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26665600000028

第28章 学习先贤的用人驭人之术(2)

武丁虚心访求并破格任用贤才,这对于今天的领导者来说,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个部门的管理者或领导者,若是想让下属心甘情愿地为你做事,就不能用自己所处的地位来压人。如今,我们时常倡导人文关怀,因此应该以人性化的管理,坦诚地对待每一名员工,情理交融。如此一来,你的威望自然就会在人们的心中得到提升。将心比心,下属的敬业便可想而知了。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孙子兵法》

用其所长,抑其所短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也都有长处,领导者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要想使一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就一定要合理调配,用其所长抑其所短。

百里奚初次被带到秦穆公面前时,秦穆公十分失望,因为他日夜期盼的贤才居然是位满头白发的老者,秦穆公随口问道:“您多大年纪了?”百里奚说:“已经70多岁了。”秦穆公叹息道:“可惜啊,您已经太老了。”百里奚平静地说:“那要看让我做什么事了。倘若您让我去赶飞鸟,或者捕捉猛兽,那的确是老了。但是如果是让我来为国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我想我还是正当年呢!难道您没听说过吗?当年姜太公80岁的时候,还为周武王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我比姜太公当年还要年轻10岁呢,难道就没用了吗?”秦穆公听后,也感觉百里奚说得确实有道理,看起来此人的确是个人才,于是就向他请教富国强兵的方法。结果百里奚是有问必答,且说得有理有据。秦穆公越听越兴奋,不禁脱口而出:“看来是上天要帮助我啊!我有了先生您,就如同齐王有了管仲啊!”说罢便立即拜百里奚为相。可是百里奚却坚决推辞,他说:“我的本领和才华同我的朋友蹇叔相比还是差太远了,您如果真的想实现称霸中原的愿望,那就应当拜蹇叔为相。”秦穆公一听,立即命公孙枝去蹇叔隐居的地方,请蹇叔出山。

公孙枝找到蹇叔的住所,见到蹇叔,便恭恭敬敬地把书信呈上,看完信,蹇叔说:“当时虞君不信任百里奚,不听百里奚的忠告,最终招致败亡,如今秦穆公倘若真的能够做到慧目识贤人,那么一个百里奚也就足够了。况且我已经隐居多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想再出去做事了,请先生回去代我向秦穆公致谢吧!”公孙枝一听就慌了,他赶忙说道:“百里奚大夫说,倘若您不去秦国,他也不愿意一个人留在那里。”听到此话,蹇叔无可奈何地说:“哎,为了成全这个百里奚,我也就只好走一趟了。”

蹇叔到了秦国,秦穆公赶忙向他请教治国图霸的良策。蹇叔侃侃而谈道:“秦国与西戎相接,百姓同戎民杂居太久,使得礼教渐失,法理不明。对此,应当加强教育,对于那些犯罪的人,应当予以刑罚,目的是让百姓自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荣耀,什么是耻辱。这样一来,国家的风气就正了,而一旦国家风气正了,什么事都会很好办。”秦穆公又问:“我想称霸诸侯,您有什么建议吗?”

蹇叔想了想说:“首先要做到三戒:一戒贪图小利,二戒气愤蛮干,三戒急于求成。”他还进一步解释道:“贪小便宜往往吃大亏,愤怒往往会失去理智,而急于求成则往往会有失误,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一步步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为成就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听了蹇叔的一番话,秦穆公感到极有道理,相见恨晚之情无以言表,他兴奋地说道:“我得了蹇叔和百里奚,就如同又增添了左右臂。”于是,第二天就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自此之后,秦穆公在蹇叔和百里奚二人的辅佐下,兴利除弊,变法革新,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最后终于成就了霸业,同时也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更加牢固的根基。

