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26384800000023

第23章 情绪、情感与身心健康(3)

美感的产生依据于主体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也反映人的观点与观念。不可否认,人对许多客体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体验到美感。例如,秀丽的风景、精巧的建筑、鲜艳的花朵、精致的玉雕、悠扬的乐音、优美的舞蹈等就是如此,除此之外,品质和行为也能使人引起美的体验。如真诚、诚实、公正、坚强、可靠等人品因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被认为是美的。当然,由于美感渗透主观意向,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对事物美的评价不尽相同,同一事物能否被人体验到美感则因人而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价值观念和艺术观点的转变,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美感必然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美感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强弱与人的知识经验与鉴赏技巧有关。尤其要形成一些复杂的美感,不仅取决于人对事物形象的感知,而且取决于人对事物内容的理解。因此,增长知识,掌握鉴赏技巧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更多地体验到美感。

情绪、情感与生理疾病

心理与生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波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理机能,反之,生理机能的变化也会随时引起相应的心理波动。在心理现象中,由于情绪、情感的变化最为敏感、多变、剧烈,因此,情绪、情感对生理机能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消极的情绪、情感对生理机能的影响更值得关注,因为现代人所承受的种种压力,随时会引起消极的情绪、情感。由工作、学习、生活的种种压力所引起的消极情绪如是暂时的、轻微的,那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不大。如消极的情绪较为强烈且长期存在,就可能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引起种种生理性疾病。据医学心理学研究,因消极情绪引起的生理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消化性溃疡

现已证实,人如长期处在紧张状态,容易患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证据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经医院统计,现因工作繁忙、过于劳累、精神压力过重、长期处于焦虑和烦恼之中的人,患消化性溃疡的比例正处在逐年提升之中;其二,动物实验显示,一段时间生活在随时受电击威胁情景中的白鼠,因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状态,其患有的胃溃疡相当严重。日常生活中,情绪对胃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有的小孩在吃饭时,如受到家长训斥而哭泣,吃的东西往往不容易消化。有人一紧张就感到胃痛。这类事例说明,情绪波动确实会影响胃的生理机能。

二、心脏病

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弗雷德曼和罗森曼发现,一部分心脏病患者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患者表现为:有强烈的抱负和进取性,不断为自己设置更高的奋斗目标,永6不会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精力充沛、能干,时间观念极强,常常同时从事几项工作,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今天该完成的任务决不拖延至明天;比较蛮横、不耐烦,习惯于打断别人的谈话,经常催促他人加快速度。弗雷德曼将具有这类态度及其行为方式的人称为A型性格者。那么,具有A型性格为何容易患心脏病?A型性格是否与心脏病有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白领阶层中具有A型性格的人比劳工阶层中具有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在同一阶层中,具有A型性格的男性远比女性患心脏病的比例高得多。鉴于白领阶层中的男性长期处于紧张和应激状态,由此断定,A型性格与心脏病之间的联系是以生活压力、情绪反应为中介的。当A型性格的人,因无穷无尽的工作,长期处在紧张和应激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就可能会引起生理机能衰退,结果患上心脏病。所以,A型性格的人如要使自己幸免于难,逃脱心脏病的纠缠,就不能过分劳累、紧张,不能长期处在应激状态。

三、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的起因与心脏病有类同之处,它并不与情绪因素直接关联,而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不过,易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内因要成为现实,消极性情绪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半是猿缘岁以上的女性。据说,由于她们倾向于害羞,易于压抑消极性情绪,消极性情绪就成了中介性因素,导致神经质和风湿性关节炎。当然,其中的发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四、头痛

有各种各样头痛,引起头痛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种头痛与情绪的关系密切。一种是紧张性头痛,顾名思义,是由紧张、焦虑之类的情绪状态所引起。当一个人因某事某物而过于紧张时,会使头皮与大脑输送血液的动脉收缩,头与颈的背部肌肉绷紧,紧张性头痛由此而起。另一种是周期性头痛,往往由挫折所引起的消极性情绪(如愤怒)在一段时间内受压抑所致。当受压抑的消极情绪使头部动脉扩张或肿大时,便开始出现周期性头痛;反之,当这种受压抑的消极情绪通过一定途径得以宣泄后,头痛就会随之而消失。由此可见,生理状况受情绪因素的影响之敏感。同时也说明,必要的情绪宣泄对维护身体健康有积极意义。

