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就一生的好性格
26385500000024

第24章 开朗型性格——豪爽率真的性情(2)

此外,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因为害怕被别人认为感情用事,所以不敢将自己的热情表现出来,结果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朋友与友谊。其实,如果能够真诚坦率地展示自己心中的热情,他人一定会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也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我们,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具有热情的人,会比常人更容易将体内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这种巨大的能量将成就一个人辉煌的事业。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成就,就要塑造自己热情的性格,促使自己从平庸走向卓越。

远离嫉妒,才能拥有明朗人生

嫉妒是一种阴郁的性格特征,是开朗性格的对立面。一个人只有不被嫉妒心理所左右,才能拥有明朗的人生,快乐而又幸福地生活。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曾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嫉妒是心灵的枷锁,会将一个人牢牢拴住,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让自己跌进痛苦的世界中走不出来。正如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所说:“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以恨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

有一个人,非常嫉妒他的邻居,他的邻居越是高兴,他越是不高兴;他邻居的生活过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每天都盼望他的邻居倒霉,或盼望邻居家着火,或盼望邻居得什么不治之症,或盼望下雨天雷电打进邻居家劈死一两个人,或盼望邻居的儿子天折……然而每当他看到邻居时,邻居总是活得好好的,并且微笑着和他打招呼,这时他的心里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给邻居的院里扔包炸药,把邻居炸死,但又怕偿还人命。就这样,他每天折磨自己,身体日渐消瘦,胸中就像堵了一块石头,吃不下也睡不着。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给他的邻居制造点晦气,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里买了一个花圈,偷偷地给邻居家送去。当他走到邻居家门口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哭,此时邻居正好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他送来一个花圈,忙说:“这么快就过来了,谢谢!谢谢!”原来邻居的父亲刚刚去世。这人顿觉无趣,“嗯”了两声,便走了出来。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就是出于嫉妒,把自己置于一种心灵的地狱之中,折磨自己,但折磨来折磨去,却一无所得。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嫉妒心。嫉妒,其实是一些人心态不平衡的表现。有嫉妒之心者,也往往自高自大而看不起别人,置别人的成绩于不顾,贬他人的才干如草芥。而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他的心理便会失去平衡,总会千方百计地给那些优于自己者制造出种种麻烦和障碍或打小报告,无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乱;或做扩音器,把他人一件小小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嫉妒心重的人往往会失去朋友,还会引起人际关系紧张,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安定百害而无一利。

有只老鹰非常妒忌另一只比它飞得高的鹰,于是它对猎人说,你把它射下来吧。猎人说,好,你给根羽毛我作箭末,我好把那鹰射下来。

于是妒忌的鹰就在自己的屁股上拔了根毛给猎人,但是那鹰飞得太高了,箭到半空就掉下来了。猎人说,你再给我你的羽毛,我再射一次。

于是,妒忌的鹰又在自己的屁股上拔了根毛给猎人。当然,还是射不下来。一次又一次……最后,妒忌的鹰身上已经没有毛可以拔了,也再飞不起来了。猎人转向它说,那么我就抓你好了。于是他就把这光秃秃的、妒忌的鹰抓走了。

著名作家艾青曾说过:“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嫉妒者对别人惨败的兴奋往往胜过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对别人优胜的怨怒每每强似对自己失败的难过,设恶计陷害他人的人最终会掉进自己设计的陷阱里。

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因此,每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或幸福地生活,都必须摒弃嫉妒这一不良心态,培养快乐开朗的性格。

培养快乐开朗的性格,可以治疗嫉妒。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就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快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

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如果被嫉妒心理困扰,难以解脱,一定要控制自己,不做伤害对方的事情;有时可以用转移的方法,将自己投入到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去。另外,在工作及社交活动中,如果发现自己有嫉妒心理滋生,也可以自觉提升自己的修养,尊重与帮助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对手。这样不但可以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还可以使自己免受或少受嫉妒的伤害,同时还有助于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良好方法。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与其嫉妒他人的长处,不如化“嫉妒”为动力,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消除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甚至超越他人。

欲望无止境,知足者常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是人生得失之谈的经典,其深邃含义流传千古。其实生活有时如火般能使人感到温暖,有时也会使人感到烦躁。我们得到怎样的心灵感受,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经受住得与失的考验,是否能够塑造自己知足常乐的开朗性格。放下那些妨碍心灵快乐的欲念与不可挽回的伤心往事,人生就会变得和谐幸福。

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古往今来,很多人因贪婪而身败名裂,甚至招致杀身之祸,驱使他们做出种种抉择的动力便是不可控制的贪欲,也因他们缺少了一种开朗的良好性格。

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获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

有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他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这个故事确实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有些人为什么这样不知足呢?这实在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心使然。这个故事虽然很古老,但现今还是有很多像故事中的农夫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要做一件事,就必须得到全部的好处,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的处境。他们逆流而上,回归到零,直至把原本可以得到的丢掉了。这种人总是忙忙碌碌,从早到晚一副辛苦的样子,然而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贪婪自私的人往往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看不见身边隐藏的危机,也看不见自己生活的方向。贪欲多的人,往往生活在日益加剧的痛苦中,一旦欲望获得满足,他们仍然会失去正确的人生目标,陷入对蝇头小利的追逐;还有一些人好贪小便宜,却因此而吃了大亏,这就是所谓的“知足之人永不穷,不知足之人永不富”。

在这个世界上,往往是那些懂得知足常乐的人更为幸福。这是因为,一个具有开朗性格的人,通常在生活中懂得知足常乐、平淡是福,能够笑看输赢得失。

有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过了一会儿,那个人走到了头,哲人问他有什么感觉。那个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每一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来越累的感觉,”那个人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负担吗?”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中的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不语。哲人说:“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总统,因为他的篓子比你大多了,也沉多了。”

背得多,装得多,自然会令心灵感到沉重与疲惫。在我们的人生中,搬开别人放的石头很容易,因为这些石头从外表上我们可以辨别出来,难就难在搬开那些自己心造的石头。

古语云:“知足者常乐。”它来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就会感到永远快乐。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足者常乐”逐渐演化成一种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