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白宫200年内幕
26384700000095

第95章 小布什问鼎白宫(1)

“驴”、“象”世纪大战

毫无疑问,2000年大选在美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选举,不仅要产生新世纪的美国第一位总统,还要选举产生1/3(34名)参议员和全部(435名)众议员,选举结束后美国将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并根据普查结果重新分配选区;各州选区的划分将由政党来负责,如果某政党控制了州议会的参众两院和州长职位,就能使本党在该州选区的划分中占大便宜。另外,这次大选产生的新总统还将任命最高法院3名法官、一大批联邦地区法院和巡回法院法官,从而对美国未来司法系统中的政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因此,2000年大选事关“驴”、“象”两党在新世纪的政治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世纪大战。

从各自实力来看,两党在这次全国大选中可谓旗鼓相当。但从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和选举的总体形势来看,应当说民主党人拥有较多的优势。近年来,虽然美国国内存在着总统与国会之间的权力之争不断加剧、暴力犯罪和吸毒现象猛增、种族歧视加深等问题,但总体上政治和社会状况相对平稳,多数选民感到满意。两党中的极端保守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政治势力受到削弱,2000年大选仍主要是温和保守主义与温和自由主义之间的较量。尽管两党的政纲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在选民关心的经济、教育、安全保障、医疗保险等众多问题上,民主党的政策主张更易于吸引选民的注意。由于美国经济已连续8年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大多数选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他们普遍希望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得到延续,因而投民主党票的可能性较大。

对于这次总统竞选,民主党人是志在必得,正式宣布参加角逐的只有两人,即副总统艾尔·戈尔和前参议员布莱德利。从已经进行预选的几个州的投票情况来看,戈尔在党内拥有绝对的优势,这使他在党内预选中不必消耗过多的精力和财力,可以集中力量在大选冲刺阶段对付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而共和党方面则是群雄并起,除得克萨斯州州长小布什(乔治·W?布什)外,还有亚利桑那州参议员麦凯恩、前副总统奎尔、共和党保守派布坎南等13名参议员。但经过预选前的一阵厮杀,奎尔等人先后宣布退出竞选,布坎南则改投佩罗领导的改革党门下,剩下的人当中以小布什和麦凯恩最具实力,两人在年初十几个州的预选中互有胜负,一时难见高低。

不过,在决定大选结果的其他因素上,共和党又具有一定的优势。

这表现为:一是“游离选民”数量比以往剧增。这次大选据称是自1952年以来最为开放的总统选举,而且没有在职总统参加竞选,两党都有入主白宫的可能。首先,由于经济持续增长,选民要求变革的心理并不强烈,加之两党候选人之间的政策主张差异不大,因此许多选民没有太明显的党派倾向,而只是关心诸如增加教育投入、医疗福利改革等与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其次,由于近年来各州把预选日期提前,选民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总统候选人进行了解和观察,这使得拿不定主意的选民人数有所增加,给整个大选带来一定的变数;另外,在民主党占据白宫宝座8年之后,确有一部分选民对克林顿政府产生了厌倦情绪,他们希望大选能为美国政局带来新的变化。

二是小布什雄厚的政治实力。他出身于政治豪门,祖父曾任联邦参议员,父亲当过美国总统。小布什本人毕业于哈佛和耶鲁大学,现任美国第二大州———得克萨斯州州长,是共和党中温和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小布什年轻、充满活力,且财力雄厚。他在竞选活动开始后不久,即筹集到7,000万美元的资金,远远超过其他参选者。他的公众支持率也高于其他候选人。而且,多数共和党州长和国会议员都对他表示支持,尤其他的胞弟、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加上得克萨斯州,这就使全国近1/8的选票已基本划归小布什门下,为小布什竞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第三党(改革党)在这次大选中恐怕难以成气候,这客观上会有利于共和党。第三党是得克萨斯州富豪佩罗在以往总统选举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它在前两次总统选举中均有出色的表现。在1992年的大选中,佩罗赢得了19%的选票,1996年也获得了8%的选票,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支持共和党的选民,客观上帮了克林顿的两次大忙。但在2000年大选时,改革党内部发生了严重的纷争,以佩罗为首的一派支持从共和党倒戈的布坎南作为改革党总统候选人;而以明尼苏达州长杰西·文图拉为首的另一派则支持亿万富翁特朗普竞选总统。两派互相攻讦,各不相让。分析家指出,改革党如不迅速结束内耗,势必会影响它在这次大选中的表现,而这无疑是共和党候选人的福音。

