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中国做生意必读的18条理念书和123个案例
26383800000062

第62章 理念任人唯贤,人尽其才(6)

平安引进海外人才后,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其一是对这些“外脑”大胆放权,人尽其才。目前,有三名海外专家进入了集团领导班子,其他大部分在专业公司领导班子或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有权也有责,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其二就是配备得力助手,帮助“外脑”们建立团队,公司为每位海外专家都配备了翻译和秘书,总精算师还设有办公室,由协调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有10多人的精算队伍归其指挥,如此一来,不但减少了专家的事务性工作,还尽快地把专家的先进经营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学了过来。其三,实现充分沟通,克服文化障碍,生活上服务到位。平安从1996年开始聘请海外员工起就设立了专门的外籍员工管理机构,负责薪酬、专家证、签证、外汇申请、住宿交通、子女就学等工作,解决了海外人才的后顾之忧。

平安引进这些海外人才,还建立了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过去三年,包括******在内的集团执行官都设立了三年目标,每一个月平安的执行官们都必须向******、张子欣上交月度报告,而马、张二人每月初的首要工作就是审核任务执行情况,并根据关键工作完成情况给执行官们打分。据平安内部一高层人士透露,在执行官们的月度考核表上,******常常会有相当尖锐和不客气的评点。平安某专业公司董事长就曾被******直言批评过,为此,他甚至三天三夜没睡好觉。而8大业务公司的执行官也不例外,每人到来的时候都有一个三年规划,每三年一次考核,达不到就要走人。在平安以往聘任的海外执行官中,已有几位高管因无法达标而被淘汰。

引进了这么多的海外专家,对平安的发展确实作用很大。平安保险公司通过引进海外高级管理人才,组建了一支保险产品研究设计、投资理财管理的高水准专业化队伍。覆盖了平安保险公司财务、精算、IT、培训、投资、营销等多个部门,并从开始的顾问型全部转到了实质管理岗位。有了这些专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作支撑,平安保险公司近几年在业务、产品、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使得平安保险公司的总体发展后劲十足。******在谈到引进海外人才时说:“河上有桥,就不必再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起步较晚,起点低,如果已经有桥,那么我们付一点过桥费就可过河,这样即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风险。

“平安为聘请海外高管确实付出了高薪和高投入”,顾敏慎说,“与他们的贡献和所创造的价值相比,平安认为是非常值的。比如请罗世礼,成本可能是几百万,但通过IT体系的改造,他带来的价值有几个亿。”

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说:…外脑’们在帮助平安吸引外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上,发挥了难以用数字衡量的作用。正如汇丰集团主席所言,没有一个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就不可能让汇丰作出参股平安的决策。”

“外脑”闯出新天地这些“外脑”到底带来了多大的收效,平安人自己看得最清楚。平安总精算师斯蒂芬帮助平安确定了新的产品战略,加速开发新产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平安在内地率先推出了第一代投资连红产品、分红产品等一系列新产品,并开发了第二代投连产品、英式分红产品,使平安的保险产品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史蒂芬还帮助公司制定了完善的后台管理程序,使平安在产品推出市场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任何投诉。张子欣在2000年初加盟平安后,创办了平安电子商务、电话中心和综合金融门店,整合了公司的IT资源,为客户提供了一个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为一体的综合金融理财社区,引起国内保险公司竞相效仿。汤美娟在加盟平安后,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使平安的财务管理跃上了新台阶。她还主持了财务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该项目即将完工,这将使平安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率先实现财务全国联网并与业务系统对接的保险企业。谈及这一切,平安董事长******无限感慨:“通过引进国外智力来强身健体,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平安获得了丰厚回报。”

【感悟中华商魂】

为了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寻找企业中高级职位的最佳人选,尤其是现在与国际接轨迫在眉睫,很多企业都希望能通过引进由国际经验的外来的“和尚”来使企业脱胎换骨,有一个大的进步。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外来的和尚和中国企业的蜜月期不过两三年。他们往往表现出“水土不服”。使得最终不欢而散。

那么外来的“和尚”究竞会不会念经?如何才能让外来的“和尚”念好经?其实关键在于企业在引进外来专家时是否有清晰的思维、有一定的计划。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引进?什么时候引进?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迎接外来的“和尚”。平安保险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外来和尚和本土人士和谐融洽的画面,一幅外来“和尚”带领企业蒸蒸日上的画面。原因就是他们在引进“外脑”和使用“外脑”的过程中始终是头脑清晰,目的性很强,第一他们有严格的招聘程序,把好了第一关,第二他们能大胆放权给“外脑”充分的信任,只有双方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好的沟通。被信任的人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工作。第三,他们对“外脑”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外脑请来不是为了充门面的,而是要真正给企业做出贡献。第四,立足于培养本土人才。请“外脑”的原因是因为本土人才缺乏公司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但是仅仅依靠“外脑”也没法解决长期的问题,所以依靠“外脑”来帮助本企业培养出一批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对待外来的“和尚”,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迷信。只要像平安一样能选好、用好这些外来的“和尚”就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李嘉诚:不拘一格用人才

李嘉诚能创下如此大的商业帝国,除了他自身的因素以外,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也是他最终能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他对待元老重臣的态度、培养挖掘新生代到借助外来人才的智力和才能,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他高明的人才策略。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对业主起步发家有很大的推动力,但发家之后,元老功臣们不一定都能跟得上新形势。不可否认,元老重臣们劳苦功高,有的经验十分丰富,使他们必然会拙于开拓,缺乏闯劲,作风易流于保守。李嘉诚深指此道,虽然一直尊重初期的创业伙伴,但并不一味重用元老重臣。他认为:如果企业家要扩大事业,就必须向外招揽新的人才,这一方面可以弥补老臣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专业人才,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一个企业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需要不同的人才。