百里奚与蹇叔各有所长,二人相得益彰,秦穆公能够予以重用,从而为秦国的强大增加了筹码。

用人是一件大事,领导者用人一定要“适才适用”,把人用在适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此人最大的优势。外国管理学者有句名言:“只有无能的管理者,没有无用的人才。”可见适才适用的重要性。所谓适才适用,就是要大才重用,小才小用,高才高用,低才低用。仔细考察分析每个人的才能、志向与条件,而后有针对性地安排,使得他们各随其志、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各献其功。只有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优势,那么整体的业绩必然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是人才,就看你怎么用了。倘若能够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就能做到人适其用,人尽其才。惟有如此,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率。

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

用人善变,灵活调动

因循守旧是走向衰败的航线,灵活善变是制胜的法宝。

乾隆皇帝当政期间,在任用官吏方面很有自己的特色,即始终保持很强的流动性。除他自己之外,任何一个臣子的职位都不是铁打不动的,有错必纠,有功必奖,以保持一种正常的、合理的流动。

因此,在乾隆年间,所有做官的臣僚,尤其是做高官的臣僚,没受过处分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

起初,鄂尔泰是军机大臣。乾隆曾经夸奖他道:“早年勋绩振南蛮,黄阁论思久任艰。五载忧勤肩燮理,两朝寅亮首清班。”可是不久后,他发现鄂尔泰有结党营私之嫌,便开始对他产生不满情绪,并想找机会训斥他一番。

有一次,乾隆终于逮到了机会,于是便对鄂尔泰大加训斥。后来,鄂尔泰的门生仲永檀泄露了秘密,乾隆就追根究底地革除了鄂尔泰儿子的职位,而鄂尔泰也受到了降职的处分。鄂尔泰死后,乾隆仍然对他心存不满,他的门生胡中藻发生文字狱一案以后,乾隆竟然把鄂尔泰撤出了象征着极高荣耀的贤良祠。

继鄂尔泰之后,年轻的讷亲被乾隆皇帝提拔为首席军机大臣。乾隆在很早的时候就赞扬讷亲“为少年大臣中可以望其有成者”,因此他便时常委以讷亲重任。而讷亲确实也有办事的才干,可是在清军发起的金川之战中,他由于进攻失利而变得贪生怕死,居然遥坐在营帐之中指挥整个战役。

乾隆帝得知此事之后,不念前功,命人用刀处死了讷亲,并且还让前线的众将士围观这一举动。消息传出以后,顿时震惊了朝野上下。乾隆这番举动,一来惩戒了畏敌如虎的讷亲,二来让军兵们看到讷亲的命运尚且如此,更别提他们这些小小的军士了,如果不奋勇杀敌,下场将会比这更惨。

杀了讷亲以后,乾隆便任命小自己十几岁的小舅子傅恒为首席军机大臣。

乾隆对傅恒十分宠信,并委以重任。乾隆三十三年间,傅恒被任命为征缅大军的统帅,由于水土不服,清军感染了瘴气致使死亡人数过半,傅恒自己也染上了恶疾,迫不得已撤兵了。即便如此,乾隆仍然打算惩治傅恒,只是没过多久傅恒就病死了,这才幸免于难。

接下来,状元出身的于敏中深受乾隆帝的器重,被任命为军机大臣。

于敏中是江苏金坛人,有过目不忘之才,乾隆平日里信口吟咏的诗句,于敏中事后几乎全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当时人们都夸奖他才思敏捷,非常人所能及。

于敏中的势力逐渐膨胀起来,到了后期,于敏中被时人称为金坛秉政,他结交宫监,肆意张扬自己的声势。那时候,由于乾隆在军机处没有自己可信赖之人,从而客观上使得于敏中的权势日益旺盛。后来,一个名叫高云的太监把皇上的批文泄漏了出去,此事牵扯到了于敏中。乾隆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便将于敏中革职留任察看。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发生了一起捐监贪污案件,虽然当时于敏中已经死了,但是乾隆认为于敏中生前曾经大力支持过甘肃开捐例,因此才酿成此案的,乾隆对此痛心不已,便命人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以示惩戒。

保持官职和官吏的合理流动,不仅可以防止官吏的居官自傲,坐享其成,而且能够保持人才的正常流通,同时这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今天,我们鼓励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而数百年之前的乾隆帝,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用人方面,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多变,极富远见卓识,不愧是一代明君。

