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6443900000065

第65章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4)

(4)贷款损失保障倍数。该指标是当期利润加上贷款损失准备金后与贷款净损失之比,比值越大,说明银行有充分的实力应付贷款资产损失,可以减少贷款损失对银行造成的不利影响。

上述指标集中考查了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风险状况,并未对证券投资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这是因为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证券以政府债券为主,信用风险程度相对较低。

3.欺诈风险、内部贷款比例。商业银行经营中会遭受内外部人员的欺诈或舞弊行为所产生的风险,这类风险称为欺诈风险。欺诈风险一般没有直接的度量指标,往往用其他指标间接反映,如内部贷款比例。该指标是商业银行对其股东或经营管理人员的贷款与总贷款之比,粗略衡量了由内部交易所带来的可能的欺诈风险程度。欺诈风险与该指标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四)清偿力和安全性指标

商业银行清偿力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其全部资产偿付债务的能力,反映了商业银行债权人所受保障的程度,清偿力充足与否也极大地影响银行的信誉。从恒等式“净值=资产-负债”来看,商业银行清偿力不足或者资不抵债的直接原因是资产损失过大,致使净值小于零,负债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但清偿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资本金不足,未能与资产规模相匹配,因而传统的清偿力指标主要着眼于资本充足情况。

1.净值/产总额。净值是商业银行全部资金中属于银行所有者的部分,具有保护性功能,即吸收商业银行资产损失,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功能。净值比例将资本量与资产总量结合起来,简单地反映出银行动用自有资金,在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应付资产损失的能力。该项比值越高,表明商业银行清偿能力越强。但其基本假设前提是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可能发生的损失之间存在简单的比例关系。该指标是一项传统指标,优点是计算方便。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其资产和负债结构有了很大改变,不同资产所面临的风险有较大差异,资产规模和资产可能遭受的损失之间不再保持简单的比例关系,该指标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2.净值/险资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由单纯贷款资产转向贷款和政府债券的资产组合,这两类资产所含的风险程度迥然不同,简单地应用净值/资产指标已无法确切反映银行的清偿力和安全情况,计算清偿力的考核重点转向净值对风险资产的比率。风险资产是总资产扣除现金资产、政府债券和对其他银行的债权后剩余的部分。将这些无风险资产排除后,净值/险资产指标更多地体现了资本吸收资产损失的保护性功能,能较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清偿力。

上述两个指标着眼于净值与资产的关系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和安全程度,随银行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分析思想已显示出较大局限性:首先,是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日益复杂,在提供清偿力方面是有差异的,应区别对待;其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地位有了较大提高,有必要纳入清偿力考核指标内。

3.《巴塞尔协议》中资本充足率指标。

4.资产增长率和核心资本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出商业银行清偿力的变化情况。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较慢,商业银行相对稳定。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往往意味着较大的潜在风险,资产增长基础也不牢固,是商业银行清偿力下降的标志。结合核心资本增长率可更好地分析银行清偿力的变动。如当银行资产增长率保持原有水平而核心资本增长加快时,银行清偿力得以提高。这组指标也可用于同业比较中,即以商业银行同业的资产增长率与核心资产增长率为标准,将被考查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值与标准指标值比较,分析其清偿力的变化。

5.现金股利/利润。商业银行净值中比重最大的是未分配利润项目,该科目也是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与否以及清偿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未分配利润项目来自于历年累积的利润留存,现金股利是商业银行利润的净流出。较高的现金股利分配率,降低了商业银行内部积累资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分配现金股利导致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减少,风险资产比重相对加大。因而,现金股利/利润指标值太高,意味着商业银行清偿力没有实现其应达到标准。

二、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方法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指比率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比率分析法以上述指标体系为核心,从赢利能力、流动性、风险性和清偿力和安全性四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分别作出评价,最后形成完整结论。而综合分析法是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内盈利能力和多风险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人手进行分析。

(一)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的核心是绩效评价指标,但孤立的指标数据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说明商业银行业绩的好坏,必须在比较中才能发挥作用。比较的形式主要有同业比较和趋势比较。将一家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指标值与同业平均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反映出该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优势与不足。利用连续期间对指标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该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情况作出预测。在实际分析中,同业比较和趋势比较应结合起来使用。在应用财务比率进行绩效评价时,也应注意到商业银行规模上的差异,很多情况下,绩效评价指标的差异来自于规模差异以及相应经营方法上的不同,不能等同于经营业绩之间的差距。最后,在利用财务比率分析时,还应注意中间业务的情况,如经济环境的变化、利率走势等外部因素。

下面给出一个应用比率分析的具体案例。评价对象为某地处非金融中心地区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4亿美元至2亿美元之间,是典型的中小银行,进行对比的同业水平是规模相近的小银行的平均水平。数据采样期间是1998年至2002年。假设这段时间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

1.盈利能力分析

表中指标l~5是主要盈利指标。从指标1的资产收益率来看,除1999年外,该商业银行的此项指标数据均高于或近似于同业平均水平。由指标2的营业利润率看出,商业银行的营业外净收益率明显高于同业水平,这表明其真实营业盈利能力并未达到同业水平。仅以2009年为例,该年度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同业水平0.47个百分点,而营业利润率与同业水平有0.14:个百分点的差距。因而银行可靠的盈利能力略低于同业水平。指标3和4显示,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低于同业水平,且远低于其利息收入,因而分析重点应放在净利差收入上。指标5显示银行的净利差收入率高于同业水平。这种优势可以存在于两个方面,或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比重较高,或是商业银行在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方面配置较为成功。就2002年情况为例作出分析,指标8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比重低于同业水平,那么,利差收入上的优势只能归结于资金配置方面。指标9证实了这一点,商业银行存在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缺口规模远远大于同业水平。结合市场利率运动,可以得出结论,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优势来自于不断下降的市场利率。但这同时也隐含着较大的利率风险,其未来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率走势,一旦利率向上波动,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将受很大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