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塔里木河传
26381600000062

第62章 断流与复活(7)

国家环境保护局的一位负责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的生存繁衍的历史,是人类同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人类起源于大自然,生活于大自然,依赖于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然而,人类的蒙昧时代太长久了。如今在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反思中,面临着多种选择。“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造成危害”,这应该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这也是身负重荷的塔里木河期望于人们的选择。保护生态平衡,增加绿色森林面积,控制沙漠的侵袭,这就是人们对塔里木河这伟大母亲河最好的护卫、最大的保养和最真诚的钟爱、最衷心的回报。

沙漠下面的秘密宝藏

西部大开发的呼唤,使塔里木河流域面临着一个重要而非凡的时刻。

开发西部就要认识西部。

西部是一个贫穷的富裕之地,又是一个富有的贫困之乡。新疆有四分之一的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新疆却有着令人眩目的石油、煤炭、黄金、耕地、水利资源。以干旱著名的新疆拥有相当于两条黄河的可利用的水资源。如果改变新疆水利资源高消耗和低利用率的现状,每年就可以节水100亿立方,可灌溉1200万亩新耕地。

世界上的事情不是绝对的,整个地球就是由各种相应的条件组成的。有沙漠也有绿洲,有干旱也有水源,有贫瘠也有财富,有相互制约也有相辅相成。

人类生活在这种辩证的环境里,而塔里木河流域地区更是如此。

谁能料到,极干旱的塔里木河岸大沙漠,竟然有一个储藏量相当丰富的庞大的地下水库。这个地下水库不仅常储8万亿立方米的水,而且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和南部平原,每年都有地下水补给,年总量达53亿立方米。

更有蹊跷的事于近期发生。21世纪末最后一年的国内外新闻媒体,用大量篇幅报道了阿克苏河两亿立方米河水不翼而飞的自然之谜和新疆发现特大型地下水库的消息。原来阿克苏地区有一条经流阿克苏河注入塔里木河的渭干河,50年代水利部门在渭干河上设立了黑孜尔和千佛洞两个水文站,两站相距不过20公里。经过水利部门近30年的观测,发现渭干河从黑孜尔水文站到千佛洞水文站,每年失踪河水2亿立方米。在干旱的阿克苏地区损失2亿立方米水不是个小数字,它可以提供3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也可提供乌鲁木齐市近200万人口两年的用水量。地质工作者没有发现河道上有断裂带等能导致河水渗漏的构造,于是2亿立方米河水为何失踪,就成了让人们猜测了数十年的自然之谜。在西部大开发的鼓号声中,水利科学工作者开始寻找这2亿立方米水的失踪之路。后来,他们发现渭干河流出雀尔塔格山谷口后拐了一个弯,形成一段不长的缓冲河道。这段河道北岸是十分致密的砂岸,而南岸则是河滩鹅卵石一样的大石块半胶结而成的疏松岩层,称为西域砾岩。这种西域砾岩有很好的透水性和富水性。经过物探显示,西域砾岩分布在渭干河岸2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厚度从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渐变薄,下面分布的致密的砾岩像个中间低、西南高的盆子,河水从渭干河拐弯处渗入地下,在西域砾岩里向西南渗透。2亿立方米河水失踪的自然之谜被揭开,同时也宣告新疆和全国目前独一无二的特大地下水库的发现。它的蓄藏较浅,开采经济,不仅给缺水的阿克苏地区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也给塔里木河流域寻找水源打开了思路,增大了希望。仅渭干河短短流程中就发现了蓄量2亿立方米的特大地下水库,那么在漫长的塔里木河流域及其源流地区的沙漠下面,还会不会有更大的奇迹发生呢?

这情景使人们想起民间传说中那位穿着破烂衣衫、不显山不露水的老太婆,在她的脏被子下面竟藏着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万贯家产。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难道也是一个狡猾的老太婆?

茫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下面,不仅储存着~层水的汪洋大海,更秘藏着一层石油的汪洋大海!

