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开始,是两军阵前,慕容彦超放下刘承祐斟满的热酒,意气风发,大喊:谁敢横刀立马?唯我慕容将军!
战役的结束,是郭威帐下两将郭崇威、李荣上马拒敌,慕容彦超的战马随即跌倒,手下将领赶紧冲上前来,接着慕容将军引军败退,撤往兖州,那正是自己出发的方向——手下军士大半投降,至于刘承祐所斟的热酒何时变冷也就无人关注了。《资治通鉴》载:“慕容彦超引轻骑直前奋击,郭崇威与前博州刺史李荣帅骑兵拒之。彦超马倒,几获之。彦超引兵退,麾下死者百余人,于是诸军夺气,稍稍降于北军。”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真干脆啊。一场造反与平叛的战争,至此戛然而止,无比平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慕容彦超的故事至此尚未结束,中场休息之后更精彩:撤回兖州后他继续做当地的行政长官,却以造假币闻名乡里,他请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开发出“铁胎银”的生产技术——就是以铁核为心,外表涂银,假冒银锭——甚至打造出“铁胎银”的生产线,假钱发行之后成功地制造了兖州史上第一场通货膨胀。后来,周太祖郭威征伐兖州,慕容彦超鼓励士兵奋勇抗敌:“弟兄们,努力打,打完了仗,有大坨的银子赏给你们!”将士们听了直撇嘴:“拿你那‘铁胎银’蒙人,我们才不这么傻呢!”于是来了个非暴力不抵抗,郭威带兵攻入城内,慕容彦超投井自尽。
以科学的方式讨论此问题,铁的密度大约每立方厘米7.8克,银的密度每立方厘米大约10.5克,同等重量的“铁胎银”,体积至少要比纯银的多出20%-30%,自然糊弄不了劳苦大众,所以“铁胎银”里面至少混进了约为含铁量二到三成含量的铅(密度每立方厘米11.4克)等重金属——一个会炼铁、冶银、锻铅并以此为产业、顺便研究货币发行量与物价之间关系的慕容彦超,放在今日之中国,是不是至少应被冠上农民企业家、农民化学家兼农民经济学家的头衔?
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里,慕容彦超直到投井也没有把“铁胎银”花一坨出去——我以为,为理想而奋斗者,如果终其一生也不见其理想的实现的人是悲剧的,所以我喜欢作为经济学家而成功的慕容彦超,而非这个版本里的假币制造者慕容彦超。
大惊失色的督战者——也可以说是围观者——刘承祐撒腿就跑,打算扬鞭策马回京都,固守城池御郭威。但是当他走到开封玄化门外时,正碰到守卫城门的刘铢对着城外悲痛欲绝地喊:皇帝啊,皇帝,你在哪里?刘承祐立马感动地附上回声:我在这里啊,我在这里。皇帝的回答好比给刘铢提供了准确的GPS定位坐标,接着刘承祐的天空开始下雨,淋得让他无法多看一眼——是刘铢射来的箭雨。《资治通鉴》:“刘铢雨射城外。”
刘承祐随即调转马头,往西北逃窜,在二十公里之外的刘子坡上被乱军所杀(从《资治通鉴》),一说为部下郭允明所杀,反正是很快就死了,大臣苏逢吉、阎晋卿、郭允明自杀。一幕大戏《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主体情节至此落下帷幕。
谢幕之后,我们继续观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评:这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
如果去掉背景,你我是否都在怀疑,这就是对《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的点评,而二十岁的刘承祐已经和正在为这些评价作完整的注脚。
少年天子已死,纳兰行者思及其事,乃填《南乡子》一阕曰:
《南乡子·刘承祐》
沙陀少年王,威临天下豪气扬。
雄图难展谁掣肘?
何妨!举剑挥兵诛殿堂。
一枕梦黄粱,犹作捕蝉痴螳螂。
轻举招得疾风劲。
荒唐!刘子坡上笑凄凉。
刘承祐死讯传来,郭威放声大哭。众将以为郭帅灭门大仇得报,喜极而泣,准备好了擦泪的纸巾、安慰的话语和出征的决心,却并没有听到郭威喊出“苍天啊,大地啊,哪个神仙姐姐给我出的这口气啊”这样催人泪下的诗句,相反,郭威的表现是“号恸曰:‘(帝崩),老夫之罪也!’”直哭得天地惊,鬼神泣。他哭着告诉部下: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清理皇上身边的奸臣,却不小心害死了皇帝,简直是罪该万死啊。
哭罢,杀人。
首先是杀入京城,将执行对郭家灭门命令的刘铢斩首。此时的郭威显现了仁慈宽容的一面,对刘铢的老婆孩子都未曾株连,只处理了刘铢一人。
接着是履行给士兵发年终奖的诺言,放任他们在城内洗劫数天。这些压抑许久的士兵面对敌兵固然如猛虎下山,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却也若蛟龙出海,刹那间,古都开封变成了地狱开封,城内烈焰四起,哭声遍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如果描写对象从写水景改成陆地,那么应该是此时开封城内真实情状的写照。
面对掠夺之后的满目萧然,终有“感极而悲者”矣。当一个个悲惨的场景映入赵匡胤的眼帘,他暗下决心,这一幕绝对不能重演。十年后,他将是主角。
