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2650700000046

第46章 治世与乱世·功高震主与权大压主

【引言】

在封建官场上,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似乎都不是最难的事,最难的事是那些在战场上能够冲锋陷阵的将军以及在治理国家上建功立业的人如何自保。这些人往往在各自的领域有过人的本领、突出的才华,但一旦进入到朝廷里的钩心斗角,他们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这些人往往在对敌斗争中是胜利者,而在权力斗争中是失败者。因此,如何自保,也就成了这些人在成功之后的头等大事。

【事典】

西汉末年,绿林义军推翻王莽,建立更始政权,但农民起义军内部当然也是不团结的。不久,刘秀又在河北起兵,又向南定河内,将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当刘秀北伐时,接受了邓禹的建议,拜文武兼备的寇恂为河内太守。寇恂接任河内太守后,诚心诚意地帮助刘秀,他发动所有属县中的丁壮练兵习武,并伐竹造箭,养马种粮,将兵丁、武器、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有力地支援了刘秀的北伐,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保障,刘秀的进攻是很难成功的。

当时,更始政权的大司马朱鲔正屯重兵于洛阳,他听说刘秀北伐而河内空虚,便派苏茂、贾疆二将率兵三万,渡巩河攻打温县。寇恂没有作更多的考虑,完全出于军事的原因,他一面发兵会于温县,一面欲亲自率兵至温县御敌。他的部下中有的人很有见识,劝他等众军毕集后再到温县,以免生出嫌疑,又可不使自己的功劳太大。寇恂却说:“温县是本郡的屏障。若温县失,则全郡亦不可守,这样一来,就会给刘秀的后方造成极大的损失。”便不等众军聚齐,急往温县救援。在温县,寇恂与其他援军一起,大破苏茂、贾疆,保住了温县,保全了河内,为刘秀北伐的成功和称帝建立了大功。

温县大捷后,刘秀在高邑称帝,此后,便多次发出策书至河内,对寇恂表示慰问。一个叫董崇的人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寇恂说:“如今皇上刚刚即位,四方尚未平定,而您偏在此时据此大郡,经过您的多年经营,内得人心,外破苏茂,威震邻敌,名扬遐迩。这是最容易招人谗毁大祸临头的时候。为什么皇帝不去慰问别人,却偏偏屡次三番地来慰问您呢?这难道不是对您不放心吗?”

寇徇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急忙向他请教办法,董崇说:“史书上这样记载,楚汉战争之始,汉王刘邦令丞相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刘盈,治理郡县、征集军饷,自统大军东讨项羽。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线对峙,战斗异常惨烈。但刘邦却接连派出数批使臣返回关中,专门慰问萧何。对此,萧何未加注意,而门客鲍生却找到萧何说:‘现今,汉王领兵在外,风餐露宿,备尝辛苦,反而几次派人前来慰问丞相,这是对丞相产生了疑心。为避免生出祸端,丞相不如在亲族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这样一来,汉王就不会有疑心了。’萧何听后,才猛然醒悟,于是依计而行,派了许多兄弟子侄,押着粮草,前往荥阳。

“刘邦听丞相运来了军饷,并派不少亲族子弟前来从军,心中大悦,传令亲自接见。当问到萧丞相近况时,萧家子弟齐道:‘丞相托大王洪福,一切安好,但常念大王栉风沐雨,驰骋沙场,恨不得亲来相随,分担劳苦。现特遣臣等前来从军,愿大王录用。’刘邦非常高兴地说道:‘丞相为国忘家,真是忠诚可嘉!’当即召入部吏,令他将萧家子弟量才录用。对萧何的疑虑,也因此而解。

“想当初,萧何为汉高祖镇守关中,听鲍生劝告而打消了高祖的疑心。如今您的处境与当年萧何相同,恐怕当以前人之事为镜戒。”

寇恂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便称病不理政事。后来,光武帝刘秀将要攻打洛阳,路过河内,又请寇恂随军征讨。寇恂找了个托辞,没有去,又派自己的侄子寇张、外甥谷崇一起随刘秀出征。这样一来,刘秀对他哪里还有丝毫的疑心呢?

【评议】

所谓的功高震主、权大压主、才大欺主是为人臣的“三大忌”,而在这“三忌”之中,第一忌就是权大压主,而权大压主又不是凭空而来的,往往是由功高震主发展而来的,因此,皇帝最怕的就是功高,如果你的功劳高到了连皇帝都觉得无法赏赐了,你就要注意了,一般的情况是给你找个谋反的罪名将你杀了。当这个时候,你就要事先提防,消除皇帝的疑虑。

其实,不仅皇帝如此,封建官场岂不是处处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