那涌动在沙海之下的黑色液浆——蕴藏量高达500亿吨的石油,使“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被外界称为“21世纪的波斯湾”。据勘察发现,这里的石油蕴藏量相当于全球石油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还有天然气田,储量高达8万亿立方米,也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塔里木油田如按当、前石油产量为参照,可以连续开采300多年。

塔克拉玛干沙漠大动脉中的宝贵血液,涌进西部大开发的浪潮,必将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乃至整个中国带来新的生机。

塔里木油田,这一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的建立,是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在隆隆钻机声中,黑色血浆喷涌而出,发出高亢激越的呐喊,这是无穷的能量被重重黄沙禁锢压抑了几亿年才迸发出的呐喊,惊天动地,震撼世界。而这黑色能量的释放,正是借助了人类的双手和智慧。那传说中遗落在塔里木盆地的金钥匙,被人们找到了。由此不仅将重写新疆历史,而且将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

与此同时,有一支骁勇的筑路劲旅,日夜奋战在沙漠腹地,同烟云四起的沙暴、同炎夏带火的风沙、同严寒恐怖的沙漠之夜,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英勇搏斗,修筑了一条北起轮(台)南油田,南抵民丰县,穿越塔克拉玛干腹地长达522公里的沙漠公路。它像一条黑色巨龙,腾飞在浩淼的沙海中。这条用最短的时间建成的世界距离最长的上等级的沙漠公路,不论从世界公路建设史还是从人类改造沙漠史来讲,都堪称世界奇迹。这个奇迹的诞生,倾注了来自祖国内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筑路工人的智慧和心血。它记载了人类和大自然反复较量的挫折和成功,充溢着人类历史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严酷环境中经历的苦难和欢乐。

这条沙漠公路全线贯通,一下子把塔里木河流域地区同外部世界的距离缩短了,把荒蛮时代走向现代的时空距离缩短了,把漫长而艰辛的丝绸之路缩短了。它不仅把“隔海”相望的天山和昆仑山一线连结起来,而且使和田到乌鲁木齐的路程缩短了500公里。

在世界公路建设史上,90年代以前最长的沙漠公路建筑在号称世界第一大沙漠的撒哈拉大沙漠,但180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大沙漠只不过是一片片小沙漠连缀起来的,它的许多沙漠路段是断断续续的,年年在这里举行汽车拉力赛,表明这里的沙漠并不构成对交通的严重阻碍。真正“世界第一”的流动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里沙漠,其公路则是在沙漠周缘绕行的。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黑色柏油公路,贯通在真正的沙漠腹地,面对它的是世界上最严酷的沙漠环境的考验,因此它才是货真价实的世界第一。

中国人一鸣惊人,以沙漠筑路跃人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国际干旱区研究中心主任屈林克教授,这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顾问在实地考察后这样评价道:“在塔克拉玛于修建长达数百公里的沙漠公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条公路在施工规模和研究深度上,都是当今世界第一流的。”

在屈林克教授的赞扬声中,中国政府的一位领导人正驱车飞驰在这条举世无双的公路上,他不停地说:“路修得好啊!”这位亲自驾车的老人是邹家华同志。他感叹的仅仅是公路,当他放眼公路两旁的防沙草方格时,不禁停下车来,注视良久。只见那公路两侧连绵的沙丘沙山上,布满了用芦苇红柳等灌木插成的一个个方格,像一张张铁齿铸成的网络,牢牢地抓住了流动的沙丘和沙山。这种固沙办法,是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长期实践想出的绝招。从且末到若羌,从米兰到铁干里克,从地方乡村到兵团农场,沿途到处可见这种防沙固沙草方格:把一根根芦苇或红柳等距离栽进沙中,沙表再用同样的灌木依栽下的芦苇或红柳连结起来,形成一个个方格。这种方格是有生命力的,栽进沙中的芦苇、红柳沐浴阳光雨雪后,有的就成活了。这一大片一大片的方格网络,把流动的沙丘紧紧地固定在原地,使它再也不能随意流动,淹没公路。面对如此巧妙地固沙土办法,邹家华由衷地笑了,笑得舒心而意味深长,他仿佛看到了一件出奇制胜的秘密武器!

防沙固沙草方格和相应的绿化措施,将能保证沙漠公路成为塔克拉玛干“死海”中“不沉的航空母舰”。

然而,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就能解决。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对胡杨林等植被的破坏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

幸好,塔里木油田的开发,与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行动同时进行。现代的石油开发者在从沙漠下面的宝库提取黑色石油时,也给它的外观带来了生机盎然的绿色。

石油专家和环保专家,在这里进行了两年多时间的防沙绿化先导性试验,建立了较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并且选择了一批适应沙漠生长的植物,在实施建立沙漠油田绿色防护系统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死亡之海”并非绿化禁区,石油开发者为了解决绿化用水,在利用矿化度较高的地下水以及在流沙地上进行灌溉方面,取得了成效显著的突破性进展。

