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26667900000033

第33章 树立孩子的自强意识,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1)

与孩子沟通,并不是单纯地与孩子聊天,沟通的目的除了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外,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沟通中更好地成长、成熟。其中,让孩子自立自强,便是当今社会背景下,孩子应对各种生存压力的关键环节。所以,父母们,一定不要忽视了这一点。

别总要求孩子听话,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有些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更喜欢那些唯命是从、听话的孩子。其实,在父母心目中,对于“听话”却有着不同的的定义。

张女士:我希望孩子能够安静一些,做事情的时候,能够按次序来,不要到处乱动。

李女士:在我的心目中,孩子没有“听话”、“不听话”的定义。我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

周女士:有时候,我允许孩子可以“不听从”我的指挥。如果孩子都按照爸爸妈妈的看法、思维去做事情,那么,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很难独立的。

乔女士:父母是孩子的引领者,针对孩子的特点,我会合理安排他的学习进程。我认为,孩子应该跟从父母的意愿。

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都习惯了给予,孩子们更懂得索求。可是,不断索求的孩子只会满足于现状,认为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她)的要求,即使是一丁点儿的要求,孩子也会不满意,对父母不依不饶。

故事一:

童年时期的茜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总是“违抗”大人的意思。

有一次,妈妈教茜茜画画,她像平时一样,告诉女儿要懂得正确运用颜色。女儿认真地画着,很快便画完了。可是,画是画完了,妈妈却发现女儿“不听话”地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太阳怎么会是绿色的?”妈妈问道。

茜茜理直气壮地回答:“太阳是从树林里升起来的,我见到的就是绿色的太阳!”

故事二:

6岁的佳佳的鬼主意总是很多。在她家里,到处都堆满了“废物”。

所谓的“废物”,其实就是一些汽水罐。妈妈已经告诫孩子,要把这些都扔到垃圾桶里,做个爱干净的好孩子。可是,佳佳总是不答应。有时候,即使答应了,也不会真正实行。后来,妈妈才发现,原来佳佳把那些汽水罐全部剪去一半,做成小花篮,摆放在了自己的小房间里。

故事三:

在梅梅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她进行严格的训练。梅梅也很听话,一步步地照她们的“可以”“不可以”去做。比如:她从来不会像别的小孩那样把桌上的玩具都推到地板上去,从来都不摔东西。妈妈常常很得意:“女儿真是个天才!这么小,就懂得听大人的话!”

其实,孩子有时候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心理学家认为:3岁儿童不会反抗,就不是正常的儿童。即使是五六岁的儿童,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是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中的孩子,由于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这些孩子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还容易扼杀掉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就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下面的一个实验:他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进行了追踪观察,直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中,具有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能力的人有84%。后者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形成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听话”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不会积极提出问题,不会与长辈辩论,只会按照大人教导的旧经验办事。不可否认,相对于那些捣蛋的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比较适合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学习生活。理论上来说,他们碰壁的机会少,更不会遇到太多的挫折。事实证明:“乖孩子”长大之后,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并不多,绝大多数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

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要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因为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乖孩子”更重要。

孩子的“听话”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该作出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将这些“听话”用到学习和对待事情上。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和他们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因为,做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乖孩子”更重要!

1.对孩子要多观察、多沟通

这里所说的观察,其实就是一种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方式。父母应该反思一下,看看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是否有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的叛逆问题,适当的时候,可以迁就一下孩子。当孩子不听话,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应该提醒自己:要先保持冷静,等孩子冷静后,再与其进行沟通。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东东5岁,聪明伶俐、懂礼貌、很乖巧,一直是爸爸妈妈眼里的好孩子。每次和别人谈起东东,妈妈都是一脸的快乐。

东东非常懂事,每到节日都会给爸爸妈妈买小礼物。他很在意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做错了什么事,会在第一时间承认错误;幼儿园每有活动,他都积极帮老师组织游戏、管理纪律;他对人也非常有礼貌,让别人帮忙会说“请”、不小心碰到别人会主动说“对不起”……

后来,随着工作的调动,妈妈变得越来越忙了。本以为,在劳累之余,可以从儿子身上体会到一些少有的快乐,可是这个月,妈妈却乐不起来了。因为,一个月的时间里,东东的行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成了一个“黏皮球”。

本来非常独立的孩子,现在一看见妈妈就要妈妈抱;本来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儿童房自己睡觉了,现在说什么也不肯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每天晚上都要到妈妈的床上挤一会儿。这些事情,如果妈妈不同意,东东就会委屈地掉眼泪。

妈妈觉得很奇怪,本来已经非常独立的孩子,怎么一下就变得这么黏人?

家里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掉,幼儿园老师的投诉又接踵而至。老师反映,最近一段时间,东东的脾气特别暴躁,经常和小朋友大喊大叫,甚至有几次还动手打小朋友。

东东妈感到焦头烂额,同时,她也很不解:以前孩子从来不这样啊!

