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白宫200年内幕
26384700000041

第41章 西奥多·罗斯福的统治(3)

在劳工问题上,同样可以感受到“行政行动”的作用和影响。国会在总统的要求下,为哥伦比亚特区制定了《工厂检查法》和禁止使用童工的法令,为州际运输交通工具制定了《安全设施法》,为政府雇员制定了一项《工作人员补偿法》。罗斯福还提倡8小时工作日制度,并出面调解劳资纠纷。罗斯福表示对劳工要公平施政,要主持“社会正义和工业正义”,但是又未能对参议员贝弗里奇争取制定全国性立法以禁止童工的斗争予以支持。说明他的劳工政策仍有局限性。

1906年,著名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发表了《屠场》这部小说,揭发了肉类加工厂中污物和有毒废弃物与待销的牛肉混杂在一起的情况,令公众为之愤慨不已。再有,据农业部专家所作的调查,全国的罐头食品和食物成品几乎无不掺杂防腐剂。有一位化学工程师发现,日常之餐可能含有40种化学药物与染色剂。对企业界内部黑幕的揭发,导致联邦政府《纯洁食品和药物法》的通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在1907年最后几个月期间,华尔街爆发了一次严重的金融恐慌。

银行家和铁路业主把它的原因归咎于政府失去公众的信任,但实际上恐慌是由于世界范围的信贷短缺和国内过度的投机行为引起的。

经济危机只是暂时遏制住罗斯福兴利除弊的势头。他知道,群众要求进一步改革的愿望甚至比以往还要强烈。因此,当国会领袖们打着如意算盘期待罗斯福放弃时,他却更起劲地鼓吹改革。在1908年1月31日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罗斯福尖锐地抨击“少数几个富豪的投机愚行和公然欺诈”,要求通过新的立法,对公司进行更严密的监督,表示要努力奋斗,“以求为使一个国家意气风发的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将贪婪、欺骗和奸诈踩在脚下的一天,较早地来到。”在罗斯福任内,美国联邦政府共审理了45宗反托拉斯的案件,其中有一些获得胜诉,由此使罗斯福获得很高的声望。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反托拉斯改革的成效并不十分理想,离公众的期望相差甚远。牛肉托拉斯解散了,但又以某种方式重新组合起来;肥料托拉斯被搞垮了,但过了几年又换了个招牌奇迹般地再度出现;烟草托拉斯被拆开了,但原来的各组成部分仍继续保持为一个利益集体。同时,由于国会保守势力的拼命抵制,许多改革措施难以落到实处。然而,尽管如此,罗斯福所倡导的反托拉斯改革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所规定的目标和阐明的原则是1908年之后美国自由主义改革的“航海图和指南针”,为后来的改革开创了许多先例,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一个提倡资源保护的美国总统

美国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地广人稀、资源丰富,20世纪以前的美国人深信他们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们只是一味地开发而不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认为这会更快地使他们发财致富。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乱砍滥伐原始森林,洗劫矿藏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内战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人们为子孙后代着想,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得到个别民间组织的响应。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威斯康星、明尼苏达和纽约等州都先后制订了保护自然资源的法令。但就全国的情况而言,资源保护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挥霍浪费的现象甚至更为严重。

美国的原始森林最初超过8亿英亩,到罗斯福当总统时只剩下不足2亿英亩;全国林木有80%掌握在私人手中,其中10%归南太平洋铁路局、北太平洋铁路局和韦尔豪塞木材公司所有。全国的矿物资源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规划,缺少科学、合理的开采技术,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惊人。

罗斯福自小就热爱大自然,曾立志在长大后当一名动物学家。在青少年时期,他培养了骑马打猎、登山探险、钓鱼游泳等许多户外活动的爱好,对山川平原、湖泊、森林,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怀有深厚的兴趣和深深的眷恋之情。西部牛仔生活的经历无疑增强了他的这些情感。

1901年罗斯福执政后,他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迅速转化为行动。经过他的大力提倡,保护自然资源很快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首先,联邦政府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管理。1905年,在罗斯福提议下,国会将森林管理权由内政部国土总署移交农业部森林局。该局依靠技术专家组成,局长是著名的森林问题专家吉福德·平肖。国会对森林局的拨款由1898年的28,520美元增至1908年的3,572,900美元。该局宣传科学的林木砍伐与种植,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改善了对国有森林的管理。罗斯福把15,000万英亩尚未出售的政府林地,划作了国有森林保留地,并根据参议员拉福来特的提议,把阿拉斯加和西北部已被公众侵占的林地,收回了大约8,500百多万英亩,并责成联邦地质调查局,对此两地的矿物和水力资源加以研究。罗斯福还倡议开辟了6,500万英亩矿产保留地、53个野生动物保护区、5个新的国家公园。