也许是过去被人们所忽略,也许是石油工人到来后出现了奇迹。原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夏天也有“雨季”,冬天也降瑞雪,这是近几年才被人们发现的。油田绿化,也得益于这天降的甘霖。

如今,沙漠腹地的油田附近,郁郁葱葱的沙枣树、梭梭柴、野葡萄、人工胡杨等,50多种固沙植物生机盎然,为亘古荒原营造出一片片新的绿洲。数百亩绿化林地招来百鸟齐鸣,成千上万株固沙树木枝叶茂盛与风沙抗衡。在石油工人开辟的花园和菜地上,各种花卉争奇斗艳,南北蔬菜在这里大面积种植成功。还有他们的林木育苗基地,每年都能培育出苗木50万株以上。

现代科学技术,还给油田提供了从根本上治理污染的一些手段。针对天然气燃烧不尽的问题,他们研制了一套“天然气燃烧器”,安装在开采现场的火炬上,减少大气污染。还研制出“单井气液分离及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开发过程中原油、污水和废弃油污带来的难题。

不仅如此,中央政府还决定从塔里木油田至上海修一条长达4200公里的输气管道,让塔里木天然气造福于东南沿海人民。这项“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开始全面实施。

为了遏制人为砍伐沙漠植被,解决樵柴问题,油田投入巨额资金,为和田、阿克苏等地区建立了液化气站,先期解决10万户居民用气,接着准备扩大解决50万户居民用气需要。沙漠植被得到了保护,环境污染也大大减轻。

在向沙漠下面秘密宝藏索取石油时,现代石油人努力寻找一条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换取人类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油田治沙绿化的成果,填补了人们对沙漠地区环境条件的认识深度,也积累了人类治理沙漠的宝贵经验。

塔里木河见证了这些巨大的变化,她也感知了沙漠地表下黑油的喷发、清水的奔流。

然而,人类对沙漠的认识并没有结束,因为沙漠的未知领域无穷无尽。沙漠的治理和利用也刚刚开始,沙漠提出的命题将使人类感到任重道远。

我国科学泰斗钱学森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从全国讲,沙漠化将得到治理,会有所减少;但仍然是‘沙进人退’,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人进沙退’呢?”他毕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比感叹更重要的是行动、是对策。他提出:“要搞清最后不能绿化的沙漠戈壁是多少?这真正不能绿化的沙漠戈壁才是真正的沙产业基地。沙产业比治沙要难得多。”科学属于全人类,钱学森思考的问题也毫无例外地关联到世界范围。他进而提出:“高技术沙产业是前途无量的。……我们搞出榜样来,那中东近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就可能用核能淡化海水,改造成生产园地,为人类作出贡献。”一方面人们有改造沙漠美好设想的诱惑,一方面又有地理条件和自然规律的限制。因此钱学森先生提醒人们必须按科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办事。他说:“过去不是沙化的地区,采取人为措施大概是可以治理的,而几百年前就是沙漠戈壁,对它只能就实际情况开发沙产业,不要轻举妄动。”他把未来沙漠前途寄托在开发沙产业上,建议成立“沙业科学院”,在******设“沙业局”,最后在21世纪成立“国家沙业部”。不过,他说“这可能说到100年以后的事了。”

科学家的预言是从实践中来的。事实上,在钱学森先生预言公布的五年之后,新疆的沙产业已经开始崛起。为了让沙漠变成能为人类提供巨大财富和效益的新资源,就要实施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产出”为特色的沙产业,从深层次上开发利用沙漠资源。

例如利用沙漠充足的太阳能,发展节水农牧业;采用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在沙漠上建起塑料蔬菜大棚;在沙漠上利用光学原理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建立风能发电站;利用沙粒制造质量上乘的沙砖,为建筑业提供新建材;利用沙棘资源,生产沙棘油和高营养无污染的沙棘饮料;引进非洲驼鸟,建立现代化沙漠饲养场;利用沙漠高温,人工繁殖藻类粮食植物;在沙漠中建立沙疗站,利用沙漠热量治疗各种疑难病症;还有沙漠探险、沙漠废墟考察、沙漠风光旅游等等,这些沙产业有的正悄然兴起,有的已搞得热火朝天,获得巨大效益。

看来,绿化不是改造利用沙漠的惟一途径,还有方兴未艾的沙产业,可以使沙漠变害为利。但是沙产业利用沙漠资源的前提,仍然是为了优化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