按照美国的法律和政治惯例,大选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预选阶段、政党代表大会阶段和正式选举阶段。近年的趋势是在上述三个阶段之前出现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独立的竞选筹备阶段,而且筹备阶段越来越早。

进入预选阶段大选就算正式开始了。预选是一种党内选举,是某一政党的选民投票决定由谁来代表该党竞选公职的过程。在近年的美国大选中,除了总统候选人的筹备活动开始得越来越早,各州的预选也越来越提前。这在2000年大选中再次得到证明。就预选而言,艾奥瓦州党员核心会议往年都在2月中旬举行,这次提前到1月24日;新罕布什尔州的预选一般是在2月底和3月初展开,这次则安排在2月1日。

1952年,新罕布什尔州议会通过法律,要求该州的预选要永远早于其他各州,因此严格意义上美国总统预选是从新州开始的。候选人和媒体都非常重视该州,新州的预选往往被认为是整个大选的“风向标”。新州这个在美国地理上排名第44位的小州由此获得了一种特殊的重要性。受新州的影响,有些州也将预选日期前移,导致预选结果比较早地明朗化,使得落在后面的各州的预选越来越没有意义,这又促使其他各州把选举日期往前推移,并且往往是同一地区的几个州同时选举,以扩大影响。2000年的预选尽管要到6月6日才结束,但实际上在3月9日就大局已定了。3月7日的“超级星期二”预选结束后,布莱德利和麦凯恩在3月9日分别宣布退出民主党和共和党预选,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预选阶段已告结束。此后,直到11月7日,民主、共和两党的竞选活动将主要在戈尔和小布什之间展开。

由于今年的预选定局过早,从预选到两党代表大会召开这一段时间就显得特别长,于是2000年大选进入了低潮期,媒体和选民对竞选活动的兴趣大为下降。尽管如此,戈尔和小布什仍在率领各自的人马四处奔波和呐喊。

在最初的大部分民意测验中,小布什都领先戈尔,甚至遥遥领先18个百分点。戈尔“预热”则慢得多,但在8月份两党代表大会之后,戈尔一举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在民意调查中他的支持率不断上升,迫使小布什阵营处于防守境地。有几位研究大选的专家在运用了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后,一致认为戈尔将后来居上,获得最后的胜利。不过,这时下结论未免过早。总的来看,2000年大选是两党实力相对均衡的一次选举,小布什和戈尔并驾齐驱,两人都有当选的机会。

戈尔的优势在于,他是现任副总统,知名度和媒体聚焦率高,从政经验丰富;美国经济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在内政外交上没有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执政党有利。民意调查说明,在构成大选焦点的经济、教育、社区安全、医疗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民主党的支持率明显高于共和党。

另一方面,尽管有所改进,个人风格仍然是戈尔的一大问题,大多数选民对他的印象仍然是“死板”、“过于严肃”。再有,戈尔的政策主张除了环境保护有点特色外,大部分还是沿袭克林顿政府的政策,而不少选民已经患上了“克林顿疲劳症”,萧规曹随已不合这些选民的口味;戈尔通过强调家庭价值,有时还直言不讳地批评克林顿在绯闻案中的行为,来争取那些保守选民的支持,但又不能走得太远以致失去克林顿的支持,这是他的两难困境;另外,第一夫人希拉里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势必要分走本应属于戈尔的一些媒体注意、人力资源和资金。

小布什的优势首先是他的个性比戈尔更有吸引力,如果政策主张差别不大,形象优势就非常重要了。4月11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文章甚至认为,“在这次竞选中,形象就是一切”。在选民看来,小布什亲和力较强,富有人情味,善于同选民沟通,只是经常说错话。其次,小布什得到共和党领导层的坚定支持,其组织和筹款能力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另外,小布什对于拉美裔选民有一定吸引力,有可能从这个传统上属于民主党的选民群体中挖走一些选票;有些选民对于华盛顿权势集团日益反感,因此,小布什作为“南部牛仔”的外来人形象对这部分人有吸引力。

