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26665600000024

第24章 善借外力,助你成功(3)

郑庄公假传圣旨联众攻宋

利用一切客观条件创造有利于自己的环境。

春秋时代,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败了,但是仍然有很多诸侯想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力,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于是,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攻打其他国家寻找借口。其中,郑庄公攻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一直以来,郑庄公都计划着要征讨宋国,由于宋国爵重国大,攻宋必须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能得到各个诸侯国的支持和响应。因此,郑庄公便带着谋士祭足前去朝觐周天子,想从周天子那里获得一些支持。可是,周天子并不喜欢郑庄公,非但不设宴款待他,话语之间还含有讥讽之意,并有意挖苦。

临别之时,周天子仅仅送给郑庄公十车黍米,并笑着说让他在荒年粮食不足的时候备用。由于郑庄公在荒年的时候,曾经率兵来到周地抢割麦子,因此周天子便以这件事来嘲笑他。

郑庄公感觉自己受到了冷遇,心中着实气恼,立刻便想扔掉这些黍米。谋臣祭足却十分有心计,他劝郑庄公就在这十车黍米上面做文章。他笑着为郑庄公分析道:“各路诸侯之所以非常尊重主公,是因为郑国君主世代都是周王室的卿士,而且向来是周天子的左膀右臂。诸侯们根本无从得知您遭到冷遇的事情。更何况,天子赏赐的礼物,不论厚薄,总归都是恩宠。主公如果不接受,显然就是失去了周天子的宠信。如此一来,各个诸侯国也不会尊重我们了。况且,郑国君臣前来朝觐周天子,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那么,天子赏赐的这十车礼物,肯定会有大用途的。”

说完这番话,他又给郑庄公献了一计,告诉他如何如何便可以出兵征讨宋国。

郑庄公接受了祭足的建议。于是,当他们离开洛阳的时候,就派人将这十车黍米用锦袱盖住,伪装成十车财宝,宣称此乃天子所赐。并把弓箭放置在车子上面,对外宣称道:“由于宋国已经很久不向天子纳贡了,因此郑庄公奉周天子之命,亲自带兵前去讨伐。别国若是胆敢阻止或者不听郑国的号令,就是想违抗天子之命。”

郑庄公就是这样出了周境,沿路一直假传圣旨,四处散播着宋国久不进贡的谣言。不明所以的诸侯们都信以为真,纷纷为宋国的前途感到担忧。

消息传到宋国,宋殇公顿感大事不妙,自忖并非郑国的敌手。因此,他便想跟郑国议和。于是,他首先委派使臣请卫国、齐国出面为双方调解,并约好日期在周地瓦屋聚首,歃血为盟。

但是,郑庄公对此置之不理,并且继续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齐、鲁两国共同讨伐宋国。

齐国不敢有丝毫违抗,于是派出三百乘兵车,同时,鲁国派出二百乘兵车,一起前来助郑伐宋。

郑庄公亲率三国联军,打着一面“奉天讨罪”的大旗,浩浩荡荡地向宋国进发了,接着他们迅速攻破了宋国的郜城和防城,然后又深入到宋国的腹地。宋国终究抵挡不住三国联军的进攻,于是,很快便宣告投降了。

郑庄公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出兵讨伐宋国,获得了预料中的成功,最终成为春秋初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君子善假于物也。一个人如果懂得创造性地利用一切便利条件,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取得成功。

最成功的说谎者是那些使最少量的谎言发挥最大的作用的人。

——塞·巴特勒

颜率巧设难题装傻保国鼎

很多时候,看似聪明的语言解决不了的问题却让看似傻的话给解决了。

我国春秋时期,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面对这种形势,各个诸侯国纷纷涌现出来,争霸天下。

相传夏禹治水之后,天下出现了一派太平景象,四方安定,因此铸造出九个铜鼎代表着九州,并被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之宝。

秦国消灭几个小国之后,野心便逐渐膨胀起来,率大军逼近周王室并索要九鼎。周王内心恐慌不已,可是,一时间却又无计可施,不能出战迎敌,更加不能乖乖地把九鼎交出去。

这时候,大臣颜率站了出来:“君主不必如此烦恼,请派我前去东方向齐国求援。”周王正无计可施,听他这样一说,便立即同意了。

颜率来到齐国以后,对齐宣王说:“如今秦国出兵触犯天子,索取九鼎。众所周知,秦国狡诈奸邪,残暴无道,因此王室上下共同商议与其把九鼎交给秦国,还不如交给贵国。贵国如果愿意出兵支援周王室,不仅可以获得维护正义的好名声,还能够得到九鼎,望大王认真考虑一下。”

齐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答应发兵援助周王室。他派出了五万兵马,跟秦国相对峙。而秦国只有两万兵马,所以不得不撤兵回国了。

不久,齐国便派人前来索要九鼎,周王又开始忧虑起来。

颜率又站出来说:“大王不必忧心,请派我到齐国去。”

刚到齐国,齐王就要求他兑现自己的诺言,献出九鼎。只见颜率不慌不忙地说道:“九鼎肯定是会给您的,多亏贵国的鼎力相助,才逼退了秦兵,从而使我国的君臣百姓得以保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献出九鼎呢?”

