十多度,忽冷忽热,反复无常。而且动则风沙弥漫,沙暴骤起。它不会对人类言听计从、温顺就范。人们历经数十年营造起来的条田、林带、片片绿洲,较之浩瀚无垠的沙海,实在是微不足道,不过是汪洋中的一叶小舟。沙进人退的总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人进沙退还只是局部范围内的事实和人类长远的理想。

即使在这样严峻的生态环境面前,有些人还在为了获取眼前的利益,继续采取破坏生态的愚蠢举动。随手翻开新疆的一张报纸,赫然登载了两条消息,一条说的是喀什地区伽师县发展出新招,大量种植红柳灌木林,有效地维护了生态环境,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条则报道了墨玉县毁林五千株的事件。在风沙前沿的墨玉县,种植五千株树木绝非易事。但由于一起纠纷,肇事者唆使78名农民,无视乡村干部劝阻,制造了罕见的侵权毁林事件,强行砍伐土地承包人的5552棵各种林木。虽然毁林主要责任人已被依法拘留,但78人一起毁林,其野蛮愚昧能不令人震惊!古代于阗公民都知道“砍伐别人树木系属非法”,时至20世纪末,人们竟不顾法律又不怕助长沙害,拿起斧子的手也不颤抖,理直气壮,砍伐的是活生生的绿树,留下的是5552滴血泪……

不要妄谈征服自然,先征服人类自身的贪欲、短见和对社会责任的冷漠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