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26665600000025

第25章 善借外力,助你成功(4)

大力士公孙接说道:“想当年主公外出打猎的时候曾经遇到了两只猛虎,我便一一斩杀了它们,这才救了主公一命,如我这般高功,完全可以单独吃一个鲜桃,而不必同别人分吃一个!”说完他便站起身来,抓起一个鲜桃就要吃。

大力士田开疆说:“当年主公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圈中,我独自一人手握兵器两次击退敌军,才将主公救了出来。像我这么大的功劳,也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而不与他人分吃!”他也拿起一个鲜桃就要吃。

另外那个大力士古冶子一看两个鲜桃都被别人拿走了,便说道:“我曾经追随主公渡过黄河,但是有一只鼋鱼咬住了主公的左骖马,并将它拖入砥柱山下的漩涡中,于是我便潜到河水底下,逆流追了百步之远,接着又顺流追赶了几里,然后擒获了鼋鱼并将它杀死。最后,我一手抓住左骖马的尾巴,另一只手提着鼋鱼头,像仙鹤一样跃出了水面。就连渡口的船夫都惊讶地说:‘黄河水神出来了!’后来仔细一瞧,才知道是我举起的鼋鱼头。凭我这样中流砥柱的大功劳,也有资格独自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你们二人还不赶快将鲜桃放回原处去!”古冶子边说边拔出剑来,拉开架势就要决斗。

大力士公孙接、田开疆说:“论勇武,我们都不如你;论功劳,也比不上你。我们不懂得谦让就拿了鲜桃,这是贪婪的表现。既然如此,倘若我们再不以死明志,就太不知羞耻了!”

说完,公孙接、田开疆便把那两个鲜桃放回了原处,随后拔剑自刎了。

看到如此惨烈的场面,最后一个大力士古冶子说道:“你们二位都死了,却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这就是不仁义;以言语来羞辱他人而夸耀自己,便是不道德;懊恼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是缺乏勇气。你们二位都把鲜桃送了回来,并为保持气节而自杀身亡,难道我会独自享用这两个鲜桃吗?”然后,古冶子也拔剑自杀了。

一个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看清对方的弱点所在,然后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痛击有勇无谋的对手。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洪应明

公仲连利用舆论达成己愿

舆论具有令人生畏的力量,尤其对那些想要在公众面前博得好名声的人而言。

战国时候,赵烈侯酷爱音乐,他不但每天都要挤出时间来欣赏音乐,还时常面向全国各地征招歌伎。有一天,赵烈侯问相国公仲连道:“可以让我最喜欢的人成为贵人吗?”

公仲连不解其意,便说:“大王,让他富起来可以,但若是想使他变得尊贵却是行不通的。”

赵烈侯说:“既然如此,就赏赐给郑国的歌伎枪和石每人各一万亩良田吧,他们都是我最喜欢的人。”

公仲连听后惊诧不已,果真如此的话,众臣心里会怎么想?但他仍然口头答应了赵烈侯的要求,然而实际上却并未执行。

一个月之后,赵烈侯向公仲连追问起赏赐田地的事情,公仲连借口说正在寻找合适的田地,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

很快,又一个月过去了,赵烈侯又提及此事。公仲连觉得一直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几番搪塞之后,他索性宣称自己生病了,无法上朝议事。

番吾君听说此事以后,对他说:“您的良苦用心我非常理解,只不过您的方法有欠妥当。您有没有想过向国君举荐一些有才能的人呢?”

公仲连说至今还没有找到。于是番吾君提议道:“牛畜、荀欣、徐越这三个人都很不错,他们各有所长,并且都有非常好的名声。”

公仲连便将他们三人全都推荐给了赵烈侯。等到再次朝见的时候,赵烈侯又问公仲连道:“赏赐歌伎田地的事情究竟办得怎么样了?时间是不是拖得太久了?”

公仲连回答道:“此事非同小可,应当谨慎而行,目前臣正在挑选合适的地方。”

这时候,公仲连推荐的三个人也开始为此事委婉地劝谏赵烈侯。牛畜在赵烈侯身旁侍奉,他经常讲一些有关仁义、王道之类的道理给赵烈侯听,赵烈侯听后感觉非常愉悦。次日,荀欣说了一番推荐人才、任用贤能的话,使得赵烈侯特别高兴。第三日,徐越也进言,一个开明的君主应当勤俭节约、客观考察臣子的功德政绩、赏赐适当等,一番话令赵烈侯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