齐王原本以为周王迟迟不肯交出九鼎,一定是有反悔之意。听完颜率这番话以后,他便有些放心了,说:“既然如此,就赶快献出九鼎吧,我现在就派人去接。”

颜率笑着问道:“请问大王想从哪条路运回九鼎呢?”

“我准备向魏国借路。”齐王说。

“万万不可,魏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了,假如从魏国经过的话,无异于羊入虎口。”

“那我就改为取道楚国。”

“这也不妥。楚国早有问鼎中原之心,九鼎一旦进入楚国,就等于泥牛入海,必沉无疑。”

齐王顿觉十分气愤:“这样不妥,那样不行,那你说应该怎么办?”

“周王举兵征讨殷商之后,得到了九只大鼎,每一只都用了九万人才把它从商朝拉回来。贵国人丁兴旺,倘若真要去抬鼎的话,就是有一百只鼎也能抬得过来。只是如今不知道从哪条路才能安全地把鼎运到齐国来,我也没有办法啊!”

齐王大怒道:“你们分明是想耍赖!”

“哎呀!大王千万不要激动。我怎么敢欺骗大王您呢?您如果能确定从哪里接鼎,我随时都可以把鼎献出来。”

最终,齐王也没有想出一个合适的办法来,只好将颜率轰出去,从此再也不提九鼎的事情了。

九鼎代表着天下,各诸侯国自然会对它趋之若鹜。周虽然是王室,但却势力单薄,无人听令,所以秦国才敢逞虎狼之威,向其索要九鼎。颜率以九鼎为诱饵,向齐国求助,正是利用了齐国的贪欲,然后又以运输的道路问题难住齐国从而保住了九鼎。

装傻是一种更高的智慧。

——佚名

范雎秘逐四家族终登相位

明智的人,既要借助外力,更要尊重外力,否则就要被“外力”所吞噬。

秦昭王时候,秦国的四大家族穰侯、泾阴君、高陵君、华阴君掌控着秦国的内政与外交大权,气焰非常嚣张。这其中当属穰侯的势力最为强大,他倚仗着太后的权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完全不把秦昭王放在眼里。

昭王三十七年,魏国人范雎来到秦国游说秦昭王:

“远交而近攻,则大王得寸土则为王之寸土,得尺土则为王之尺土。现如今中原的韩魏两国实力非常雄厚,大王若是想称霸于天下,就应该多亲近中原两国,并以此来震慑楚国和赵国。如果楚赵两国都归附秦国的话,齐国定会有所畏惧,因此也会归附于秦,到那时,我们便可以趁机征服韩魏两国了。”

昭王听完以后,对他大加赞赏,并把范雎拜为客卿,以共谋政事。之后,昭王便运用了范雎的计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久,秦国便名震天下了,各个诸侯国对它都十分敬畏。

至昭王四十一年时,范雎已经精心辅佐了昭王四年,因此完全获得了他的信任,并且许多机要事宜都会派他去处理。

范雎认为秦国的军事势力虽然非常强盛,然而由于四大家族内部党同伐异,从而致使秦国的内政千疮百孔,因此他便决心着手实施改革。但是,要想成功改革内政,首先必须削减甚至剥夺四个人的势力,不然将会寸步难行。

有一次,范雎问昭王道:

“以前臣在山东的时候,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未闻有齐王;秦国有穰侯、泾阴君、高陵君、华阴君,却未闻有秦王。这是为什么呢?”