劫城数日后,郭崇威、王殷报知郭威,“如果继续烧杀,偌大一个首将要变成空城了,您在史书上将会留下类似于‘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那样的恶名!”郭威遂下令禁止烧杀抢掠,不听命令者斩,乱象遂止,只是开封早已不是开封了。您也许觉得郭崇威、王殷不应该知道“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个的确没错,但是徒步可没有理由不知道。
这次随军回到京城,离乡3年之久的赵匡胤第一次到家看到了久别的母亲妻子弟弟,和已经两岁多的长子德昭。
还记得四年前的吟唱吗?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
我也轻声地问自己,
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
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如今,正是这样一个带着寒意带着杀气的冬季,我回来了,我不会让你们受到伤害。开封纵如地狱,也要让赵家得以保全。
很多人以为造反大业至此,基本上算是大功告成,因为皇帝碰巧刚死了(天时),京城也攻陷了(地利),反对派在如此情势下也只得归顺听令了(人和),下一步只等着郭威做皇帝,那么无论建立郭朝还是“高李陈朝”,甚至后秦抑或后隋,咱们都没意见,因为我们大家都是开国功臣了,从此将和老大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闲暇了甚至可以温习一下王子和小公主的童话故事。
这个想法当然看起来不错,甚至如果把郭威换成徒步,造反故事到此恐怕就要落下帷幕了,因为胸无大志的徒步,见到眼前的形势已经足够满意了。但是郭威很不满意。他决定率领众将入朝向李太后请罪,请求另立刘氏新君。就是这个李太后,数日前得到郭威大军到达封丘的信息时,强烈建议刘承祐下诏安抚,但是刘承祐被慕容彦超的壮语给壮了胆,杀掉郭威家属,酿成大祸。
惴惴不安的李太后闻知此讯,大感欣慰,先皇的老部下,果然是尽忠之辈啊。这不,到手的皇位都不要,对我后汉如此眷顾,忠臣也!见到来拜的郭威,差点抱头痛哭,这正应了一句老话,一个软弱的女人面前,必定有一个心怀鬼胎的男人。
和李太后同样大感欣慰的还有河东节度使刘崇,因为郭威和太后商议的结果,是立刘崇之子刘赟为帝,即将做太上皇的刘崇没有理由不欣慰,于是按捺下让郭威担心的出兵除奸的计划,在山西太原的家里静候佳音。
此刻刘赟的身份是武宁节度使,驻地徐州,郭威派去徐州传讯的是太师冯道——此冯道可不是彼冯导,在客串电影里面出场就死,而是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的高人也。如此高人,自然对郭威的心怀鬼胎心知肚明,他在去往徐州的路上慨叹:老夫生平撒了无数个谎,可是接下来这个谎,却集技术含量低与影响力大于一身,将注定青史流传。
西进的新皇帝刘赟在路上,奔往京城打算即帝位;北上的郭威也在路上,奔往边境打算再次抵抗辽军。他们出发的时候,是腊月初一,那时的郭威已经向太后表明自己不会当皇帝的决心,请太后摄政数日以待刘赟,自己率兵北上。兵士虽有不满,但看着自己几天前抢来现在装在兜里的银子,也就很快释然,毕竟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跟谁去。腊月初一的开封万里晴空,烧杀抢掠的火光已经平息,李太后看着郭威的部队缓缓开出城门,心情开朗如同头顶的蓝天,虽然儿子刚刚死去,可是未来毕竟还很光明。
不过这次出征走得很慢,超出常规地慢,慢的如同你在观看新闻联播,以为时间已经停止。腊月初一出发,腊月十五才到达滑州(今河南滑县),118公里的路程,部队居然赶了15天,日均前进7.8公里,我怀疑后世的“十八相送”就是典出于此。这不像一个北上抗辽的队伍,倒更像一个观光旅游团,要知道当初进京上访的时候,同样的距离只花了两天时间。更要命的是,部队到达滑州后,皇帝刘赟的犒赏也已经到了,于是郭威命令大家就地休整,再休息几天,庆祝一下,搞个晚会,感谢新任皇帝陛下。
古人曰:饱暖思****。此话不假。得了犒赏又有休假的兵士和将领吃饱喝足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转而思考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我们攻陷京城,烧杀抢掠,罪行已经够大了;如今刘赟还没到首都,就已经有了对我们赏罚的权利,倘若成为国君,秋后算账,岂不是个个都是灭门之罪!”消息如雾般散开,很快传到郭威耳中,于是他命令立即停止休整,继续行进,赶赴澶州,专心抗辽。
到了军队再次出发之时,将士们却不干了,他们有的爬上房顶,有的在身上浇上汽油,阻止军队前进,而且嘴里面都喊着同样的一句话——这句话不是“还我工钱”,也不是“不许拆迁”,而是“侍中当皇帝”!然后爬上房顶的准备下跳,浇了汽油的准备引火。
而此时的郭威,正躺在农民房的小床上,娇柔懒起,轻轻拉开帘子,看“帘幕卷花影”,面无表情。众人搬来梯子翻墙窜进屋里,告诉郭威:大哥,当初你带领我们攻打开封,承诺让我们抢劫,现在新皇即将即位,咱们命悬一线,你却没事一样,这不行啊大哥!我们要你当皇帝啊……后面是密密麻麻声援的兄弟,那些房顶上的兄弟,那些身上浇满汽油的兄弟……将民房团团围住,千言万语还是汇成那句话:“侍中当皇帝!”
郭威反复推让。
外面群情汹涌。
郭威还是推让。
如是者三。
说时迟那时快,一名武艺良好的士兵眼疾手快,使出一招流星赶月,伸手扯下黄旗,分开人群扑到郭威近前,不由分说将郭威裹住,嘴里喊着:这次你再也跑不掉了!
新皇帝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