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26665600000027

第27章 学习先贤的用人驭人之术(1)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果对人没有充分的信任,就干脆不要用的好,否则,双方都坐卧不安。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是说,对原本就不信任的人,就一定不要用,因为你对对方的疑心和戒备,必定会让对方感觉到,即使他原本一心于你,也很可能会因感觉到你的不信任而真的有其他想法。

皇太极登基之后,否决了先辈们对于汉族官员的排斥政策,开始重用汉人为官。

首先,皇太极从谏如流,尤其对汉族官员提出的建议特别重视。

汉人胡贡时进言:“如今八旗的旗主位高权重,这种局面就如同是十羊九牧,大权旁落,这样下去国家将很难长治久安。”

皇太极听后,觉得胡贡时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便下定决心要结束这种“旗主林立”的局面,重用汉官,学习汉人的统治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

汉族官员宁完进谏:“应该学习明朝的典章制度,根据后金的具体情况,制订典章礼仪。要求群臣每天都必须朝拜可汗,随后才开始议政,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如此一来,便可以为将来攻入关内、统一天下作好准备。”

皇太极听取了汉官的意见,建立起一整套典章制度,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央的权力。

其次,皇太极利用高官厚禄来招揽明朝的文武官员,还委任大量汉族官员以中央行政机构的重职,并且授予他们实权。

1631年7月,皇太极设置了吏、户、兵、刑、工等部,各部的主管由满族官员担任,其余下属的重要职位诸如承政等,都是由一定数量的汉官来担任的。

1636年,皇太极又把以前的文馆改成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宏文院。每院设大学士一人,下设学士、举人等官职。

汉族官员范文程就曾经做过内秘书院的大学士,专门负责替皇上撰写各类文书,接收各个衙门上呈的奏折。皇太极对范文程十分宠信,甚至于机密大事都交给他去办理,一切重大决策都少不了他的参与。

除此之外,皇太极还任命汉族官员统率军队,建立起正式的汉军旗。1642年,汉军八旗建制完毕,任命汉官祖泽润、刘云源等担任八旗的长官。

皇太极借鉴汉人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以此来招纳明朝投降的文官武将们,从而使汉族官员的队伍不断扩大。他命令满、汉、蒙古族的官员们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都必须向朝廷举荐,并一律委以重任。对于明朝的降臣,只要有真才实学,他都予以提拔重用,可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当政者需要的是有利于他治理国家的主张,而并非个人的背景。皇太极惟才是举,重用汉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汲取汉族统治者的先进文化和统治经验,最终统一了全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一代明君。

同样道理,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所有者一旦把企业交给了下属的管理者之后,就不能再干涉企业的具体运营,要让管理者有充分的权利指挥企业的运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却无法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你则势必要承担下属在其位不谋其职的责任和后果。

用他,就要信任他;不信任他,就不要用他。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知人善任,成就大业

如果你没有卓越的才能,那就练就一双慧眼吧,它能让你走向卓越。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胜,西楚霸王项羽被逼在乌江自刎,刘邦因此夺得了天下。汉朝建立起来以后,高祖在洛阳南宫准备了酒宴,并说道:“今日在这里设下酒宴,列位诸侯将领不必有所隐瞒,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吧。我夺取天下的原因何在?而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

高起、王陵沉思片刻之后,回答道:“虽然陛下性情随意并且喜欢羞辱于人,反而项羽比较仁慈宽厚,但是陛下能够把攻打城池夺取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人,同天下人共享利益;然而项羽却嫉妒有才能的人,杀害有功之臣,不信任有才干的贤德之士,不仅打了胜仗不给人论功行赏,而且夺得了土地也不给人一点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所在。”

高祖说:“你们两位只道出了其一,而不知其二。若是论运用计谋策略,从而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我比不上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绝粮路,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又比不过韩信。以上三位,堪称人中豪杰,我虽然不才,但是我善于使用他们,并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原因就在于此。而项羽只有范增一个谋士,却不能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重视,这便是他的失败之处。”

