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26667900000034

第34章 树立孩子的自强意识,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2)

中午吃饭时,其他的孩子在大口大口地吃饭,只有苗苗一个人坐着一动不动,老师想了许多办法,可她仍然不肯自己吃,还说:“在家我都是外婆喂的,老师你喂我吃。”

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外婆决定好好教教苗苗。

这天,上厕所时,苗苗又等外婆帮她。外婆故意装作没看见,说:“苗苗,我们都有一双能干的手,这双手能做很多事,能自己的事自己做。”

一听这话,苗苗不好意思了,开始自己动手脱裤子,脱了一会儿,终于成功了,她开心地喊:“外婆,我会自己脱裤子了。”外婆竖起拇指说:“你真了不起。”

吃饭时,外婆问:“苗苗,你要外婆喂,还是自己吃?”苗苗将头一仰说:“我自己吃。”说完,便一口一口吃起来,不一会儿,便将饭菜全吃完了。

苗苗对外婆说:“以后,我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做不好,你再帮我,好吗?”外婆听了连连点头说:“好孩子,你真是长大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由大人宠着,凡事都由大人包办,因此,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也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很能干的,只要我们放手,放心地让他们去尝试,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孩子会变得更自信、更出色。

父母应该创造一些能让孩子做的事,当他(她)通过努力完成了的时候,父母就夸夸他(她)“真棒”。比如:当他(她)能设法搬动一个小凳子,自己站在小凳子上去取原来拿不到的东西时,一句“宝宝真会动脑筋”,就有助于孩子今后自信心的确立。

2.让孩子知道“我也俏”

每个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都是美的。比如:有的女孩皮肤比较黑,父母会说:“这是黑里俏。”孩子没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父母会说:“我的孩子有一种文静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父母的这种心态很好,最好要溢于言表。对孩子所谓的不足之处,也要善于用转化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积极的一面。

两岁多的萌萌穿了一件新衣服,总爱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还问:“妈妈,你说好看吗?”让孩子产生这种美滋滋的感觉,很有必要。

让孩子自小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接纳,有利于孩子产生自己接纳自己、自己欣赏自己、自己喜欢自己的感觉,这是人生最初的一种自爱情感和行为。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积极评价,会使孩子感觉到他(她)是有力量的。比如:已经学会走路的孩子是很喜欢自己走路的。孩子走了一段路后,父母可以说:“我的儿子长大了,真不简单,自己能走到商店了。”

孩子到公园自己爬山,自己玩滑梯时,父母也应适当地鼓励,让孩子自小感觉到自己很有力量。

在生活中,孩子经常从大人的眼神、微笑及口头评价中得到一种肯定,就会产生一种重要感、成功感和有力感。这三种感觉是孩子产生自尊心理的先决条件。日本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和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5倍。

3.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比如知道自己现在有多高、多重;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的特点等等。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对孩子来说,认识自己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初生的婴儿,对自己与别人、自己与事物都是混为一体的、不能区分的。一岁半左右开始学说话的孩子会用“我”字来表达他(她)的意思,这可以说是最初区分“我”与“我以外的事物”的表现。但儿童的最初世界基本上是以他(她)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这是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

因此,对孩子来说,要让他们认识自我,首先要以讲故事的形式让他们感觉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其次,父母和孩子应经常以平等的朋友身份说说自己,说说别人。这种交流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感觉中的我”和“别人眼光中的我”,从而更完整地认识自我。最后,当孩子在生活中犯了一些“小错误”时,父母不能心太软,不分是非地护着孩子,而应指出其行为的不对之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给以惩罚。

正面评价孩子,并让孩子无意中听到

作为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会对他(她)的脾性、行为、习惯甚至相貌等等,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可以说孩子是在父母的评价声中长大的。其实,不管是正面的评价,或是负面的评价,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妨碍孩子的人格发展。

评价分为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积极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正面作用,消极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负面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多给一些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让孩子享受到心理阳光的照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她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是每次儿子把作业拿回来让她看,她都说:“棒极了!”然后,仔细地挂在客厅的墙壁上。

客人来了,她总要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儿子写得多棒!”其实,儿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便连连点头附和:“不错,不错,真是不错!”

儿子受到鼓励,心想:“我明天还要比今天写得更好!”于是,他的作业一天比一天写得好,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提高,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先生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赏识教育能使一位先天耳聋的孩子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就是爱的真谛,爱能给人勇气,给人信心。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得很笨。大人就是这样用语言来塑造孩子的。

有一个小女孩叫兰兰,她三四岁时,妈妈总对她说:“兰兰就是懂礼貌,来客人还会给人家倒水呢!”妈妈越这么讲,女儿越发懂事,一来人就忙乎。

一个大热天,一位老爷爷来家里串门。女儿见了,立刻找来一个大芭蕉扇给爷爷。老爷爷高兴极了,摸着孩子的头说:“这孩子可真懂事,这么小就会照顾人!”

设想一下,如果换一种做法,来了客人,孩子出来“接待”,大人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大人说话你凑什么热闹?”“别找机会出来玩!”在这种挑剔责怪声中长大的孩子能不变得压抑、冷漠、不合群吗?