秦昭王默不作声,范雎继续说道:

“可以独揽国家大权的人才能够称之为王,有能力兴除利弊的人才能叫王,手握生杀大权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而今太后专权四十年有余,穰侯出使别国,可以不向大王禀报;泾阴、华阴二君胡作非为,目无法纪纲常;高陵君随意任免官员,擅自作主,无人敢言。倘若这四个人在朝中呆得长久了,最终一定会致使国家灭亡的。”

听了他这番话,秦昭王顿时大惊失色:“原来危险就近在眼前啊!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内有威严,外握重权。而今穰侯内倚太后之权,外借大王之威,对各个诸侯国发号施令,同各国订立盟约,各国全都乖乖顺从。关键在于还有太后跟他串通一气,并且另外三人也扶持左右,他们终究是会危及到大王的。一旦真的发生了什么变故,只怕大王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已经成为他们的刀下鬼了。”

秦昭王便同范雎秘密商讨如何才能将四大家族和太后全部驱逐出去。

没过多久,秦昭王就找了个借口把穰侯的相印收了回来,并将他驱逐出秦国,然后废黜了太后,令其深居冷宫之中。接着,又逐一找借口将另外三人全部驱逐出境。于是,秦昭王就独掌朝廷大权了,遂拜范雎为相,共同治理国家。

君王高高在上,倘若身居上位,威望反倒不如居下者,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范雎仔细分析了秦昭王的危险处境,大谈治国方略,只是为了让自己登上相位而已。他正是抓住了秦昭王的虚荣心理,然后婉言相劝,最终,肃清了自己的强劲政敌,从而达到了执掌朝廷重权的目的。

虚荣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

——培根

利用信使巧诱敌

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真正到来时沉着应对。

1130年(宋建炎四年),韩世忠身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守镇江,同金兵隔江相对峙。金兵遂联合傀儡刘豫的齐兵分两路进攻。宋高宗将抵抗金兵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韩世忠身上,还十分关切地下发了一道手谕,让韩世忠小心提防,然后再伺机进攻。韩世忠接到诏书后,感激涕零,说道:“皇上如此忧虑,作为臣子倘若不能替皇上排忧解难,还有什么颜面苟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他便命统制解元驻守高邮,自己则率领大军渡过江去,亲赴前线,行至大仪等候敌人。

安置好部队以后,他并未在前方修建营寨,反倒砍下许多大树,在后方修起一道异常牢固的栅墙,切断了自己的退路,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正在他积极筹备之际,朝廷派魏良臣前去出使金国。魏良臣途经大仪时来看望韩世忠,他便故意命众将士拆炉撤灶,装出就要退兵的样子,并告诉魏良臣道:“这几日刚接到朝廷的诏书,命我们退至长江南岸前去驻守天堑,我们准备立刻动身。”待魏良臣离开之后,韩世忠估计他已经越过了边境,遂立即传令下去:“依我马鞭所指的方向进军。”然后在大仪布下五个大阵,在二十多处设好埋伏,并且还跟众人约定,听到战鼓声后便同时冲杀出去。

魏良臣一到金国,金军就向他问起宋军的情况,魏良臣便将自己在路上看到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金军的前线统帅聂儿勃堇,听完他这番话后,大喜过望。于是,他便立即带领大军直奔江口而去,在距离大仪仅五里处扎营。别将挞孛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率骑兵来到韩世忠布下的五个大阵东侧。韩世忠见对方已经陷入了自己设好的伏击圈中,遂传令鼓手击鼓,一时间伏兵四起。

金兵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当他们听到战鼓声再定睛看去时,才发现宋军的旗帜早已同金军的旗帜混杂在一起了,并且金军逐渐失去了控制。然而宋兵却始终目标明确,进退有序,一批批的主力军层出不穷。针对骑兵,韩世忠也早已有了应对之策,他命令部属每人手中都拿一把长斧,下可以砍马足,上能够劈人胸,威力无比。金兵的大量辎重铠甲在一片混乱之中全部陷入了泥滩,以致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威力,韩世忠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挥着自己的骑兵四下冲杀。不久,金兵便尸横遍野。在这次战争中,对方死伤无数,仅仅活捉了二百余人,别将挞孛则成了阶下囚。

若是想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就一定要智取,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便可以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从而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宽打窄用,有备无患。

——谚语

二桃杀三士

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

春秋时代,齐景公身边有三个大力士,由于他们不太懂得君臣之义和朝廷礼数,致使群臣以及景公都非常反感他们,因此齐景公便想找机会除掉他们,但是他们个个力大无比,并且武艺超群,根本没有人能够靠近他们,所以一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后来,晏子为齐景公献上一计,即赐两个鲜桃给这三个大力士,让他们互相比一下功劳。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子,晏子就是想让他们自相残杀。

于是,景公便宣他们三个上殿来,命仆人用盘子端出两个鲜桃给他们,并告诉他们:“三位爱卿,你们都是寡人最喜欢的大力士,寡人很想奖赏你们,但是今日下人们在后花园中只摘到了两颗桃子,寡人想把它们赏赐给你们三人之中功劳较大的两位,你们就说一说自己的功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