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圆做人成功做事
26383600000053

第53章 处事变通之学(9)

(四)小不忍则乱大谋

公元1224宋宁宗病死,在史弥远的扶持下,赵昀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理宗。

理宗青年嗣位,尚未成婚,直到服丧告终后才议选中宫,一班大臣贵戚听说皇上选中宫,都将生有殊色的爱女送入宫中。

左相谢深甫有一侄女,待人谦和,贤涉宽厚。杨太后在当年自己做皇后时,曾得到过谢深甫的不少帮助,因此,想立谢氏为皇后。

除了谢氏外,当时被选入宫的美女共有6人,宁宗朝的制置使贾涉的女儿长的颇有姿色,而且还善解人意。理宗对他十分满意,一心想册立她为皇后。

可是,杨太后却说:“立皇后应以德为重,封妃可以色为主。贾女姿容艳丽,体态轻盈,尚欠稳重,不像谢氏,丰容端庄,理应位居中宫。”理宗听后没再表示反对,顺从了杨太后的意愿,册立谢氏为皇后,另封贾女为贵妃。

理宗为什么心里一千个不愿意,但答应了杨太后的要求呢?

原来,理宗原名叫赵与莒,只不过是绍兴民间的一名男子,史弥远为了对付原太子,便找了他,说是赵宋宗室之子。然后把他召到临安,立为皇帝。

理宗心想,自己即帝位,本就有诸多争议,此时如果不顺从太后的意愿,与她抗争,太后必定会记恨于我,说不定会废除我的皇位,另立天子,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什么我不能忍耐一下,答应她的要求呢,总有一天,她是要死的,到时候,谁还能管得了我?再说,册立皇后,也只不过是一种法定形式,册立谢氏为皇后,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后宫美女如云,还怕不能享用吗?

大礼完毕后,理宗对谢后一直是客客气气,全按礼数办,并能像例行人事似的在谢后那儿逗留一晚上。

过了两年,杨太后一命呜呼,撒手而去。

此时,理宗的羽翼已丰满,又见杨太后去世,便再也不问津谢后了,天天与贾妃在一起,无所忌惮地宠幸贾妃。

理宗尽管在处理朝政上是个昏君,毫无建树,但在册立皇后上,能够认清形势,采取了忍耐、让步的策略,最后达到了目的。

培根曾经说过,人不可像蜜蜂那样的把整个生命拼在对敌人的一蜇中。莎士比亚也说:小事不忍,也遭大祸。中国古代哲人孔子则说得更为明确:“小不忍则乱大谋。”因此,在商业竞争中,优秀的经营者应该学会忍耐,用理智克制心中的情感,不为眼前的荣辱所动,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业。日本矿山大王古河市兵卫就说过:“忍耐好是成功之路。”古河市兵卫,小时候做豆腐店工人。后又受雇于高利贷者,当收款员。

有一天晚上,他到客户那儿催讨钱款,对方毫不理睬,并且干脆熄灯就寝,一点儿都不把古河放在眼里。古河毫无办法,忍饥受饿,一直等候到天亮。

早晨,古河并没有显出一点愤怒,脸上仍然堆满笑容。对方被古河的耐性所感动,立即态度一变,恭恭敬敬地把钱付给他。

他的这种认真随和又富有耐性的工作精神,诚恳的待人态度,让老板大为欣赏,没有多久,老板就介绍他去财主古河家做养子。之后,他便进入豪商小野组(组等于现在的公司)服务。因工作表现优异,几年后就被提升为经理。

数年后,古河买下了废铜矿——足尾铜矿。这个足尾铜山是个早已被人遗弃的废铜山。因此,他一开始进行开采,就有人嘲笑他,视他为疯子。

然而他有耐心和不怕打击的坚强意志,对世人的嘲笑置之不理。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却不见铜的影子,而资金却一天一天地在减少。但他一点都不气馁,面对困境,咬紧牙关,抱定死要矿山的决心。跟矿工们同甘共苦,惨淡经营,四年如一日,就在一万两金子的本钱几乎要化为乌有时,苦尽甘来,铜,终于挖出来了。