有的父母并不避讳在孩子面前说什么,认为孩子反正未必听得到或听得懂,但事实上,孩子听得懂的远远超过他(她)用语言所能表达的。所以,不能用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衡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时候,即使孩子不能完全听懂你的话,也能从你的声调、表情中略窥一二。

私下里,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公众场合中,往往会在不自觉中谈及子女的缺点,不是说孩子懒惰,就是说孩子散漫。如果父母经常这么说,就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他们会只接受你的评价,而不积极地改善自己,最后变“预言”为事实。总之,负面评价比正面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而让孩子在无意中听到你对他(她)的正面评价,效果会更好。

1.避免消极言词

故意轻视、贬低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精神惩罚”。有的父母为了防止孩子产生骄傲情绪,经常会贬低孩子的进步,即使孩子有了进步,他们也会盲目地拿别的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

一味地责骂训斥、讽刺挖苦,不但会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而且还容易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萌生自卑意识,所以,一定要少对孩子说消极词语。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强强活泼聪明,刚刚5岁,就会背唐诗、数数、画画,在幼儿园里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强强却总得不到爸爸的肯定,相反,爸爸却常常批评他。

有一次,强强画的画得了三等奖。当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拿给爸爸看时,爸爸却说:“别忘乎所以,你只得了三等奖。”儿子觉得没意思,便去了洗手间。

当时,姑姑正好来家里玩,姑姑说:“你怎么不表扬一下孩子?”

爸爸说:“得个三等奖,就要表扬,太不像话了吧!不就是第三名吗,给我考个第一名看看!”

洗手间中的儿子,听到了姑姑和爸爸的对话,心里难过极了。

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过挫折的人,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的障碍,比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长大也难以适应社会,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避免自己对孩子的消极评价,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家长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大庭广众下粗暴地讽刺、挖苦和训斥孩子,要多采取一些正面引导、个别谈心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2)当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不要训斥和责怪,要先弄清楚孩子的动机和缘由,再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

(3)在教育孩子时,要有针对性,就事论事,不要把从前的“历史问题”和“陈年旧账”抖出来,唠叨个不停,使孩子灰心丧气,以致自暴自弃。

(4)对孩子要求适度,不要过分严格。在过分严格的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过分依赖父母。在不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孩子克服自己的缺点。

(5)当孩子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对成人而言哪怕是多么微不足道,也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

2.切忌弄巧成拙

简单的物质奖励,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误导了孩子金钱观与价值观,从而可能为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埋下隐忧。在给孩子做出正面评价的时候,一定不要弄巧成拙。

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会拿回一朵朵小红花,说是老师奖励好孩子的。

为了争取更多的嘉奖,儿子往往自觉要求上进,让爸爸妈妈省了不少心。在这件事情的启发下,此后每逢他得到一朵小红花,妈妈都会依样画葫芦,对他实行“奖上奖”——再外加一件小玩具。面对如此的“重”奖,儿子当然是开心至极。

自从实施了“奖上奖”的政策之后,儿子果然更加勤快了,一朵朵小红花不断地被儿子拿了回来。有时候,他还会把小红花、小玩具等展示给自己的小伙伴看,那神情、那气派,仿佛只有他是“天字号第一”的学习模范。妈妈心里也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是教育有方。

在这“先进经验”的启示下,儿子上小学后,妈妈决定在以往思路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大推行的力度。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如果儿子测验得了100分,她就会奖励他10元钱。钱比小玩具更具刺激性和吸引力,可是,不久之后,妈妈发现,当他再次拿到10元奖金时,却完全没有了起初的兴奋感。

一次看到儿子漫不经心地接过10元奖金时,妈妈随口说:“你期中考试拿到100分,我就给你100元。”谁想,儿子早已将此话铭记在心。期中考试结束后,果然拿着考试卷子向妈妈“领赏”来了。

妈妈感到进退两难。有一天,便向自己的老同学诉起苦来。妈妈在电话中说:“一得到‘鼓励’,儿子的胃口越来越大,而且奖金最少不能低于100元。你说说,要这样的儿子有什么用?”

这个电话正好被儿子听到了,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努力过。

故事中,母亲的初衷是以“资”为动力,鼓励孩子进步,不成想却落入如此难堪的境地。问题出在哪里呢?

简单的物质奖励,只适用于思维尚处于简单阶段的幼小儿童。学龄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不断成熟,他们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逐步形成。这个时候,简单的物质奖励就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父母应该采取更多精神鼓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3.不要挖苦讽刺孩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6岁的小女孩肖曼养成了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有一天,妈妈买菜回来,正好遇到了自己的邻居,两个人便聊开了。

妈妈说:“每天,我跟肖曼之间都要反复上演同样的场面,一边是慢条斯理地穿衣、刷牙漱口、吃饭的肖曼,一边是赶着去上班、急得头上冒烟的我。”

邻居说:“这个习惯可不好!”

妈妈说:“是啊,我也知道。可是,就连吃晚饭,我总要叫上无数遍,肖曼才会慢吞吞地去洗手吃饭。”

邻居说:“你可以好好和女儿谈谈!”

妈妈接着说:“晚饭后,该做作业了,肖曼还会在电视机前磨蹭老半天,屁股就像黏在椅子上一样怎么也起不来。好不容易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她写一会儿作业,发一会儿呆,不然就是转铅笔,或是玩玩小玩具。她怎么总是拖拖拉拉的!是不是耳朵有毛病?”

……

回到家里之后,妈妈便一头钻进了厨房。这时候,就听见女儿在客厅中的喊声:“你以后少在别人面前说我!”

妈妈一阵愕然。

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孩子对于自己的行为与表现缺乏明确的认识,通常情况下,很难做出合理的调节。故事中的肖曼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拖拖拉拉,所以即使被提醒了也很难及时纠正。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的“冷嘲热讽”,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一是使孩子在嘲笑、挖苦下逐渐失去自信,成为一个自卑的弱者,在外界的负面心理暗示下,承认自己是“拖拖拉拉的”;二是激起孩子对妈妈的反感,故意跟妈妈唱反调。所以,为人父母者务必要注意: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在背后数落孩子,更不能挖苦、讽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