“任才纳贤”是古代君主成就一番伟业的基础,一个人若是想要成就大事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应该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泰山不让砾石故能成其大,汪海不辞小流故能成其深。”在用人的问题上,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以开阔的胸襟接纳有识之士,才可能发掘出能助你成就霸业的有用之才。

公元前204年,韩信和张耳率兵进攻赵国。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便在井陉关隘口设重兵予以防守,计划从正面迎击韩张大军。广武君李左车通晓用兵之法,遂力劝赵王不要急于出兵同敌人正面冲突,要以智应敌。而成安君陈余却是一个丝毫不通兵法的文人,他告诉赵王,只要是正义之师跟敌人交战,根本无须什么谋略。结果,赵王不但没有听取李左车的建议,反而轻信了陈余,并任命他为将领,以抵抗韩信的攻击。最后致使陈余兵败,赵王被活捉,赵国也随之灭亡。

赵王歇不重用有才能的良将李左车,反而任命一个不晓兵法的儒生为将,最终导致赵国灭亡,真是令人叹惜不已。这就是君主选择统领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小则吃败仗,大则亡国。

将领是一切军事行动的最高指挥者,不论是对军队的管理,还是战争部署,将帅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行军打仗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一个出色的统帅不仅能从严治军,更善于周密部署,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让一个不通用兵之道的将领统率大军,对国家无疑是一种灾难,造成的后果便可想而知。所以,一定要慎重地选择将才。

人们通常不会谈论某人的“下属非常能干或者没有能力”,而只会说某人“胆识过人或者有勇无谋”。但是,如果你是一名领导者的话,千万不可忽视对下属的选拔和考察,因为这将会对你的声誉产生很大的影响。你的名誉和声望全都是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所以领导者应该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重用贤才,而他们的成功也一定会给你带来良好的声誉。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吴兢

重用贤才,开创盛世

任人唯贤的领导者历来被人称颂,他的智慧就在于知人善任。

对于政治而言,国家的领导者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国家必须由出色的政治家来治理。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就是要善于利用人才,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众人的齐心协力,因为,即使是再英明的领导者也难以仅凭一己之力支撑起国家这座巨大的建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诸多丰功伟绩,跟他善用贤才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用人方面,唐太宗始终抱着一种开放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他常常跟宰相魏征一起讨论为官和用人方面的问题。魏征时常直言进谏,他建议唐太宗道:“天下未定之时,选拔人才主要注重其才能,而不必过多考虑其德行;但当天下已定,为百姓挑选父母官时,就应该注重德才兼备了。”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提议。于是,命吏部根据德才兼备的标准来选拔任用各级官员。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鼓励众臣推举贤能,用人不计其出身门第,惟才是举,并且不求全责备。如此一来,四方的贤能之士全都云集而至。为了给那些寒门子弟提供更多出头的机会,唐太宗还沿袭了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些措施,为他笼络了更多的贤才,这些人全都为大唐的强盛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唐太宗时期,君臣上下同心协力,各显其能,因此在贞观年间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全盛局面,即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英明的君王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辉煌的历史,是因为他们都善于重用贤才。这不仅仅是他巩固自身政权的法宝,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保障。相反,那些失败的统治者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历史上,统治者任用朝臣将才不当而导致政权覆亡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南宋理宗、度宗因任用无赖之徒贾似道主政,而导致南宋政权彻底倾覆。1264年(南宋景定五年),宋理宗病逝,外戚贾似道执掌着朝廷的大权,他本是个无赖之徒,整日游手好闲,品行极其低劣,因他的姐姐被理宗宠幸而逐渐执掌朝纲。理宗病逝后,太子即位,即为度宗,度宗更是软弱昏庸,野心勃勃的贾似道便想趁机独揽朝政大权。为了使这个阴谋得逞,并且使文武百官信服,让天下百姓甘愿臣服,他竟然谎报军情,亲自策划了一场根本不存在的军事大捷,全国上下都被他蒙蔽了。新皇帝一继位,他便马上假意上书提出辞呈,而后同前线将军吕文德相勾结,谎报军情,说边关吃紧,请求朝廷火速派遣大将支援。情急之下,度宗和谢太后商讨不得不重新任命贾似道还朝主持朝政。结果,贾似道还朝执政半个月后,前线便传来吕文德的捷报,并且还在战报中极力颂扬贾似道的英明决策。于是,朝野上下,都知道了这场军事大捷,贾似道也获得了更大的政治美誉。但是,从此他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南宋政权灭亡后,他被流放,并被活活打死在流放途中。而南宋的皇帝更是由于昏庸、轻信而使得佞臣当道,最终使自己的国家走上灭亡。

