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力玩家赵匡胤
26463200000006

第6章 他山之石(1)

90年代初台湾曾拍了一部电影,名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评价为: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这个评价,几乎完美地概括了公元950年年底发生在后汉宫廷内的故事,我以为,即将要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应该叫做《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我们的目光回到那个清冷的早晨,950年十一月十三日——

少年杀人事件的主角一,刘承祐,刘知远之子,职位:后汉皇帝,年二十。

主角二,杨邠、史弘肇和王章,全称是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杨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看头衔你会以为这是几个大官,事实上他们真是几个大官,乃是刘知远留给刘承祐的政治遗产,五位顾命大臣之三。

主角三,郭威,顾命大臣,时任后汉枢密使兼侍中,年四十七。

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后,由杨邠、史弘肇和王章等大臣辅佐,然而这三人互相攻伐,内政纷乱,更要命的是杨邠、史弘肇蔑视刘承祐的皇权,议政时甚至公然禁止刘承祐开口,虽然历史记载这位少年心理敏感脆弱据说还患有癫痫,曾经在朝堂上对着诸位大臣呵欠连天——但这种赤裸裸的羞辱,让一个20岁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何承受得了,年纪虽小,可毕竟是你们的老大,拿皇帝不当干部,太不像话了。

少年天子很生气,于是后果很严重。

乾佑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950年12月24日,从《新五代史》)清晨。歌词唱道:那是一个冬天,有一位少年,在大殿上画了一个圈——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命令十几位武士在几位老臣上班进入大殿后,只要一走进圈子,马上上前将其全部砍死。随后发生的故事简短然而悲壮,情节请参照小玄子和韦小宝勇擒鳌拜事迹,金庸原著《鹿鼎记》第五回。《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对此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乾祐三年)“冬十一月丙子,杀杨邠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灭其族。”

杀完了三位顾命大臣,刘承祐意气风发,心中两年多的压抑一吐而光,他终于发现干皇帝这份差事虽然有时候很憋屈,干好了却是一件很爽的工作,于是决定让自己更爽一些,把主角三也一起杀掉。

此时的枢密使郭威手握重兵,驻扎在后汉与辽国的边界上。

平心而论,对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少年来说,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也是情有可原,说不定刘承祐也曾遍读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后文看,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刘承祐知道的是,时间倒退324年,在晨风乍起的玄武门,27岁的李世民以同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兄弟阋墙,让长兄胞弟喋血当场,却在日后励精图治,成就了千古一帝的盛名;刘承祐不知道的是,时间前进719年,大清帝国的武英殿上,康熙帝一声怒喝,十数人一拥而上,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引颈就戮,日后文治武功,照样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

他们能行,为什么我不行?刘承祐悄悄地问自己。多年以后,阿Q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和尚动得,为什么我动不得?

失败与成功者之间,终究会有若干差距,哪怕这个差距仅是毫厘之微。

《新五代史》在记载了三位顾命大臣的死之后还有一句:“冬十一月丙子,(帝)杀杨邠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灭其族。郭威反。”

刘承祐一击得手,觉得这些老是在自己面前吹胡子瞪眼的老头实际上是跟自己一样的血肉之躯,并非打不死的终结者Terminator,而且夺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于是再次下令,诛杀三位权臣的亲信和家属,还有重兵在握、正在外地打仗的郭威。可惜的是,刘承祐很明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他采用了下密诏诛杀郭威的方式。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脑残的杀人方式。

刘承祐肯定在前一夜翻过史书,为自己即将采取的行为在历史上找到了典故: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汉献帝不堪曹操的专权,把血书密诏藏在衣带里,赐给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谋刺曹操,不料事机败露,曹操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人满门抄斩,后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

刘承佑密诏令舅舅李弘义去澶州杀王殷,令郭崇威去邺都杀郭威、王峻,想学习前汉的皇帝,来一个后汉版的“衣带诏”的故事。可惜写作《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此时尚未出生,否则可以教训一下这个年轻的皇帝:你看到了喜剧的开头,却为何猜不出悲剧的结果?

赌局很刺激,赌注却是你的性命,还有你的江山。

汉献帝的舅舅接到衣带诏后,马上找到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太医吉平以及“左将军刘备”等人共同密谋除曹操事宜——这帮人员的构成很复杂,咱们只需要记住董承找了很多人替皇帝办事就够了。

后汉隐帝的舅舅接到衣带诏后,马上通知暗杀对象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接着王殷带着密诏,十万火急赶去寻找郭威。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人员的构成很简单,几乎都是单线。另一方面说明——小皇帝刘承祐被他的舅舅出卖了。

想找个人佩服一下的时候就去照镜子的郭威,这时候真的有点不想照镜子而佩服刘承祐了,这都干的是什么事啊。他先是假装惊诧了一下,说我对皇帝你忠心耿耿,怎么毫无预警地就要派人来杀我呢?王殷被他唬得不明所以,差点写出一篇《友人惊诧论》来。接着郭威采用谋士的建议,将诏书中要被诛杀的人名换成了自己的几位重要下属,然后十分悲伤地拿给他们看。

这些职业军人马上被激怒了,他们认为,我们追随郭元帅南征北战帮你平定三场叛乱,才让你有了在京城笙歌曼舞的日子;战争刚一结束就被派到边境牧羊,羊还没肥到能熬了喝汤的地步,今天居然又来要我们的命,这小皇帝岂不是太忘恩负义了?