在长江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的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实际上他从事的是幕后工作。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名校香港大学,随后留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江集团会计主任。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考取了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任命他为长江董事,两年后提升他为董事总经理。霍建宁不仅是长江第四家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江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江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江持有其股份)的董事。外界的媒体称霍建宁是一个“全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江的每一次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策划或参与抉择的。从这些项目中任意拿出一个项目来,动辄就涉及数十亿的资金,盈亏都在于霍建宁的决策。从李嘉诚对他的信任来看,就不难看他的最终决策总是盈大亏少。

霍建宁本人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他的年薪和董事袍金,以及非经常性收入,如公司股票等,年收入要达到1000万港元以上。人们常说霍氏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李嘉诚在实践中证实霍建宁确实具备直觉的经商才华后,能够不拘一格委以大任。再者,让霍建宁得到与其付出相应的收益,以增强其归属感。

在长江公司高级管理层少壮派中,还有一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周年茂是长江元老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时,李嘉诚就把他当作长江未来的专业人士培养,并把他和其父周千和一道送赴英国学习法律。周年茂学成回港后,顺理成章地就进了长江集团,李嘉诚指定他为长实公司的代言人。

1983年,回港两年的周年茂被选为长江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亲周千和一道荣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周年茂才30岁。周年茂升任副总经理,是顶替移居到加拿大的盛颂声的缺位,负责长江的地产发展。周年茂走马上任后,负责具体策划,落实了茶果岭丽港、蓝田汇景花园、鸭利洲、海怡半岛、天水转的嘉湖花园等大型住宅屋村的发展规划,顺利实施了李嘉诚的迂回包抄计划,从而以自己的能力赢得了李嘉诚的信任。于是,李嘉诚将更大的重任托付于他。但他不负众望,努力扎实地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的好评。长江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全权负责但是自从周年茂担当重任以来,同行和记者经常看到的长江竞拍的角色,却是周年茂那张文质彬彬的年轻面,只有资金庞大的项目出现时,大家才见得到李大超人的尊容。

周年茂虽然看起来像一位文弱书生,却颇有大将风范,指挥若定,调度有方,临危不乱,该进该弃,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收放自如,这一点正是李嘉诚最为放心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别人的长处,善于应用西方人的智慧。李嘉诚就能将东方和西方的管理理念兼收并蓄,成就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

李嘉诚曾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名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而且李嘉诚除了在企业内部使用好人才以外,还很注意发挥企业之外的人才,也就是他所说的“客卿”的作用。在他的“客卿”之中,数大牌律师李业广与当红经纪人杜辉廉影响最大。

李业广是“胡关李罗”律师行之一,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是个“两栖”专业人士,在商界声誉很响。李业广并不是一个见钱眼开,只要有酬金而且酬金高就必应之士,就是一般的富人还不一定能用钱把他给请去的。长江上市后,李业广便是首届董事会董事,长江扩张之后,李业广又是长江全系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1991年李业广出任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和水平。

前面提及的杜辉廉也是曾为李嘉诚的事业出过大力的“客卿”。杜辉廉是一位英国人,出身伦敦证券经纪行,是一位证券专家。70年代,英国惟高达证券公司到香港发展,杜辉廉为驻港代表,在业务往来中他与李嘉诚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年,惟高达被万国宝通银行购并,杜辉廉随之参与万国宝通国际的证券业务。

杜辉廉是长江多次股市收购战的高参,并经办长实及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因而被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人”。90年代,李嘉诚与中资公司的多次合作(借壳上市、售股集资),基本上都是请百富勤当财务顾问,身兼两家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辉廉,仍一如既往地充当着李嘉诚的智囊。因为有证券专家杜辉廉的鼎力相助,李嘉诚的生意如虎添翼,挥洒自如,甚至对股市形成了强大的左右力,这其中,杜辉廉,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而李嘉诚也没有亏待这些帮她大忙的客卿们。后来,他出资帮助杜辉廉成立了百富勤证券公司,使他有了自己的事业,这样投桃报李,知恩图报,又使杜辉廉更加一心一意地回报李嘉诚,充当李嘉诚的“客卿?。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长实公司不仅有经验老道的,上了年纪的老员工,而且还有体力、精力、智力都十分旺盛的青年员工;不仅有各类专业人士,还有工作效率极高的职员,简直是人才的聚集地。

李嘉诚虚心坦诚,不但善用身边的华人,而且极会利用外脑(外国人才)的智慧,这方面的典型是对马世民和麦理思的使用。

他属下的马世民是英国人。1966年,马世民来到了香港,而且又进入了当时最负盛名的信和洋行工作,并且一干就干了十四年,在信和洋行很受器重。1982年以后,李嘉诚与和黄行政总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后的答案是李察信去意已定,李嘉诚也就开始积极物色接任人选,他看中了马世民,于是李嘉诚用尽所有的办法邀马世民前来加盟。1984年,李嘉诚通过和黄收购了马世民的avenham公司,委任他为和黄第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马世民一上任,便开始为和黄赚大钱,并辅佐李嘉诚成功地收购了港灯集团,是为当时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中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