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白宫200年内幕
26384700000037

第37章 海外帝国的创立(4)

衰弱的西班牙帝国不堪一击,战争仅持续了3个多月,西班牙的军事力量就全面瓦解。它只好向美国求和。7月30日。麦金莱提出了媾和条件:西班牙立即撤出和放弃古巴,割让波多黎各和拉德隆群岛(即今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个岛,并由美国占领马尼拉以待最后处置菲律宾群岛。

麦金莱总统在所提出的停战协议中故意把菲律宾群岛的归属问题搁置起来,这是另有用意的。因为在当时大多数美国人的战争动机中,几乎都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他们进行的是一场“正义和高尚”的战争。

如果抢占了菲律宾群岛,并在没有取得该岛居民同意的情况下以武力统治这块领地,那就违背了当初参战的“人道主义”的初衷,也不符合美国悠久的民主自由的政治传统。而具有强烈的帝国主义倾向的少数派,即所谓“大政策派”对此是心照不宣的,在战争刚开始时他们还忸忸怩怩,决不敢指望他们的帝国梦想立刻会变为现实。但是,战争进程的顺利出乎人们的意料,使“大政策派”得到了实现自己野心的机会。

合并夏威夷是一个重要的迹象。在美西战争爆发的前夕,国会通过了一个有关兼并的决议,但被总统搁置起来,一部分是因为同西班牙关系紧张,总统不愿意在此时节外生枝。但随着美国军队捷报频传,许多人便不再坚持传统的观点,约翰·海、洛奇、马汉和罗斯福等人的“大政策”主张便左右了舆论。《纽约论坛报》认为,夏威夷是通向菲律宾“必不可少”的中转站。一位扩张主义者则声称,菲律宾是守卫夏威夷的“必不可少”的前哨。麦金莱总统坚决支持兼并,国会两院分别在6月15日和7月6日通过了正式兼并夏威夷的联合决议。

工商界有一些人士起初因为害怕战争会影响经济复苏和金本位制而持反对态度,但是,一俟战争爆发,美国节节胜利,出现了有利于海外贸易发展的苗头时,他们就转而为战争摇旗呐喊。他们在国会的代理人参议员艾伯特·贝弗里奇宣称:“世界贸易应该,也必将是属于我们的。”马库斯·汉纳相信:“我们能够并必将夺得一大部分亚洲商业。”铁路大王詹姆斯·希尔、刚刚成立的“美亚协会”主席埃弗特·弗雷泽强烈要求美国在谈判中攫取菲律宾。

另外,宗教报刊在传教活动的影响下,也纷纷鼓动对“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支持。认为兼并行动会促进全世界传播福音事业,“教化”更多的异教徒。

在1898年10月1日开始在巴黎举行的和谈会议上,美国代表团的成员有5个人,他们是国务卿威廉·戴伊、参议员库什曼·戴维斯、威廉·费赖伊和乔治·格雷、《纽约论坛报》主编怀洛特·里德。在这5名代表中,有3名早就是奉行帝国主义和对外扩张的“大政策”的,其他两个代表最后也接受了他们的观点。麦金莱总统在给代表团的训令中,谈到了他对菲律宾问题的考虑,“我们不能不加以理会的是,战争在我方并无任何欲望或图谋的情况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义务或责任,都是我们必须以适合于一个伟大民族的态度,来予以承担和履行的。

……随着我们对菲律宾群岛的占领而出现的商业机会,美国政治家们是不能漠然视之的。”但是,怎样处理菲律宾问题呢?这似乎让总统难以下决心,他犹豫了很久,天天向上帝祈祷,但终于得出“天命”要求美国占有这些群岛的结论。他后来告诉他的卫理公会教友说:“先生们,我不怕难为情地告诉你们,我曾不止一次地跪下来祈求上帝给以光明和启示。而在一个深夜,这启示降临到我,我不知道它是怎样来的,但它是来了。那就是:(一)我们不能把它们交还西班牙,那样会是懦弱而可耻的;(二)我们不能把它们转交给我们在东方的商业对手法国或德国,那会是亏本生意和丧失信誉的;(三)我们不能让它们由当地人自己来治理,他们还不适于自治,那样很快就会出现比西班牙统治时期更糟的无政府状态和****;(四)我们别无他法,只有统统把它们取得,教育菲律宾人,把他们提高、开化和基督教化,并全凭上帝的恩典,把他们看作是基督为之殉道的我们的同胞,尽我们力所能及的一切。这以后,我便上床安歇,我睡得很熟。次日早晨,我唤来国防部的总工程师(我们的地图绘制者),我告诉他,把菲律宾添在美国的地图上。于是它就在这儿了,而且它将留在这儿,只要我在总统的任期。”1898年10月26日,在麦金莱的授意下,新任国务卿约翰·海电令驻巴黎的代表团一定要提出占有整个菲律宾群岛的要求。西班牙拒不同意,甚至甘愿冒恢复敌对行动的风险。会谈持续了两个月。美国坚持原来的立场,同时作了一点让步,即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它割让菲律宾的代价,西班牙人终于屈服。1898年12月10日双方签订了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统治权,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

与西班牙签订的条约使美国在加勒比海和远东地区获得巨大的殖民权益,它因此而跻身于世界殖民列强的行列。但在国会参议院批准条约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场关于帝国主义的大论战,这场论战甚至扩大到参议院以外。许多知名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麦金莱政府的帝国主义政策或者支持或者反对,双方争论的激烈程度,是多年来罕见的。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乔治·霍尔等人认为,吞并菲律宾有悖于《独立宣言》的原则,因为它没有得到菲律宾人民的同意。

他们认为美国卷入远东事务不可避免地导致列强干涉美洲的事务,造成“门罗主义的死亡”。但参议员贝弗里奇和洛奇等人则极力赞颂条约,贝弗里奇宣称:“这是上帝的伟大目的。这目的明显地显现于我们种族的本能中。我们种族的现阶段就是谋求我们的个人利润,但是长远目的是拯救世界,并使全人类皈依基督教。”洛奇强调,控制菲律宾在政治上实为明智之策,因为菲律宾对自治毫无能力,“它将来不是陷入无政府状态,就是被更强暴的大国所占有。”

在经过了洛奇所说的他“历来所见最艰苦的”论战之后,1899年2月6日,国会参议院终于以57张赞成票对27张反对票的投票结果,批准了巴黎和约。

就这样,新兴的“后起之秀”美国硬是从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手中攫取到如此巨大的利益,以致于扩张主义者得意洋洋地声称:“战利的收获使美国人的口袋涨满了。”在世人眼中,此时的美国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帝国主义大国了。有一幅德国漫画就生动地勾勒出山姆大叔的形象———他伸开双臂去拥抱地球,如痴如醉,喃喃自语道:“我还不能完完全全地抱拢,但已为时不远了。”美西战争的结果,是把美国引向亚洲太平洋扩张的新时代。在列强瓜分中国的角逐中,美国应扮演何种角色,便正式提上麦金莱政府对外政策的议事日程。

染指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从19世纪40年代到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前这段时期,由于力量所限,美国在中国主要奉行“合伙”外交,即美国主要是追随英国等欧洲强国,作为它们侵略中国的“小伙伴”,以达到“分取杯羹”的目的。对此,美国国务卿西沃德在给驻华公使蒲安臣的训令中,特意作了一番解释。他写道:“英国和法国在中国出现的不仅是它们的外交代表,而且不定期有支持这些外交代表的陆海军力量。不幸的是,你并没有(这些力量的支持)。就我的理解所及,我国的在华利益和上述两国一致。没有理由怀疑英国、法国公使们的行动将充分促进所有西方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