五、哮喘

哮喘是一种较为痛苦的疾病。哮喘发作时,患者呼吸困难,不断喘气,剧烈咳嗽,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之久。引起哮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遗传因素、性格特点、环境污染、螨虫过敏、花粉诱导等。但情绪因素对哮喘的引发与加剧作用十分明显。据报道,哮喘可由情绪状态(如紧张、烦恼、应激等)直接引发,情绪因素甚至可在瞬间导致哮喘发作。即使哮喘在开始时由感冒引起,但患者的情绪状态却能在相当程度上加剧哮喘程度,导致其剧烈发作。

六、免疫功能减弱

免疫功能是个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指标,个体的体质好坏与免疫功能有关。现发现,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情绪因素的严重影响。例如,通过检测人唾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便能了解到一个学生经期末考试阶段,其免疫功能有明显减弱。同样,一个科学家经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他的免疫功能也会有明显减弱。经历期末考试或从事一项艰苦的科研工作,之所以会减弱机体的免疫功能,这是因为人在进行复杂的智力活动中,层出不穷的难题导致不同水平的应激状态,从而消耗了身体的大量能量。随着能量储备迅速消耗,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也相应减弱,这就体现为免疫功能减弱,其结果必然容易患病。

除以上六种疾病之外,癌症、皮肤病(如湿疹、痤疮和荨麻疹)、周期性支气管炎、泌尿生殖器疾病、肥胖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都可能由消极情绪所引起或加重。这说明,许多生理病症受情绪因素所影响。为此,我们应把情绪作为患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为了预防某些生理性疾病,我们应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情绪、情感与心理疾病

紧张、忧虑、恐惧之类的消极的情绪、情感如长期存在,而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又较差,又不采取措施去疏导、缓解消极情绪、情感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如不设法改变,终将引起相应的心理疾病。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心理疾病有二类,即焦虑症和情感症。

一、焦虑症及其成因

焦虑症由苏格兰医生卡伦于1769年提出,原由神经症一词改称而来。其现代含义是指,一种中等程度地干扰人的正常生活,而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的心理疾病。焦虑症患者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但却需要得到心理专家的帮助,以摆脱情绪上的痛苦。焦虑症包括几种具体形式,其中主要有泛虑症、恐惧症和强迫症。

1.泛虑症

泛虑症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焦虑反应。泛虑症患者无论何时何事都感到惊慌不安、提心吊胆,好像大祸就要临头,似乎突发性的灾难或危险随时都会发生,因而整天处在焦虑、忧虑之中。但他们又说不清究竟因何而焦虑,未来究竟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和不幸。所以,泛虑症患者的焦虑具有不明指向的泛化性。这显然与正常人的焦虑完全不同。尽管正常人也会因事因人因时因地而产生焦虑反应,但事过境迁,焦虑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烟消云散”。

由于焦虑持久地笼罩着泛虑症患者的心灵,他们始终体验到与焦虑、恐慌相关的身心状态,如剧烈的心跳、呼吸急促和胸闷、多汗、眩晕和恶心等。他们常常饱受失眠之苦,即使在入睡期间也可能被噩梦所扰醒。可见,泛虑症患者十分痛苦。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泛虑症起因于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虽然人具有善于分析、思考的特征,但一般人却不会对任何事物都作过多的无谓思考。即反映事物特征的各种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一般人只对少量信息作深度加工,对绝大多数信息仅作短暂处理,信息保留在记忆系统中仅数分钟之久,此后就被遗忘。而泛虑症患者却不同,他们对信息十分敏感,对任何信息都作反复加工,即使那些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危险不必为此而担心的事物,他们也认为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危害。结果,怕这怕那,天天处在警戒之中,总觉得不幸的事随时会发生,终于使自己深陷焦虑恐慌状态而不能自拔。