南宋统治本来就积贫积弱,统一大业迟迟无法完成,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使得南宋统治者只好偏安江南,苟且偷生。南宋皇帝在这样的境况下又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实在是内忧外患,这样的情境,哪还有不亡国的道理呢!倘若这些统治者明白“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的道理,下场估计就不会如此悲惨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

武丁破格任用贤才

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才。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

俗话说“人无完人”,对于贤才的要求也不能苛求完美。也许他身份低贱但学富五车,也许他目不识丁但能征善战,也许他相貌丑陋但才华横溢,也许他手无缚鸡之力但满腹智囊……丢掉那些条条框框吧,贤才的标准是能够胜任他的工作,而非他是否有高贵的血统,同时又兼备俊朗的外表、卓著的才华、过人的谋略以及强壮的四肢。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给人才一个施展的空间,让他做擅长做的工作,成就他自己,更能成就选拔人才的那个人。

殷商时代的盘庚去世之后,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小辛。小辛没有什么治国的大才能,并且自他登基以来,殷商的统治逐渐呈现出衰退之势,老百姓两相一对比,于是更加思念盘庚,甚至有人接连写了三篇文章,全都命名为《盘庚》,以此来赞颂这位中兴帝王的丰功伟绩。

后来,小辛帝死了,由其弟小乙继位。殷商的衰退已经回天乏术了,百姓们纷纷为此感到忧虑。

小乙帝驾崩后,儿子武丁继承王位。早在小乙当政期间,武丁就曾经数次向他进谏,希望小乙能够重振先祖的遗风,但是收效甚微。武丁即位之后,对当时日渐衰落的情势感到极为痛心,希望能尽快改变眼前的形势。

武丁想要振作起来,以成就一番伟业,却苦于没有贤能之士的辅佐。武丁顿感孤立无援,便索性将朝廷政事一应交由宰相和群臣去办理,而他则静观其变,思虑着如何才能治理好天下。三年过去了,武丁帝从未出言过问天下之事,这使得百姓们很是不解,也令大臣们诚惶诚恐。于是,大臣们竭尽全力,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这样一来,形势反倒比小乙当政时好了很多。

一天夜里,武丁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得到了一个名叫说的贤能之士的辅助。武丁大喜过望,立即召集朝中所有的大臣和诸侯们,仔细观察了一番,却发现他们的相貌跟他梦中的贤人都相差甚远。但是武丁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描述出梦中所见贤人的样貌,让画师画了很多画像,并命手下在国内四下找寻。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过多久,人们终于在一个名叫傅险的地方,找到了一个样貌跟画像十分相像,并且名字正好也叫说的人。

虽说人是找到了,可是说只是一个建造房屋的泥瓦工匠而已。武丁的属下,无法相信这位出身寒微的人就是武丁帝苦苦寻觅许久的贤人,遂回京把情况告知了武丁帝。

而武丁帝求贤若渴,宁可信其有,于是纡尊降贵地接见了这个泥瓦匠。武丁在梦里见过说,发现他的样子跟梦中所见的完全符合,然后便与他交谈,他的言谈举止果真有不同凡响之处。

武丁遂礼聘说回京,并委之以宰相的重任。因为说来自傅险,便以此为姓,称之为傅说。

武丁得到圣人傅说的鼎力相助,不久,天下的形势就有了很大改观,殷商再度呈现出蓬勃的中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