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就一生的好性格
26385500000025

第25章 开朗型性格——豪爽率真的性情(3)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度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的心理平衡的了。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

知足常乐就是在生活、金钱和地位上向低标准看齐,能以此自慰平生。如果向高的标准看齐,则会烦恼困惑,长期下去必然有损健康。

人在顺境中是比较容易做到知足常乐的,但是在逆境中也得学会知足常乐,那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

对必然之事,要轻快地去承受

人生在世,敢不敢面对现实,每个人可以有选择的自由,但由于态度不同,其结果是迥然相异的。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而一步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他们能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接受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能改变的,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要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只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莎拉·班哈特曾经是全世界观众最喜爱的一位女演员,她在71岁那一年破产了——所有的钱都损失了。同样是这一年,她因摔伤染上了静脉炎,她的医生波基教授觉得她的腿一定要锯掉,但又怕把这个消息告诉沙拉,因为她的脾气很坏。

然而,当波基教授把这个消息告诉莎拉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莎拉看了他一阵子,然后很平静地说:“如果非这样不可的话,那只好就这样了。”

当莎拉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的儿子站在一边哭,她朝他挥了下手,高高兴兴地说:“不要走开,我马上就回来。”

在通往手术室的路上,莎拉一直背诵着她演过的一出戏里的一幕。

有人问她这么做是不是为了提起自己的精神,她说:“不是的,是要让医生和护士们高兴,他们承受的压力可大得很呢。”

手术后,莎拉?班哈特继续环游世界,使她的观众又为她疯迷了7年。

人生有时很残酷,总是充满不可捉摸的变数。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当然是很美好的,我们也很容易欣然接受,但事情却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灾难,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反而会让灾难主宰我们的心灵,那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

在美国,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调查了56个工头的工作,发现他们在8个小时工作时间里平均要有583项活动,就是每隔48秒就得采取一个行动,这个调查表明,他们总是一刻不停地在干着什么。另外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英国,160位经理都发现,每隔两天,他们才会有半小时左右不受任何事或人打扰的时间。所有这方面的研究都显示,主管们从这个问题跳到那个问题,当时需要作出种种反应,一点也不得空。而一半以上的管理行为持续不到9分钟。我们要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

在我们知道一整天都得在持续的快节奏下工作之后,我们就得计划着让自己休息轻松一下,比如,每隔一个半小时,就休息5~10分钟,什么也别干,坐着想事情,放松、深呼吸、伸伸腿、喝杯茶或咖啡,别让我们总是被人推挤着往前走。

对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要轻快地去承受。能够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能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即使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假如遇到一些令人不可接受而客观上又不能避免的事实,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死缠不放,要立即转换角度,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从而立即做下一件事情。

在纽约市中心办公大楼里有一个开货梯的人,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的左手齐腕被砍断了。一天,有人问他少了那只手会不会觉得难过,他说:“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它。只有在要穿针引线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情来。”在阿姆斯特丹有一家15世纪的老教堂,在它的废墟上留有一行字:事情既然如此,就不会另有他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你一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情况,它们既然是这样,就不可能是那样。

因此,要乐于接受必然发生的情况,接受所发生的事实,这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唯有学习坦然面对失败和痛苦,才能让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困境、失败、障碍、疾病与痛苦都转变成创造成功、奇迹与完美的力量,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有句话说得很经典:“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许多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无法逃避、无法选择和无法改变的,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积极的、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不要自寻烦恼,善待自己的一生

皮尔·卡丹给年轻人的忠告里有一句话是:不要对自己不满意,更不要虐待自己,这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先让十个人待在一个封闭的房屋内,然后让他们分别在一张纸上写出在未来一个星期可能发生的最令自己烦恼的事情。等到他们写完后才让他们离开房屋回家继续生活。一个星期后,通过对这十个人的调查显示,那十个人所写在纸条上最令他们烦恼的事情,其中70%以上并没有真正发生过,另外一些已经预料的烦恼事情虽然发生了,但其烦恼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痛苦和难以解决。以上实验充分显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烦恼其实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心理负担,是一种自寻烦恼。

人似乎总是习惯于提前沉浸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烦恼事情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无形之中将自己永远束缚于烦恼之中,令自己整日忧心忡忡,陷入烦恼之中无法自拔,逐渐远离快乐。

生活固然有各种苦辣酸甜,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寻烦恼。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是所有的东西都无法与我们的幸福相提并论。如果一个人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善待自己,我们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无论生活给我们笑脸,还是给我们泪水,只要我们保持平常的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做个平凡中的快乐之人,我们就能永远享受生活的幸福: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一位疲惫的诗人去旅行,出发没多久,他就听到路边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那是一个快乐男人的声音。他的歌声实在太快乐了,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朗,如夏日的泉水一样甘甜,任何人听到这样的歌声,都会被马上感染,让快乐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

诗人驻足聆听。歌声停了下来,一个男人走了出来,他的微笑甚至比他本人出来得更早。诗人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笑得这样灿烂,只有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才能笑得这样灿烂,这样美好。

诗人上前问候:“你好,先生,从你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来,你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乐天派,你的生命一尘不染,你既没有尝过风霜的侵袭,更没有受过失败的打击,烦恼和忧愁也没有叩过你的家门……”

男人摇摇头:“不,你错了,其实就在今天早晨,我还丢了一匹马呢,那是我唯一的一匹马。”

“最心爱的马都丢了,你还能唱得出来?”“我当然要唱了,我已经失去了一匹好马,如果再失去一份好心情,岂不是要蒙受双重的损失吗?我才不会去自找烦恼呢!”

其实,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寻烦恼”。

只要我们不去寻找烦恼,烦恼就永远不会进入我们的生活。

有的人对个人名利过于苛求,得不到满足便苦恼起来。有的人生性多疑,老是无端地怀疑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也因此感到莫名其妙的苦恼。有的人嫉妒心重,看到别人成绩比自己好,心里就烦恼。有的人因为自己长得矮、长得胖而苦恼。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经常抱怨,抱怨上班地太远、工作太多、学习太累、晋升太慢……他们害怕理想与现实相差悬殊,整天生活在琐事苦恼之中。实际上这一切原本不是什么苦恼,而是自寻的烦恼。

不论是幸运或不幸的事,人们心中习惯性的想法往往占有决定性的影响地位。记得一位名人说:“穷苦人的日子都是愁苦;心中欢畅者,则常享丰宴。”这段话的意思是告诫世人,世界上真正的苦难就是自寻烦恼,不能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也就是不要虐待自己。在最痛楚、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活下去,坚定地走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日子。

别人可以对不起我们,但我们不可以对不起自己。对自己好,珍惜自己,爱自己,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只有善待自己的一生,才不会后悔。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我们也常被这些烦恼所困扰。其实,烦恼是不存在的,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的。这时我们需要善待自己,把一些事情看开些,不要想得太远,自然就不会有所谓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