可以看到,政治老手郭威采用的方式与今天网上很多热门事件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这个“推手造势——不明真相的群众热情高潮——高层冷处理——实现目的”的流程,经过一千年数十代人的修订,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如果你愿意听,徒步甚至能为你讲述一个新版的《一千零一夜》而且保证案例不会重复——这些武将,扮演了如今网民的角色。

造势目的已经达成的郭威遂率兵返回京城,当大军行进至澶州时,捉到了刘承祐派来刺探军情的小太监。郭威连飞鸽传书都省了,正好利用这个小家伙回去给刘承佑送信,他在信中说:“陛下在小人的挑拨下密令郭崇威暗图于我,但是他们下不了手,强迫我到京中请罪。我知道京中事变和陛下没关系,是那帮小人干的,您和我一样是无辜的。过几天我就会到京师,到时是非对错,还请陛下主持个公道!”要说皇帝派去暗杀郭威的郭崇威这名字取得真好,不就是崇拜郭威吗,要让他杀自己崇拜的偶像,怎么下得了手呢。

刘承祐和他另一个在京城的舅舅看到这封信后,马上给了郭威一个回信——迅速派人杀了郭威的两个儿子以及留京的其他全部家属。为什么两个儿子要单独提出来,因为这解释了为什么日后郭威要传位给内侄柴荣——后周朝法定的继承人都被刘承祐杀掉了。

如果说刘承祐杀掉杨邠等大臣对郭威来说只是敲响了警钟,那么家人的死无疑是断了郭威的后路,让他不得不吹响了造反的号角。同样是杀人,杀的对象不同导致了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这件事让我想起苏半仙曾经讲过的一个笑话:一年前,学校广场上组织献血。200CC送一副修指甲的用具,400CC送个手表。邻班一学妹听说了感觉很幸福,跑过去问护士:“1000CC送什么?”护士淡定地说:“送个棺材。”很明显,同样献血,从手表到棺材,也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读史至此,我感到非常迷惑。刘承祐的行为,基本不能用常理来推断,绑匪都知道撕票之后要不到钱,对方会毫不犹豫地报警,难道刘皇帝不知道吗?恐怕范伟见状,都会发出“你咋不按套路出牌”的疑问——那简直是一定的。断了后路的兔子尚且咬人,何况断了后路的郭威?只能解释成,刘承祐以此显示自己背水一战的决心,所谓破釜沉舟是也。

接到惨遭灭门噩耗的郭威立刻晕了过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这话是说给女人听的,但是对男人也有参考价值——四十七岁的郭威再生儿子的可能性不大,被刘承祐绝了“后”,不是逼我“不孝”吗?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不孝,同时也就不用忠了。

既然不给我活路,那就反!

此后发生的故事成为了赵匡胤的教材:刘承祐的虎头蛇尾,郭威的曲径通幽,还有慕容彦超的啼笑皆非。

客观来说,郭威是个仁慈而宽容的人,这点从他当了皇帝之后采取的废除牛租,私盐改革等措施可以看出。然而这次刘承祐的所作所为实在太超出仁慈者能接受的底线了,于是郭威率兵加速返回京城,同时考虑到春节临近,向士兵许下丰厚的年终奖:攻破开封之后,大家可以尽情抢劫,而且不用上交国家的,不用留足集体的,凡是抢来的都是自己的。

大军到达封丘的时候,刘承祐已经闻知此讯,反应和郭威听到噩耗的反应差不多,晕去清醒之后,立即组织人马勤王,却发现对抗郭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惊恐不安,如临末日。不过好在其叔叔、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马上赶到,他的到来,除了若干兵马,同时也捎来了刘承祐的无限希望和自己的漫天牛皮。

他告诉皇侄刘承祐:“臣视北军犹蠛蠓耳,当为陛下生致其魁!”大意是说,郭威不足畏,他的军队也不过像一群蚊子,明天阵前请陛下为我斟上一杯,待我擒下郭威,回头与陛下一起喝酒。

这一晚,慕容彦超夜不能寐。他当天的日记上如此记载——这是徒步读到的非常出色的科幻小说——

“帝令热酒一杯,与彦超饮了上马。彦超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将领听得帐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彦超提郭威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后人熟知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却不知在一个同于三国的乱世,五代十国期间,还差点有一个慕容彦超温酒擒郭威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没有流传下来主要原因不在于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写得不好,而在于慕容彦超打得太烂,以致在史书上仅仅留下了14个字的记载,这十四个字,是“慕容彦超与麾下十余骑奔还兖州”。

按照小学三年级时候老师教给我的写记叙文的方式,本人记叙次日发生的战事如下:

时间:95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甲申日,公历951年1月1日,从《资治通鉴》卷289)

地点:河南封丘

人物:郭威军,慕容彦超军

起因:郭威造反,慕容彦超平叛

经过。

结果:慕容彦超与麾下十余骑奔还兖州

看了这段描述你也许以为这场仗打得只有头尾没有经过,事实上如果观战者眼睛不够细,你真的只能看到此役的开头和结尾。——有歌声作为背景音乐:“开始的开始,是有人在喊,结束的结束,是有人在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