再一次上朝的时候,赵烈侯便对公仲连说:“赏赐田地的事情就到此为止吧。”说完,他便任命牛畜担任师职,荀欣担任中尉,徐越担任内史,还赏赐了两套衣服给相国公仲连。

公仲连对于赵烈侯的命令进行“冷处理”,久拖不办,这也不失为一种应对之策,只不过这种方式比较消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他听从了番吾君的建议,选拔出几位贤能之士,与他一同向赵烈侯进言,最终打消了赵烈侯赐田给歌伎的念头。正所谓“三人成虎”,小人们能够发动众人散布谣言,君子也可以依靠群众舆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做事不仅绞尽自己的脑汁,也尽量借用别人的智能。

——威尔逊

借助外力,善假于物

懂得利用我们所能掌握的一切资源,肯定会使我们如虎添翼。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比如说用汽车提高我们走路的速度,借助望远镜扩展视力所及的范围。

180年,零陵郡太守杨璇接到平定叛乱的命令,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来一条绝妙的计策。他召集军中所有的能工巧匠,命他们在十日之内按照图纸制造出50辆特大号的马车。众工匠和部将们看到这张稀奇古怪的图纸都困惑不已。但是年近花甲、经验丰富、言行举止颇具儒将风范的杨璇,却胸有成竹,他命工匠们和众将士不必多问,按照图纸做出马车就行了。

于是,工匠们便奉命去制造马车,十天很快就过去了,马车也已经按照他的要求全部造好。

看到50辆大马车如期制造出来,杨璇感到十分高兴,遂传下号令次日起出兵讨伐叛军。就在进攻之前的夜里,杨璇让人将新制造好的50辆大马车都装上石灰粉,并将所有的马尾巴都系上浸过油的布条。

全部准备停当之后,战场上突然刮起了大风。杨璇遂命令拉着石灰粉的马车走到部队的前面,并让士兵顺风朝着敌军的方向拼命地撒石灰。这些石灰粉在战场上一时之间便遮天蔽日。如此一来,处在下风方向的叛军便被裹挟着石灰粉的大风吹得睁不开眼睛,因此根本就无法看清杨璇一方的虚实。

杨璇又命令士兵们把马尾巴上的布条点燃,一匹匹的“火马”顿时惊恐不已,然后全都发疯似的冲向敌阵,很快便将敌阵冲散了,并且致使叛军死伤无数。这时,汉军又指挥弓箭手连连放箭射击。杨璇出奇制胜,轮番攻击,令叛军毫无招架之力,刹时便溃不成军。

紧接着,杨璇又让众将士齐声擂鼓呐喊,以营造强大的声势,叛军搞不清楚杨璇究竟有多少人马。于是,在一片灰雾火阵之下,叛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而他们的首领最终也被乱箭射死。

这就是东汉的杨璇借用石灰、“火马”大败叛军的故事。虽说如今我们早已无须使用这种方式打仗了,但是他善假于物的本领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刘基

聪明人会借势

借物不如借钱,借钱不如借人,借人不如借势。

借人、借势乃是聪明人惯用的一种成事之道,因为这种方法是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至少可以弥补自己在才智、人力方面的不足。而借钱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甚至会名誉扫地。

《史记》中记载有周武王盟津观兵的故事。武王观兵的目的十分清楚:想看看能否趁此机会消灭殷纣。因此,与其说他是在观兵,倒不如说他在观势。

周文王死后,儿子姬发即位,称为武王。他把姜尚拜为尚父,并且请来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爽、华公高等人辅佐他,继续推行文王富国强兵的政策,计划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征讨商纣王。

一年以后,周武王认为国家的军事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了,遂同姜尚商议,打算组织一次“观兵”行动,也就是军事演习。他们率领军队来到盟津渡口,想在那里进行“观兵”。但是就在军队即将检阅完毕之际,四周突然传来阵阵鼎沸之声。原来是各国诸侯听闻周武王来到盟津为讨伐殷纣做准备,于是,众人便积极响应,并组织自己的军队前来助威,不约而同赶来此地的诸侯就达800个之多。武王看到诸侯们纷纷派兵前来助势,心中激动不已,立即同各国诸侯签订盟约,商定在征讨殷纣时大家要密切配合,共同行动。在盟会上,诸侯们都说:“如今我们兵强马壮,应该一鼓作气,立即出师伐纣。”然而武王却认为目前时机尚未成熟,殷商仍然有一定的实力,而且其朝中还有比干、箕子、微子等贤德之臣辅佐他。所以,现在千万不能轻举妄动;另外,这一次并未做好讨伐的准备。经过武王的一番分析和劝说,众诸侯全部班师暂归。

盟津观兵之后,武王一方面抓紧操练兵马,另一方面命人密切关注殷商的动向。探子回报了三次,武王便从中得知,如今殷商已经是“近用谗恶、远黜忠良”:比干遭剖胸挖心;箕子装疯卖傻,被贬为奴;微子感到无望,早已弃官出走,隐居山林;老百姓也不敢口出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