当然,作为一个州长,小布什解决全国性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考验,选民怀疑他是否做好了领导美国的准备。他曾提出“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的口号,以吸引中间派选民。而为了在预选中应付麦凯恩的挑战,他不得不求助于共和党****这又使他与中间派选民拉开了距离。

可以说,共和党内部的分歧已经给了戈尔相当的渔翁之利。

由于两个候选人各有优势,优缺点都很明显,造成了选民抉择困难,摇摆者增多。直到8月底,仍约有10%以上的选民举棋不定,他们多数是45岁到64岁之间的温和派人士,主要居住在中西部和乡下。

因此,不论对于戈尔或者小布什来说,争得他们的支持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事实上,两党候选人都吸取克林顿1992年竞选的经验,在竞选政纲上都缓和了调子,走中间道路。尽管在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但两党差异进一步缩小。为了获胜,他们都采取了不少实用主义和中庸主义的态度,以致于两党政策界限变得模糊:民主党在贸易、防务问题上的主张接近共和党,而共和党在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主张又近似民主党。两党的主要分歧是如何使用国家财政盈余。小布什打着“还钱于民”的旗号,主张减税;而戈尔则认为赢余应由政府来支配,着重改善公众福利和偿还国债,减税应主要有利于劳工阶层,指责小布什的减税主张是讨富人欢心。支持,这是他的两难困境;另外,第一夫人希拉里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势必要分走本应属于戈尔的一些媒体注意、人力资源和资金。

小布什的优势首先是他的个性比戈尔更有吸引力,如果政策主张差别不大,形象优势就非常重要了。4月11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文章甚至认为,“在这次竞选中,形象就是一切”。在选民看来,小布什亲和力较强,富有人情味,善于同选民沟通,只是经常说错话。其次,小布什得到共和党领导层的坚定支持,其组织和筹款能力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另外,小布什对于拉美裔选民有一定吸引力,有可能从这个传统上属于民主党的选民群体中挖走一些选票;有些选民对于华盛顿权势集团日益反感,因此,小布什作为“南部牛仔”的外来人形象对这部分人有吸引力。

当然,作为一个州长,小布什解决全国性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考验,选民怀疑他是否做好了领导美国的准备。他曾提出“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的口号,以吸引中间派选民。而为了在预选中应付麦凯恩的挑战,他不得不求助于共和党****这又使他与中间派选民拉开了距离。

可以说,共和党内部的分歧已经给了戈尔相当的渔翁之利。

由于两个候选人各有优势,优缺点都很明显,造成了选民抉择困难,摇摆者增多。直到8月底,仍约有10%以上的选民举棋不定,他们多数是45岁到64岁之间的温和派人士,主要居住在中西部和乡下。

因此,不论对于戈尔或者小布什来说,争得他们的支持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事实上,两党候选人都吸取克林顿1992年竞选的经验,在竞选政纲上都缓和了调子,走中间道路。尽管在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但两党差异进一步缩小。为了获胜,他们都采取了不少实用主义和中庸主义的态度,以致于两党政策界限变得模糊:民主党在贸易、防务问题上的主张接近共和党,而共和党在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主张又近似民主党。两党的主要分歧是如何使用国家财政盈余。小布什打着“还钱于民”的旗号,主张减税;而戈尔则认为赢余应由政府来支配,着重改善公众福利和偿还国债,减税应主要有利于劳工阶层,指责小布什的减税主张是讨富人欢心。

根据以往的经验,经济形势好坏是决定大选结果的重要因素。但此次许多人感觉到,尽管近年来经济持续繁荣,在位的副总统戈尔却在竞选中获益不多。这不是因为选民不关心经济的好坏,而是由于美国舆论普遍认为,世纪之交的繁荣应归功于里根政府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宏观调控以及经济界自身的努力;加之老百姓由于长时间享受经济繁荣的好处,对经济问题没有危机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