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26384800000011

第11章 记忆与学习效率(4)

概而言之,组块是一种把许多个别的信息单位结合成较大单位的操作。这种操作提供了一种超越短时记忆存储空间限度的手段,因而是提高识记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③ 加工深度

事实上,一个人总要对输入的信息尽可能地加以意义化,并按自己的经验体系、心理格局进行最好的编码,这就是所谓“加工”。当然,加工有深度与浅度之区分。心理学实验表明,对材料所作的加工深度不同,识记效果会有明显区别。对被记材料如能作较为深入的分析与反复的心智操作,识记效果会有显著提高。对被记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可采用各种方式。例如,可以在深入分析被记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反复加工制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也可以分析材料内容的有机联系、逻辑关系,并抓住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准确表达,然后将被记材料有条不紊地装入头脑。还可以对被记材料作精细编码,即用语言来增加原材料的意义性。甚至可将原识记材料改编成一个故事,或者作些奇特想象,这类加工都能有效地加强识记效果。

可见,对材料经行“加工”与“组块”有不同涵义。从思维操作方式看,“加工”侧重于对原识记材料的变化;组块侧重于对原识记材料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小的记忆单位归并成较大的识记单位。从目的看,“加工”所寻求的是通过对被记材料的理解来加强识记效果;组块则是通过扩大识记容量来提高识记效率。

保持及其方法

保持是把通过识记而获得的事物的形象或语词保留在大脑中,是识记到再现的中间环节。没有保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

一、被记材料的质变

从理论上讲,人具有极强的信息保持能力,一生中所能保持的信息总量相当于5000万本书所包含的信息。当然,在现实中任何人都无法保持如此之多的信息总量。这是因为,信息(知识、经验)在人脑中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质变、量变两种情况。

信息在头脑中会发生质变是众所周知的。例如,给第一位被试讲一个简短的故事,要求他记住,并讲给第二个被试听。同样,要求第二个被试记住,再讲给第三个被试听。如此依次进行下去,直至第10个被试。然后,把第10个被试描述的故事与原故事情节相比,就会发现故事情节有了很大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除了被试为合理化描述所作的主观篡改外,也包括故事情节本身在被试头脑中保持时所发生的累积性变化。

听觉材料保持在头脑中会发生质变,视觉材料同样如此。巴特莱特(F.C.Bartlett)的实验充分说明了这种变化。巴特莱特向第一位被试呈现一张图,要求被试记住,并根据自己的形象记忆,将其再次画出。接着,将第一位被试画的图给第二位被试看,要求其记住,并画出。再给第三位被试看,同样要求其记住,并画出。如此依次进行,直至第18位被试。结果发现,每个被试画出的图都与前一位被试画出的图有所区别,而第18位被试画出的图与原图相比有惊人的差异。

二、遗忘及其规律

被记材料在大脑中还会发生量变,被记材料的量变体现为遗忘。遗忘通常表现为,被记材料完全或部分无法正常回忆,或遗漏或歪曲。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被记材料无论如何纯熟,随着时间流逝,它们在头脑中不可能全部、长久地保持,免不了会忘掉一些。遗忘能使不必长期保持的东西删除,以免负担过重,影响那些必要的保持。从这意义上讲,遗忘具有某种积极意义。但遗忘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降低了记忆效率,减少了信息储存总量。

最早系统地研究遗忘现象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他在研究遗忘中发明了一套实验工具,称为“无意义音节”。这是由两个辅音字母中夹着一个元音字母构成的音节,如RUK、DAK、GUB等,由于用这种方式构成的音节不具有实际意义,即不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英语单词,因而这种无意义音节对任何识记者而言都是全新的,这样就能完全排除过去经验的干扰,创造了一个较为纯粹的实验条件,使识记的实际效果更为客观。进而,为了正确地测量识记后的保持率,艾宾浩斯创用了“节省法”。即让被试学习某一材料,直至成诵为止。间隔一段时间,让被试重学以前学过的材料,并再次达到成诵程度。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或次数,二者之差,即为重学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再通过公式计算就能得出节省率:

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所用时间或次数-重学所用时间或次数)/初学所用时间或次数*100%

例如,初学一篇文章达到成诵程度花了20分钟,时隔一段时间后,重学该文章只用了10分钟即能成诵。这样,第二次学习比第一次节省了10分钟。代入公式,得出节省率为50%。表明至第二次学习时,原识记内容已遗忘了50%,反之,保持率也为50%。

艾宾浩斯利用“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对大量被试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被试熟记材料后不久,便开始遗忘。0.33小时后,遗忘了原识记材料的41.8%(保持了58.2%);1小时后,遗忘达到55.8%(仅保持了44.2%);24小时后,遗忘达到66.3%(保持了33.7%);48小时后,遗忘达到72.2%(保持了27.8%)…接着,艾宾浩斯将这些实验数据转化为曲线图,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揭示了遗忘发生的两条规律:第一,原熟记的材料,随着时间推移,其保持率逐渐降低,即遗忘与时间成正相关,时间越长,遗忘越多;第二,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熟记材料后20分钟左右,遗忘率就达40%以上24小时后,遗忘率增至66.3%,但此后遗忘速率逐渐减慢。

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对于掌握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遗忘具有开始快后来慢的特点,因此即使已经熟记的知识仍须及时复习,而最宝贵的复习时间是接受知识后的第一天内,即在遗忘尚未充分开始时就进行复习。在这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告诫人们:记忆活动中,应当去“巩固建筑物”而不要“修补已经倒塌的建筑物”。这是很有道理的。事实证明,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对于巩固知识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以后,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间隔时间可先密后疏,随着知识得到巩固,间隔时间逐步延长,复习次数也可逐渐减少。

