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26391100000031

第31章 不靠运气靠思路(6)

稀释股权不断超越

当正泰已成为温州首屈一指的知名企业时,一张海外订单,却困扰着正泰:对方所需的产品型号无法供应。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总能顺势而变。南存辉意识到,正泰要想继续做大,需要新的发动机,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思忖再三,他决定充分利用正泰这张牌,走兼并联合的资本扩张之路。

南存辉像一只猎鹰,充分利用正泰这张诱人的“牌”,开始他的兼并、联盟的资本扩张。南存辉选择企业的标准是:资产比较雄厚、产品有较好前途且能为正泰“拾遗补缺”。这时,正泰的品牌效应出来了。许多企业看中品牌这个无价之宝,要想贴牌,这使南存辉大规模扩张计划得以实施。

南存辉走联合之路,相继吸纳40多家当地企业,对这些企业,正泰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投资、控股或参股等多种灵活的形式“招募”,进入集团的二级、三级公司,使这些企业既在集团的统一指挥下运行,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一些业绩不好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正泰不符的企业,也随时会脱离正泰集团。

作为家族企业,家族成员并不赞成他的做法,正泰集团资本的不断扩张,为什么要让大家来分正泰这顿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大餐呢?

但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正泰集团在股份不断被稀释中得到了超常发展。1994年,正泰组建集团,一举打破温州传统的家族企业模式。1995年,正泰成为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无区域集团,到1998年,正泰集团已初步形成了低压电器、输配电设备、仪器仪表、通信电器、汽车电器、建筑电器几大支柱产业,资产已达8亿元。

南存辉率领的正泰集团已经从一个“家族企业”发展到“企业家族”,被誉为新温州模式的缩影。这个跨越式的发展过程,正是南存辉立志求“变”的发展思路的成功体现。

自主创新创世界品牌

从1984年与胡成中合办求精开关厂算起,一个小小的电器,南存辉一卖就卖了25年。南存辉办正泰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全世界的同行都知道在输变电行业里面有一个品牌叫正泰,它来自中国。

前些年,“多元化”在温州民企蔚然成风,柳市的不少电器人也纷纷跑去做房地产。可哪怕利润再丰厚,哪怕盈门说客再多,南存辉终不为所惑,一头扎在自己的电器里“干到底”。

他有一个著名的“烧一壶水”理论:不烧多壶水,只烧一壶水,一定将这壶水烧开。南存辉觉得,电气“这壶水”对正泰来说,还没烧开,还有做不完的空间。这么多年来,南存辉花大力气进行自主创新,自创品牌,开温州民企之先河。正泰重奖科技创新,最高奖额与国家科技大奖同等,500万元;坚持“产品出口到哪里、专利申请到哪里”,正泰在国内外累计获得各种专利300多个。

在十年多的时间里,跨国公司多次以正泰5倍、7倍甚至10倍资产的价格提出收购,这些钱几辈子可能都赚不来的,但南存辉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他始终记住:“赚钱第一,不是唯一。我不仅要赚钱,我更要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品牌!”

2004年9月,正泰与通用公司的合作,这是正泰与世界制造的一次强强携手,在向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正泰进军国际市场,打造世界名牌,打下坚实的基础。2007年9月下旬,正泰告全球500强之一——施耐德电气专利侵权案,以施耐德一审败诉而告一段落,施耐德需向正泰集团支付高达3.3亿多元的赔偿,并被勒令停产侵权产品。

铸造正泰品牌,既是市场取向,也是一种民族情结。这种民族情结,在2007年度“浙商风云人物”评选中有了形象的描述:他隐忍坚守,十年韬光养晦十年卧薪尝胆,以气血铸就自己的创新之剑……扬剑出鞘,剑光闪闪,那光芒正是民族制造的精魂。

产业报国回馈社会

正泰创业20多年,用“科技化、产业化、国际化”演绎了一个“成长奇迹”。到2007年末,正泰集团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17亿元,现辖8大专业公司、2000多家国内销售中心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设有40多家销售机构,产品畅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正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工业电器制造企业之一,经济实力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4位。

早在2002年,正泰集团的纳税额就达到5亿多元,南存辉本人的个人所得税额为近300万元。到了2006年,正泰集团光在温州一地就纳税3.5亿元,企业连续多年排行温州民企纳税榜第一位。当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消息传来,南存辉只是一笑置之,他说,“财富的多寡并不能完全体现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贡献”,“我们拼命挤进纳税排行榜,我们拼命退出富豪榜。”在慈善事业上,2005年,南存辉位列中国民企慈善榜榜首。据了解,正泰集团近年来用于扶贫、帮困、支教、救灾等慈善事业的款项已超过1亿元,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朱修东)