2.恐惧症

恐惧症不同于泛虑症。泛虑症患者会体验到无具体对象的泛化性焦虑,而恐惧症患者体验到的恐惧是实有所指的。但他们又不同于正常人。正常人可能会对某些事物(如虎、蛇、高处、黑暗等)产生恐惧,因为这些事物、情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人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正常人对有害事物产生的恐惧是相对短暂的,时过境迁,这种恐惧会逐渐淡薄。而恐惧症患者所形成的是对某些在正常情况下不具任何伤害性的事物的不合理性的恐惧。例如,一朵红花本无伤害性,但恐惧症患者却对它会产生不合理性的恐惧。此外,恐惧症患者对某一具体事物形成的恐惧之强烈,以至一次形成,长期不忘。例如,一个怕蛇的恐惧症患者,可能会因怕蛇而从此不敢出门;一个怕登高的恐惧症患者,可能永6不敢再次登高。更使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是,恐惧症患者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那种不合理性的恐惧体验是荒谬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恐惧缠身,无法解脱。

恐惧症患者产生的是不合理性的恐惧,因而任何无实际伤害性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恐惧对象,如高、黑、山、水、火、风、紧闭、食物、医生、动物、眼睛、细菌等。这样,也就出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恐惧症患者。由于他们反复地体验不合理性的恐惧,结果严重地干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例如,一个患有不洁恐惧症的人,由于整天忙于同细菌拼命,以至无任何时间与精力来料理自己的正常生活。而一个对眼睛有强烈恐惧的人,不敢直面看人,使她不敢与人交往,结果陷入孤僻、冷漠境地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事业。可见,恐惧症危害之大。

至于恐惧症的成因,精神分析论认为,疾病的根源在于童年期发生的心灵创伤和冲突被压抑进了潜意识层面。因为童年期的心理创伤通常以性和攻击为中心的,它们使人痛苦到了不能有意识地记住它们的程度,因此这些冲突及其与此有关的事件都被深深地压抑进了潜意识层面。待当事人成年后,虽然已无法有意识地洞悉这些痛苦事件,但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实情境如与患者潜意识中痛苦事件具有本能性联系时,这一现实情境就可能使患者在情绪上陷入恐惧、焦虑的境地,但患者本人却未必了解恐惧产生的真正原因。据此推理,一个男大学生如对男生厕所和浴室产生了恐惧,其实厕所和浴室并非是他产生恐惧的真正原因,而仅是一种代替物,该男生真正恐惧的是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同性恋冲动。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恐惧是经学习而形成的习惯反应。一个小女孩之所以会对红花产生不合理性的恐惧,是因为小女孩在某一次伸手摘红花时,遭到红花上蜜蜂的螯刺,使小女孩受了疼痛与惊恐。此后,当小女孩看到红花,就会想到疼痛而引起惊恐,久而久之,她对红花便产生了习惯性恐惧反应。所以,恐惧是经学习而习得的。

3.强迫症

正常人出于某种需要、目的、意图,经常可能出现自我强迫倾向,尤其在困境、疲劳、心情紧张时更容易出现。这种自我强迫倾向既可体现于思想观念,也可体现于行为举止,或者两者前后相伴。假如,某人居住五楼,出门前已关闭门窗。但当他下到一楼时,突然对大门是否关好产生了疑虑。此时,他会按常人那样思考片刻,对出门前的行为顺序作一番回想,然后作出判断。如他确信自己已关好大门,就会放心离去;如他无法确定是否关好大门,又赶着去上班,这时就会形成心理冲突。

他如想到失窃后的严重后果,紧张与焦虑就会迫使他返回五楼,再次检查门窗,这就由强迫思想转化为强迫行为。检查后,他就会安心上班,虽然,该人的思想行为包含有强迫倾向,但这是正常人在意识控制之下的理性之举,恐怕多数人会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