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就一生的好性格
26385500000013

第13章 创新型性格——灵光一闪的睿智(3)

他匆匆回到住处,立即给施工部发了份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游人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而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小道铺设了人行道。

格罗培斯的设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懂得变通,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因势而变。这是一种创造,却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创造。之所以说它是创造,是因为很多人都不懂得依据自然的规律;而说它简单、容易,则是因为它不必像其他的设计那样绞尽脑汁画一堆设计图纸。

人们进步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因循”,延续旧有的做法,不思考原因为何,不留意环境的快速变化,因此始终无法有效提升竞争力。“天底下最笨的人就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却希望有不同的结果”,如果过去的“选择”不正确,造成今日的成果不佳,而我们希望未来的生活和成就能够更好,就必须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改变自己。

有许多满怀雄心壮志的人意志很坚强,但是由于不会进行新的尝试,因而无法成功。一个人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能犹豫,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变通。如果确实感到行不通的话,就尝试另一种方式。

善变通,突破思维定势

俗话说:“水随器而圆,人随水则变通。”在人类前进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实践告诉人们: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上的停滞不前,其最终结果都是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不断突破旧有思维,求新求变,才能产生新的思路,才可以带来与众不同的胜利局面。

所谓变通思维,就是突破传统性的固定思维模式,对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以达到创造机会的目的。生活之中,我们经常会惊奇地发现:许多困难通过多变换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的妇女有戴大帽子的习惯,即使她们进剧院看戏也不脱帽。有时进剧院看戏的妇女多了,整个剧院犹如一大片七彩的巨型蘑菇绽开其中,严重影响到后排观众观看。为此,观众常给剧院经理提意见:要么让女观众脱帽,要么给我们退票。经理只得上台劝说女观众脱帽,每次都收效甚微。有一次,当观众再次提出这一要求时,经理只得再次登台劝说,女观众们仍照戴不误,顿时场内秩序大乱。这时一个小职员附在经理耳边说了几句话,经理疑惑地看着他,说:“这样说行吗?”小职员笑笑说:“你试试看。”

于是,经理又一次对观众说:“这样吧,为了照顾年老一点的女士,她们可以不脱帽;年轻漂亮一点的女士,希望你们把帽子脱下来。”这句话还真灵,全场女客一下子把帽子都脱了下来,因为谁都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是老太婆。

这一故事中,小职员就善于变通,另辟一条让女客脱帽的蹊径。光说“脱帽”不起作用,何不利用人的虚荣心理,用一句“不脱”让她们自己脱下呢?

变通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作为人们通向成功之路的一种捷径,大大缩短了行动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有变通思维能力的人,在生活中总能表现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能够将成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要想拥有成功的人生,就必须突破我们头脑中那些业已固化了的思维“陷阱”,走新的道路,做出新的成就。苦干实干,是可以见到一些成绩,但是神来一笔、不按牌理出牌的奇招,也会带给我们一些意外收获。

“穷则变,变则通”,不要畏惧眼前的挫折,动动脑筋,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创意来解题,扭转乾坤的机会就在我们手上,给自己一些“可能性”,奇迹就会来到我们面前。

住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农夫,出巨资买下了一片农场之后才发现,这块地既不能种水果,也不能养猪,这里能够生长的只有树和响尾蛇。

他为此而痛悔,日思夜想,怎样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要把这块地的价值利用起来,那些响尾蛇是关键。他的做法令每个人都很吃惊,因为他开始做响尾蛇生意。

几年后,他的生意已经做得非常大了,每年到他的农场来参观的人多达几万。他从所养的响尾蛇身上取出蛇毒,运送到各大药厂去做治蛇毒的血清;把响尾蛇的皮以很高的价钱卖给厂商去做鞋和皮包;把响尾蛇的肉做成蛇肉罐头进行销售。由于他独到的眼光和天才的贡献,他所在的村子最后被改名为响尾蛇村。