引起遗忘的因素除时间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前所述的系列位置效应,即系列材料识记中,最先与最后识记的材料不易遗忘,而材料的中间部分不仅识记效果差,而且容易遗忘。还有,识记中经深度加工的材料不易遗忘,而不经组织、加工的材料容易遗忘。此外,材料的识记次数与遗忘也有关联。一份被记材料达到刚好熟记后,如再继续学习,即再多读多记几遍,就能提高保持率,降低遗忘率,这就是所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并非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艾宾浩斯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用不同的次数读几组10个无意义音节,达到刚能背诵时,要求一组被试再多读8次,另一组被试再多读16次。24小时后,测量被试的保持率。结果发现,保持率几乎与被试“过度学习”的次数相等:超读8次的能多保持8%;超读16次的能多保持16%。该实验说明,过度学习有利于巩固记忆,防止遗忘。当然,过度学习要适当,不然就会浪费时间与精力,而效果并不会随之有显著提高。那么,过度学习到什么程度为好呢?一般认为,如果以恰能记住的识记次数为100%,那么过度学习的最佳次数应为150%。

心理实验还证明,识记过程中多种被记材料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有两种,即“迁移”与“干扰”。其中“干扰”是引起遗忘的重要因素。被记材料之间的干扰作用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即先学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作用。例如,将被试分成两组,第一组被试先学B材料,后学A材料;第二组被试不学B材料,仅学A材料。间隔一定时间,同时测量二组被试对A材料的回忆率。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对A材料的平均回忆率只有25%,而第二组被试对A材料的平均回忆率高达70%。二组被试对A材料的回忆成绩竟然会相差如此之大,原因就在于,第一组被试在学A材料前已学了B材料。由于B材料对A材料的识记与回忆具有干扰作用,致使第一组被试对A材料提高了遗忘率,回忆成绩大大低于第二组被试。在平时,先学英语,再学俄语,已掌握的英语语法就可能对俄语语法的学习与保持产生干扰作用,这就是前摄抑制。前摄抑制随先学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随先学材料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另一种叫“倒摄抑制”即后学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例如,第一组被,试先学A材料,后学B材料;第二组被试只学A材料,不学B材料。间隔一段时间后,同时测二组被试对A材料的回忆率。结果,第一组被试对A材料的平均回忆率只有26%,而第二组被试对A材料的平均回忆率达56%。二者之间的差别如此显著,其原因就在于,第一组被试所学的B材料对A材料的保持与回忆起了干扰作用。因此提高了遗忘率,降低了回忆率。通常认为,前后学习的两种材料如完全相同,后者不会对前者产生倒摄抑制;如两者完全不同,后者对前者的倒摄抑制较小;如两者既有相似、又有区别,后者对前者的倒摄抑制作用最大。

由于前、后摄抑制会引起遗忘,抵消我们的一部分精力,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两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尽可能不把内容繁难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相邻的时间内进行学习;第二,两次学习活动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至少15分钟),以减少前摄抑制的作用,并使大脑得到调节;第三,学习的形式应多样化;第四,学习较长的材料要分段进行,这样每次识记都有开头与结尾,能减小前、后摄抑制的影响;第五,合理安排时间。早晨起床后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晚上睡觉前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可利用这二段时间学习难度较大的材料。当然,睡前学习的材料尽管能避免倒摄抑制效应,但睡前大脑已处于疲劳状态,学习难度较大的材料实际效果不会好。所以,记忆原理在使用中,要因人因时灵活掌握,不能呆板、机械的硬性套用。

三、保持的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经识记而保持在头脑中的材料无论如何纯熟,在时间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遗忘。而保持材料完整性的唯一方式就是复习。复习就是不断对信息进行再编码,不断提高编码的适应性,即对原输入的信息不断地加以处理,使其越来越与个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心理格局(schema)相符合,从而妥帖地加入到个人的经验体系中去。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复习呢?首先,要掌握好复习时机,要根据遗忘开始快、后来慢的特点,及时进行复习,这一点前面已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其次,复习要经常化。艾宾浩斯曾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对无意义音节识记后的第一、第二天需要较多次数的复习才能达到成诵,说明遗忘较多;第三、第四天达到成诵所需要复习的次数逐渐减少,说明遗忘逐渐减少;第五、第六天达到成诵需要复习的次数更少,即遗忘得相当少。从诗的识记来看,第一天恢复到成诵程度要复习7—8次,而第四天仅需0.5次,从第五天开始不进行复习也能背诵。由此可见,我们刚学习过的东西因不太巩固需要多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逐渐减少,每次复习的时间也可逐渐延长。

科学地进行复习要注意安排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适当分配时间。这是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认为,可以把较多较难的材料分散在几个相隔不太长的时间内,每次复习其中的一部分,直至记熟为止。而较少、较容易的材料则可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复习多次,直至记熟为止。另外,人在一天中的记忆效率不完全一样,就是说记忆有最佳的时间域。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记忆的最佳时间域的分布也不尽相同,有人是早晨,有人是晚上;有人在上午的某一段时间内,有人在晚上的某一段时间内。在记忆的最佳时间域内进行复习,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将难易程度不同的复习材料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内,以求最佳的复习效果。

第二,要适当分配内容。在较长时间内,采用单一内容的复习方式是低效的,这样容易引起大脑疲劳。良好的方式应该是同期复习2至3种材料,穿插、交错进行。这样既可以提高复习兴趣,又能收到较理想的记忆效果。

第三,要适当分配形式。复习常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拿全部时间反复阅读;一种是只拿部分时间阅读,而用另一部分时间重现(即尝试背诵或默写)。实验证明,后一种方式的复习效果较好。

凡诺娃曾将被试分成两组,一组用四次感知的方法去复习材料,另一组用两次感知与两次重现相间隔的方法去复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