他这种倔强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忍耐性,便是别人所做不到的。

有人问古河成功的秘诀,他说:“我认为发财的秘方在于忍耐二字。能耐的人,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能够忍耐,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你前进。”忍耐即是成功之路,忍耐才能转败为胜。

(五)耐心等待,时机必现

战国时,安陵君是楚王的宠臣。有一天,江乙对安陵君说:“您没有一点土地,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然而身居高位,接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而拜,无人不愿接受您的指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不过是大王过高地抬举我罢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指出:“用钱财相交的,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绝;靠美色结合的,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处于危险之中。”

安陵君一听,恍如大梦初醒,恭恭敬敬地拜请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

“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了,必能长久的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我谨依先生之见。”

但是过了三年,安陵君依然没对楚王提起这句话。江乙为此又去见安陵君:“我对您说的那些话,至今您也不去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不敢再见您的面了。”言罢就要告辞。

安陵君急忙挽留,说:“我怎敢忘却先生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几个月,时机终于来临了。这时候楚王到云梦去打猎,一千多辆奔驰的马车连接不断,旌蔽日,野火如霞,声威壮观。

这时一条狂怒的野牛顺着车轮的轨迹行过来,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牛头,把牛射死。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抽出带牦牛尾的旗帜,用旗杆按住牛头,仰天大笑道:“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等我万岁千秋以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这时安陵君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我进宫后就与大王同席共座,到外面我就陪伴大王乘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希望随大王奔赴黄泉,变做褥草为大王阻挡蝼蚁,哪有比这种快乐更宽慰的事情呢?”

楚王闻听此言,深受感动,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宠信。

后来人们听到这事都说:“江乙可说是善于谋划,安陵君可说是善于等待时机。”

等待时机的来临需要充分的耐心。这个过程也积极准备、待条件成熟的过程,等待时机决不等于坐视不动。《淮南子·道应》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

尽管江乙眼光锐利,料事如神,毕竟事情的发展不会像设想的那样顺利和平静,安陵君过人之处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候楚王欣喜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这时安陵君的表白,无疑是雪中送炭,温暖君心,因此也收到奇效,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三国初期正是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年代,有志者莫不浮游其间,试露锋芒,而怀有治世之奇才的诸葛亮却甘心隐居隆中。表面看来,这是不合情理的,然而诸葛亮此举正是在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与其为凤尾,不若为鸡头。诸葛亮分析天下的形势,既不想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袁绍,也不想在江东孙权手下为官,他需要的是一位慧眼识英雄而又宽厚的君主。

因此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出山,最终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耐心地等待时机,对任何人,尤其是年轻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棱角外露,初生牛犊不怕虎,总幻想有靠自己的学识,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和成就,他们的锐气是惊人有,但也是短暂的,一旦遭受挫折,无情的现实会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从而愤世嫉俗;也会使一部分人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这是非常可悲的。

所以,学会等待,学会在等待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培养成熟的创业风格,对年轻人来说是绝对重要的。

(六)抱头藏尾,暗聚实力

“缓称王”作为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战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朱升提出“缓称王”时,主要的几路起义军和较大诸侯割据势力中,除四川明玉珍、浙东方国珍外,其余的领袖皆已称王、称帝。最早的徐寿辉,在彭茔玉等人的拥立下,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称帝,国号天元。张士诚于元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刘福通因韩山童被害,韩林儿下落不明之故,起兵数年未立“天子”,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四川明玉珍闻讯,也自立为陇蜀王。一时间九州大地,“王”、“帝”俯拾皆是。

此时只有朱元璋依然十分冷静。他明白“谁笑在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这个道理。所以,他坚定地采纳“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成为一种起义军的领袖,始终不为“王”、“帝”所动,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才称为吴王。至于称帝,那已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事情了。此时,天下局势已明朗,也就是说,朱元璋即便不称帝,也快是事实上的“帝”了。