发现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法在适合的体制下,执行合适的策略。

——卡耐基

做大事不拘小节

能用他人智慧去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是伟大的。

领导者的工作重点是把握整个宏观决策,具体实施时则应该放手让下属去做。因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领导者一定要分清事情的主次,各司其职,充分相信别人。只有如此,各项工作才得以有序展开,上下级间的关系才会愈加融洽。

梁国的国王,特别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当一个有所作为的明君。于是他每日都非常勤奋,首先,他制定出了十分严格的法令,规定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不能做,一旦违反,定会受到十分严厉的惩罚。他制定出的法律多如牛毛,甚至还规定人们应该怎么走路,使得整个宫中都充满了写法律的竹简,连人们走路的空间都没有留下。

接下来,他还亲自挑选出一批官员,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负责,各司其职,并规定了严格的制度保证他的领导,即便是这样,他仍然不放心,还要每天亲自巡查各方面的情况,监督各级官吏执行工作的情况。官员们稍有违背他的意愿之处,他定会大发雷霆,并立即将相关人员撤职。

尽管他如此认真负责地治理国家,事情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不但贪官污吏层出不穷,百姓的生活更是艰辛异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的秩序极其混乱。梁王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一时又无计可施。他听闻杨朱是满腹韬略之士,便向杨朱请教这个问题。

面对着烦恼的梁王,杨朱跟他谈起怎样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他解释说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如同把圆球放在手中玩耍一样地简单,根本不必太过劳心费力。梁王说:“你连自己的妻妾都管理不好,几亩大的田地草都清理不净,却将治国平天下说得这般简单,此话怎讲?”

杨朱答道:“您知道放羊的情景吧?假如有许多只羊,一个小孩子拿着鞭子就能放好了,让羊往东,羊群就往东,要羊向西,羊群便朝西。但是,您如果让尧帝亲自来放羊,他把每一只羊都牵在手里并且还要拿一根很长的鞭子跟着它们。如此一来,反而会放不好羊。我还听过这样的话:能吞下一条大船的鱼通常是不会在支流中浮游的,鸿鹄也只在高空中飞翔,决不会落到低矮的屋檐上面。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有非常高远的志向。如黄钟大吕这般乐器不肯与繁乱的乐声共奏,这又是为何呢?同样也是因为它那高亢的声律。因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而今您作为一国之君身居高位,想成就一番大业本无可厚非,但是事无巨细,如果所有的小事情都要管的话,最后往往会越俎代庖,适得其反,致使原本该管的事情反而没有管,这样又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梁王听罢,低头若有所思。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治理国家应该从大处着手,一个君主若是不管事情大小都事必躬亲的话,往往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行了。假如你已经决定让别人去做了,就应相信他可以做好,千万不要过多地进行干涉。在别人办事的时候,你如果总是担心别人会出错,对人家千叮咛万嘱咐,肯定会令人无所适从,并且他还会认为你根本不相信他的能力,进而从心里产生不满情绪,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做事的积极性。脾气较差的人甚至会当场拂袖而去,以致让你下不来台。

管得少,就是管得好。

——杰克·韦尔奇

情面不能当饭吃

情面就如同是一块糖,只能做调剂,而不可以做主食。情面往往是私底下的交易,需要仔细审时度势,否则便会宽严皆误。

三国时期的曹操一向奖惩分明,他不但对待下属不徇私情,也同样看待自己的儿子,这一点从曹丕做太子时的一些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来。曹丕当太子的时候,想多搞点“外快”以供私用,但是慑于曹操的严格律法,他还不敢在宫中胡来。于是便想出一个好主意,即向家叔曹洪借贷。曹洪是曹操的从弟,自从曹操兴兵讨伐董卓开始,曹洪便率全部家兵约千余人归附于曹操,并且始终对他一心一意。有一次,曹操被董卓的军队击败,连自己的战马也丢失了,“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行到汴水”,就这样,曹洪保护着曹操杀出了重围。曹洪为打曹魏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曹操视为一等大贤,曹操便让他管理自己的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