第二,政府管理和开发西部土地,制止土地浪费现象。1902年罗斯福推动制定了《纽兰兹垦荒法》,规定由联邦政府监督出售各州公有土地,将售地所得收入用于资助西部贫瘠地带的水利设施建设,对开垦荒地者实行收费服务,再用这些收入来开垦更多的土地。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到1920年,根据该法而获得开垦的土地达120万英亩。

第三,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水利资源。1907年他委派一个内陆水道调查团,来全面研究河流对土壤和森林的关系、水力开发和水道运输等问题。该团在考察后提出了综合利用水利资源的方案,以期建成发电、航运和灌溉的完整系统。后来建成的田纳西河流域工程在不少方面就借鉴了这一方案。

罗斯福在他的第七个年度咨文中特别强调了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他说:“浪费或破坏我们的自然资源,毁灭性地使用土地,而不是在使用时增加土地的效益,将导致破坏我们的子孙后代时期的繁荣,我们应该传给他们的理所当然的是扩大和发展了的繁荣局面。”

1908年罗斯福召开全国保护自然资源代表大会,内阁成员、最高法院法官、44名州长和数百名专家出席了这次在白宫举行的会议。会议发表了一份宣言强调对森林、水道和矿产资源的保护以及对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随后不久,各州也纷纷成立资源保护委员会。1909年组成了以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为主席的全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作为进行教育和宣传活动的一个中心。罗斯福还努力促使国际社会关注自然资源的工作,并获得其他许多美洲国家的合作。

罗斯福保护自然资源的努力,唤醒了美国公众关心爱护生态环境的热情。他懂得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有密切的关系,极力保护它们不受私人的无情掠夺,这对于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自然资源,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共享美好安全的自然环境,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罗斯福获得了“伟大的保护主义者”的称号。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罗斯福两届执政最为重要的成就,无可置疑的是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诱奸”与“强奸”:美国与巴拿马运河

1898年,美国战舰“俄勒冈号”从普吉特海峡绕航合恩角开往古巴海面去参加美西战争。这件事向美国决策者表明:用一条运河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是战略上的绝对需要;而西海岸的发展和美国与远东贸易大量增加的可能性,则使美国工商业和航运业人士在中美洲要开凿一条运河的心情更为迫切。19世纪末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许多岛屿属地的取得,使修筑和经营一条联结两大洋的运河,对美国政府来说意义重大。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又有外交方面的阻力。这一阻力就是1850年美英两国签订的《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根据该项条约,美国与大不列颠相互承诺,没有另一方参加,一方不得修建运河。

1899年时,国务卿约翰·海同英国外交大臣朱利安·庞斯福特草签了一项条约,使英国放弃了修建运河的权利。但是此约禁止美国对运河设防,还要求在未来运河完工后应由国际保证安全,因此参议院拒绝予以批准。后来由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参议员洛奇的努力,一项新的《约翰·海———庞斯福特条约》于1901年11月签订,并迅速获得批准。

新的条约废除了以前的协议,允许美国修筑和控制一条运河,并规定运河应按同等的条件向所有国家开放。

在中美洲修筑一条地峡运河的设想,实际上并不新鲜,从16世纪以来人们就一直在酝酿着各种各样的方案。美国总统波尔克在执政时期,始终对运河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当时国力弱小和党派斗争的制约而未能付诸于具体的实践。1876年法国一家公司从哥伦比亚手中购买了租让权,准备建造一条巴拿马地峡运河。这一举动使美国深感不快,但又不好直接干预。

主管巴拿马运河工程的总工程师就是主持开凿苏伊士运河的德莱塞,他自以为有成功开凿运河的先例,所以这次也就踌躇满志,信心十足。但不久他就发现,巴拿马与苏伊士有很大的不同。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海平线水道,是从沙漠中开掘出来的一条大型沟渠;而巴拿马却既有低湿之地,又有高出海面几百英尺的山地,太平洋、大西洋两洋的水平面差距较大,有成片成片的丛林,工程进度很不理想,到1889年耗资2亿6千万美元尚未获得成功。德莱塞的公司被迫宣告破产,运河工程陷入了无法施工的境地。不久,法国新的巴拿马运河公司成立,但它的目的仅仅在于把旧公司那可疑的资产转售给美国。

这时,美国政府内部对地峡运河的讨论集中在选择适当路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