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白宫200年内幕
26384700000090

第90章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6)

由此可见,布什在4年任职期间,内政方面并没有取得多少值得称道的成就。1991年1月7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将他评为年度风云人物,但其封面设计颇耐人回味,布什的头像一半是彩色,一半是黑白,而所配的文章题目则是:“两个布什的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具有远见卓识,在国内则仍无所作为”。的确,布什在背负近4,000亿美元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既要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又要致力于国内的反经济衰退活动,还要应付民主党、共和党内极端保守派和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可以说是进退两难,骑虎难下,布什纵有三头六臂,也找不到摆脱困境的出路。

乔治·布什的“超越

遏制”和“世界新秩序”

在内政方面接连受挫后,布什总统越来越多地把视线转向外交领域。在这方面,布什比他的前任幸运,因为在他入主白宫的时候,东欧局势已经开始出现美国多年来所希望的那种变化,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格局即将成为历史的陈迹,后冷战时代的曙光正从人类文明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就职初期,布什把加速东欧的和平演变作为重点和调整美国外交政策的突破口。他宣称,东欧是充满希望的地区,主张拆除欧洲的铁幕,结束东西方的对抗。他派国务卿贝克、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班考克罗夫特、国防部长切尼等政府高级官员出访西欧各国,听取它们对东欧和苏联形势的分析和建议,协调美国与盟国的关系。1989年5月12日,布什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了对外政策演讲,首次提出了“超越遏制”的主张,为美国新时期的外交战略定下了基调。他指出:“遏制战略发生了作用……我们现在正接近于战后两种目标———****和冲突这一目标同民主和自由这一目标———之间一场历史性较量的尾声。……现在是超越遏制阶段而走向制定一项90年代的新政策的时候了。”在布什看来,“美国当前的目标要比简单地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更大得多———我们寻求使苏联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自此,“超越遏制”成了布什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

这年12月初,布什同**********在地中海的马耳他岛附近的苏联军舰“高尔基号”上举行首次会晤,宣告了冷战时代的结束。

此后,美、苏两国首脑又先后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会晤,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一步步取得进展,而**********因国内混乱的经济、政治形势仅有退让的份儿,变得竟然像是布什的小伙伴。随着1991年底苏联的全面解体,美国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的地位正逐步确立起来。

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衰落的同时,布什政府着手调整美国和盟国的关系。他认为,美国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单干,必须在维护自身领导权的前提下,争取盟国更好地同美国合作,否则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美国的全球战略。但是共和党内的强硬派则主张,既然冷战已经结束,苏联的威胁已不复存在,美国就无需像以前那样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在经济、贸易上向盟国让步,而应该更多地使用“大棒”来制止它们同美国的竞争,要求用高关税和规定限额等手段来阻挡日本和西欧的产品涌入美国市场。他们抨击布什提高税收的政策,并在国会抵制布什政府的1991年财政年度预算,致使布什被迫搁置调整和盟国关系的工作。

然而1990年8月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却在客观上给布什帮了大忙。

这不仅为他提供了充分发挥外交特长的用武之地,也可使他一直下降的民众支持率得到大幅度回升。他一方面大力动员舆论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不惜危言耸听地把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比作希特勒,一方面调兵遣将为打击伊拉克做准备。同时布什政府敦促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批准美国组建多国部队对伊采取军事行动。布什怕以色列经不起伊拉克的挑衅,加入反伊战争的行列,从而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反感,破坏美国的部署,因此,他一方面对以色列施加压力,一方面用“爱国者”导弹加强以色列的空中防御,以换取以色列的相安无事。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建立以后,对伊拉克的战争一触即发。但驻扎海湾地区的数十万大军的军费开支使美国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布什关于争取盟国更好地合作的主张在国内舆论和公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使他得以把调整美国与盟国关系的行动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1989年12月4日,布什在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会议上,提出了“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安全”)作为建设“完整及自由的欧洲”的三大支柱,建议把北约从军事———政治组织逐步改造成政治———军事———经济组织,并使其活动扩大到欧洲以外地区。“新大西洋主义”强调在保持美国领导权的基础上,在政治上允许盟国有更大的发言权和更多地满足其参预决策的要求;在经济上通过互相让步、妥协,避免贸易战和其他形式的对抗。同时,“新大西洋主义”也带有笼络苏联的成分,其目的既是为了争取苏联支持或至少默许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将要采取的军事行动,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东欧和苏联的和平演变。

1990年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的外交谈判失败以后,布什总统坚定了武力解决海湾危机的决心,他提出了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通牒。15日期限过后,伊军仍无撤离的迹象。经过充分的准备,布什于1991年1月17日下令“沙漠盾牌”转为“沙漠风暴行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等地的重要战略目标和部队集结地进行了为时40多天的猛烈空袭,彻底摧毁了伊拉克的空军、防空和导弹进攻能力,并切断了其通往科威特的补给线。

2月24日,多国部队又开始了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行动。经过100个小时的地面战,彻底击溃了伊拉克的几十万大军,迫使萨达姆不得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从科威特撤离,实际上等于是向美国及其盟国的投降。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显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使美国得以加强在整个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迅速取胜使1988年竞选总统时布什“怯弱个性”的印象一扫而光,他在国内的声望如日中天,在民意测验中公众对他的支持率一度接近90%,刷新了历史纪录。

海湾危机爆发后不久,布什就在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宣称建立世界的新秩序是美国义不容辞的职责。1991年1月16日,他在宣布对伊拉克开战的电视讲话中又强调说:“在我们面前摆着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机会,在我们获得成功后,我们将得到建立新秩序的真正机会。”在打败伊拉克后,布什进一步把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概括为四项原则,即和平解决争端、团结反对侵略、减少和控制武器和公正地对待所有国家的人民。其实质内容是: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具有无可争议的世界领袖地位;美国的制度、文化模式具有全球的推广意义;美国应千方百计地保持霸权,推行独霸世界的战略。显而易见,布什的所谓世界新秩序的构想与他过去提出的“超越遏制”和“新大西洋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尽管美国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也不能掩盖她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的事实。布什1990年9月11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坦率地承认,“海湾局势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今天在经济上是再脆弱不过了。”美国把二战后,特别是里根时期花了上万亿美元研制、生产的全部先进武器,除核武器外,都拿出来对付小小的伊拉克,在军事上当然绰绰有余。但是,几十万驻海湾的多国部队需要几百亿美元的军费,而美国国会却限制布什政府至多只能花150亿,因此布什政府不得不寻求盟国共同负担军费。科威特流亡政府允诺支付50亿美元,日本拨出100亿美元,德国提供30亿马克,埃及、约旦、土耳其三国提供20亿美元。尽管如此,美国在军费方面仍有相当的困难。这说明美国的国力已今非昔比。由于这样,布什所勾画的世界新秩序蓝图,并没有发展成为系统完整的对外战略,喧嚣了一阵后就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在海湾战争胜利后,布什以为自己竞选连任已十拿九稳,所以在1991年上半年把主要精力继续放在调整外交政策上,而没有为竞选活动花费太多的时间。他压根没有料到1991年第二、三季度刚开始缓慢回升的经济,到第四季度又开始下跌,美国经济的再度衰退成为国内关注的主要话题。直到这时,布什才觉得形势不妙,力图采取措施加以补救,但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年轻的阿肯色州州长克林顿已对他构成严重的威胁,最终在1992年的大选中将他逐出白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