这个农夫花巨资却买了一块薄地,这对他的打击不可谓不小。可是他却没有被一时的不景气所困,而是想方设法地转换方向,寻找出路,最终获得了成功。当我们在投资一笔大生意惨遭失败,当我们欲罢不能、无力回天时,应该学学这位农夫,变通自己的思维,为自己的困顿找条出路。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绕道走一走看起来与理想相悖的路,有时正是智慧的表现。事实上,人生旅途中是没有几条便捷的直达路径可走的。

只要我们心中有大方向,就算多走些弯路,多兜几个圈子,也不是过错。

善于变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尤其是青少年在渐渐独立面对社会,渐渐单独置身于成人世界的过程中,如果具有变通意识,就会减少许多意外的麻烦和内心的挫折感,会更快地增强韧性、应变力和勇气,能够更好地成长起来,也会早一天显出自己的创造力。

当然,通向成功的大道,决不止思维变通一种方式,但是突破常规的变通思维能力,却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著名文学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当问题发生时,人们往往归咎于环境。事实上,一个人应该努力适应四周的环境,如果无法适应,便要自己去创造环境。”

只有拥有了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并将之与具体行动相结合,才能快捷便利地达到自己理想的远大目标。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套能够完全适合每个人的成功方案,每个人都应不断摆脱陈规陋矩的束缚,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另辟蹊径才能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未来,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创新之路。

灵活变通,不囿于己见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是有些事情,过度地坚持,则容易偏激,最后导致失败。因此,做人也要学会变通。梁启超曾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办事时更要学会变通,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这样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

在一个村庄里,有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度日。

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如果将这两包棉花卖掉,可供家人一个月的衣食丰足。

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去。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边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有十多匹。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于是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他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同伴仍是不愿丢下棉花,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发现黄金的樵夫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而己。

发现了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老天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都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没法背,不得已之下,樵夫只能丢下一路上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黄金的同伴回家去。

背棉花的樵夫企图仅凭一个不变的哲学,固执己见地想强度人生所有的关卡,显然是行不通的。他忘了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检查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否有偏差,忘了适时地进行调整,更谈不上审时度势地运用智慧,作出适时的抉择。可以说,生活中很多人都像这位樵夫一样,不喜欢改变,都喜欢固执己见,死守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并在这种模式中不断地自我消耗,自我衰退。

不断变化的世界要求我们,要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面研究问题,抛开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作正确抉择,是否这样做往往决定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

小华有一次在外面玩得太晚,只好走夜路回家,途中经过一片荒地,路上一片漆黑。

小华边走边抱怨,后悔自己早先遗落了打火机,害得现在连个照明的工具都没有。就在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点亮光,逐渐向自己靠近,于是小华加快脚步朝灯光走去。走近时才发现,原来亮光的来源是一个拿着手电筒照路的盲人。

小华感到十分诧异,便问盲人:“你又看不见,手电筒对你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啊,你为什么还要用它照亮呢?”

盲人听了小华的话后,缓缓地叹了一口气:“你有所不知,这条路实在太黑了,别人常常看不到我,匆匆忙忙走过去,一不小心就会把我撞倒,所以我只好拿着手电筒走路。这样虽然我看不到别人,但是别人可以看到我,就不会再把我撞倒了。”

上述故事中的盲人就具有善于变通的性格,他制造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最终结果利人又利己。一个机智的人可以灵活运用一切他所知的事情,还可以巧妙地运用他并不了解的事物,能在恰当的时间内把应做的事情处理好,这不只是机智,也可称之为艺术。

那些百折不挠、牢牢掌握住目标的人,已经具备了成功的要素,如果再学会变通,那么就会如虎添翼,能更顺利地走向成功。

呀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向你关上一道门,就会在别处给你打开一扇窗。”诗人陆游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不拒绝变化,并且善于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善于改变自己的观念,我们就能走出困境,进入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