与其他各路起义军迫不及待地称王的作法相比较,朱元璋的“缓称王”战略不可谓不高明。

“缓称王”的根本目的,乃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独立反元的政治色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元朝对自己的关注程度,避免或大大减少过早与元军主力和强劲诸侯军队决战的可能。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更有利存实力、积蓄力量,从而求得稳步发展了。

要知道,在天下大乱的封建朝代,起兵割据并不意味着与中央朝廷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但一旦冒出个什么王或帝,打出个什么国号,那就标志着这股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了。因此,哪里有什么王或帝,朝廷必定要派大军前去镇压。徐寿辉称帝的第二年,元朝大军就对天元政权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同样的道理,张士诚、刘福通等人,莫不为元军围攻。

相比之下,只有尚未称帝的朱元璋,一直到大举北伐南征前,都未受到元军主力进攻。原因之一,是朱元璋周围有徐寿辉(后为陈友谅)、小明王、张士诚势力的护卫,元军要进攻朱元璋,必须首先超过他们占据的地域。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元军曾进攻过张士诚的六合,距离应天只有五六十公里,元军可以到六合,当然可以到应天,否则朱元璋在称帝之前,一直“忍辱负重”,隶属于小明王的宋政权。当时天下称帝者有三四个,处于摇摇欲坠中的元朝根本顾不上朱元璋这一类附于某一政权的势力。而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有利契机,加紧扩大地盘,壮大力量,最后终于成为收拾残局的主宰者。

“缓称王”还避免了过多地刺激个别强大的割据政权。元末虽乱,但到最后“冠军”只能有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割据政权都是皇权路上的竞争者。因此,割据政权除要与朝廷斗争外,相互之间还有“竞争”,这种“竞争”实际上就是血腥的相互残杀。正因为朱元璋“缓称王”,不但避免卷入这种残杀,而且借隶属于小明王的宋政权,一方面讨得宋政权的欢心,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宋政权的庇护,可谓一箭双雕。

“缓称王”关键在一个“缓”上。一旦时机成熟,朱元璋就当仁不让了。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军事形势对朱元璋集团十分有利,北面的宋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即便与朱反目,也不足为虑;东面的张士诚已成为惊弓之鸟,再成不了什么大的气候;四川的明玉珍安于现状,没有远图,对朱元璋集团构不成大的威胁;而元军在与宋军的决战中大伤元气,且又陷入内战之中,已无力南进。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强大的军队和广阔的地盘,不失时机地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立为王,对业已开始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本世纪20年代,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时期,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推出色彩鲜艳的新汽车,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而销路大增。但是,福特汽车却始终“穿”着“黑衫”,显得严肃而又呆板,销路一降再降。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它比其他颜色耐旧些。”

生产逐步艰难,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弄不清无动于衷的福特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福特却胸有成竹:“我们公司员工的待遇高于其他任何企业,他们不会有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对不会服输的,相信我不跟在别人后面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福特马上把新车拿到市面上去销售,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先去出风头吧。我倒要看看谁笑在最后!”

又有人打听:“福特公司是不是在设计新车?新车一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吧?”此时的福特显得踌躇满志:“不是正在设计,事实上早就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并且新车的价钱肯定比别人便宜!”这是福特一生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御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旧型车的工厂停产。这是福特公司24年来第一次新车出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峰起。除了几个主管负责人以外,谁也不知道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工厂虽然停工了,可工人还是照常上班。这一情况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好奇,而报纸上铺天盖地关于福特汽车的猜测、报道、评论,又使公众本来就有好奇更加得以升华。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宣布:新的A型汽车将于12月上市!这一消息比两个月前工厂停产的消息引起的震动更大。

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且价格低廉的福特A型汽车终于在人们的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A型汽车一上市就引起消费者极大的兴趣。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腾飞的辉煌局面。A型汽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行业的地位。面对他各汽车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咄咄逼人的攻势,福特没有直接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了质量和价格这两个环节充分准备,一到时机成熟,福特便毫不手软,立即使对手由强变弱,而自己则泰然自若地坐上了霸主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