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

——发现经济学的“测不准定律”

在物理学中,有“量子”这么一个概念,它指的是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以最小的单位跳跃式进行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个最小的单位被称为量子。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格的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带来了物理学上的革命,并获得诺贝尔奖。这一定律冲破了牛顿力学中的死角,表明人类观测事物的精准程度是有限的,或者说错误难免,任何事皆有可能。

而索罗斯则发现了他的经济学中的“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这个创造了许多金融奇迹的人,依然在创造着惊涛骇浪般的奇迹。索罗斯号称“金融天才”,从1969年启动的“量子基金”,以平均每年35%的增长率令华尔街的同行目瞪口呆。他似乎在用一种超常的力量左右着世界金融市场,创下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

现在看起来,索罗斯的冒险精神,似乎来自于二战期间的逃亡经历。凭着父亲的精明和坚强,靠着假身份证的庇护,全家才得以逃过那场劫难。这使他领悟到:冒险是对的。1930年,乔治·索罗斯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中等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17岁时索罗斯只身离开祖国,去瑞士和伦敦谋求发展。结果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两年后,他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师从后来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詹姆斯·米德,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学到了什么东西。与经济学相比,他更喜欢卡尔·波普的哲学。毕业后,他做过一段时间的推销员,不过并不顺利。后来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也没赚到什么钱。他对伦敦失望了,决定像当时的许多热血青年那样,到纽约去淘金,陆续在几家证券公司担任投资分析师。

他找到了适合自己做的事情。这期间,他遇到了自己的“黄金搭档”: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吉姆·罗杰斯。1973年,他们创建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他们富有战略眼光,善于抓住每一次赚钱的机会。他们首先瞄准了银行,当时的银行业信誉度低,管理落后,投资者不愿光顾银行股票。而索罗斯在细致地观察研究后,发现从高等学府毕业的经济人才正在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的改革会使银行的赢利逐步上升。两人果断地介入银行股票。不久,银行股票果然大幅上涨,他们获得了50%的利润。

索罗斯和罗杰斯的默契配合,使他们的财富增长了3365%。1979年,索罗斯决定将公司更名为量子基金,以纪念物理学家海森伯格。1980年,是他们合作成绩最好的一年,基金增长率达到了102.6%。但遗憾的是,这对合作了10年的华尔街黄金搭挡最终分手了。罗杰斯无意于长驻此业,他更渴望的是周游世界。此后索罗斯遭遇了他金融生涯的一次大失败。

这次失败的经历使他开始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金融市场的运作。他发现自己被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愚弄了。它认为市场是有规律、有理性的,而通过对华尔街的考察,索罗斯发现金融市场是混乱的,无理性的,它的理性完全取决于人的理性,赢得市场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群体心理。投资者的狂热会导致市场的跟风行为,而不理性的跟风行为会导致市场崩溃。这就是他的“测不准定律”。当然,这“测不准”当中,他又有“测得准”的由盛而衰的波动定律,投资者的赢利之道就在于及时地推断出即将发生的新情况,逆流而动。可究竟何时动何时不动,又完全取决于投资者本人的悟性。他说,“股市通常是不可信赖的,因而,如果在华尔街你跟着别人赶时髦,那么,你的股票经营注定是十分惨淡的。”等等这些,为他的投资理论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他开始验证他的经济学定律了。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索罗斯通过对里根新政策的分析,确信美国经济会出现繁荣期。他果断投资。到第二年夏天,贷款利率下降,股票不断上涨,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获得了巨额回报。而当美元表现得越来越坚挺时,索罗斯却认为美元将会贬值,并预测到美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支持美元贬值,同时,德国马克和日元将升值。他决定出手了。后来事情果然朝着他预测的方向发展,他在这场大手笔的金融行动中前后大约赚了1.5亿美元。

然而1987年,索罗斯再次遭遇了大失败。他对华尔街的经济预测错误,结果一天就损失了2亿多美元。在这场大崩溃中,他共损失了6.5亿到8亿美元。索罗斯哭笑不得。

索罗斯引起全世界瞩目的,当属他在1992年写下的“血战”英格兰银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