从东东在幼儿园的表现、他的智力、反应等方面看,东东都没有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孩子母亲的表现出现了与平常习惯不同的变化。以前孩子都是由她直接照顾的,但现在她工作很忙,这就导致了她经常不能在家里陪孩子。对于孩子,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孩子的安全感更多来自于呵护自己的父母,当父母在自己身边的时间变少的时候,孩子就越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正是这种不安全感,导致东东出现了强烈的焦虑情绪。对于孩子的这些变化,一定要多留意、多观察。

2.多向别人寻求意见

孩子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经常会和大人“顶嘴”。其实,“顶嘴”也是一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从那些“顶嘴”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很多父母都会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孩子,心生烦恼。其实,大可不必!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可以多向周围的人寻求意见。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形的。

周晓的儿子今年12岁了,正在上小学六年级,为了及时调整孩子的不良行为,她经常都会向身边的朋友征求意见。

为了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每天晚上,周晓都会督促他十点之前上床睡觉。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儿子却不愿意睡觉了,他还对妈妈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每天晚上都是12点睡觉。”

为了搞清楚孩子准确的睡觉时间,周晓向身边的好友询问了一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晚上10点之前,必须入睡。

为了培养孩子的课余爱好,周晓决定给儿子报个钢琴班。可是,孩子却理直气壮地顶嘴说:你们小时候也不学钢琴!怎么非要让我学!

周晓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只好向身边的朋友咨询,最后,她找到了回答孩子的话:“我们小时候想学,可是没有条件。现在竞争这么厉害,不多学点本领,怎么行?”

为了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父母可以和自己的朋友多多交流经验,听听他们的意见。为了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最好跟孩子的老师多加强交流。孩子有时候会非常固执,你可以征求一下周围人的意见,问问他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比如:孩子非要穿一件漂亮却不适合季节的外衣,这时候,父母可以一边让他这样做,一边向别人征求意见。得到朋友的意见之后,再做最后的决定。

3.积极开放自我

一说起电脑,许多父母就谈虎色变,生怕自己的孩子沾染上这个“病毒”而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与网络隔绝,很多家庭就不添置这个装备,即使是有了电脑,大多也不上网,成了一个摆设。其实,要让孩子做一个真实的自我,父母首先就要开放自我,放开眼界,积极吸收新知识。

在陈菊的小区里,凡是刚结婚或者孩子还未上小学的家庭几乎都是上网的。大人们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首先大人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才能不致于使孩子沉迷网络。

在陈菊的博客里,写过一篇关于孩子如何防止沉迷于网络的文章,她认为:关闭不如放开,孩子还小,容易进行劝导和管教,可以让孩子有节律地上网玩游戏。网络是迷人的,但随时都要提高警惕,就像杀毒软件一样,要时刻注意让孩子过滤掉一些不良的信息内容。

在父母眼中,常常看着是错误的行为,在孩子眼里也许是绝对的英雄行为。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先要找出其中的原因,然后再采取迂回战术。如果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到功课,也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一些情况。比如:陪孩子一起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一起讨论他们的偶像、提醒他们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跟孩子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会反叛了。

给孩子认识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我

萧萧在德国留学时,和自己的房东处得非常不错。房东家有个三年级的孩子,一天他将自己的一篇作文拿给萧萧看——我的愿望。

“我希望自己将来当个马戏团小丑……”老师在作文后面真诚地表示:祝你将来成为一个把欢笑带给全世界的人。

萧萧感触很深:如果让中国的父母看到了这篇作文,大概会认为孩子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做父母的习惯于把别人的愿望当成自己的愿望,把物质的富足作为所有祈求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难以“认识自我”。

每个人在孩提时代,总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然而,至今却有不少外国教育者对大多数中国孩子要当科学家、老板或明星的理想感到不解。他们认为,科学家、老板或明星这样的职业距离孩子其实非常遥远,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或喜欢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直观的职业。

孩子对认识自我的最初体验,其实就是面对自己的愿望开始的。培养孩子“认识自我”,就要让他(她)着眼于现实。

赵敏非常崇尚三毛拾荒愿望的真实卑微与日后生命丰盈不朽的生活方式,所以,看着女儿每天被德国的幼儿园放养,也没有太多的心焦。虽然和国内的孩子相比,她的识字和加减法要落后了一大截。

当国内很多同龄孩子都怀有远大崇高的理想时,女儿的最大愿望却是“等长大后,可以像妈妈一样在厨房烧菜”,或者“像爸爸那样,给别人拍照片”。但是,赵敏并没有打击孩子这些细小的热情,只是告诉她:无论做什么,都要努力做好。

不管有怎样的理想,只要是内心自然发生的真实愿望,就是最积极的,而各种知识只有附着在真实愿望上才会有意义。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父母的言行在孩子人生道路上的起点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孩子最初是通过别人,特别是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而认识自己的。这时,别人的评价具有很强烈的暗示作用。作为父母,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对自己另眼相看。

自我欣赏是一种充满自信的行为表现。2000年出版的国内第一本少年儿童蓝皮书指出:调查表明,当今的少年儿童对自我发展和自我力量有较充分的估计,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让孩子自我欣赏的关键是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那么,如何才能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呢?

1.让孩子感觉到“我能干”

在生活中,简单的命令式“这不能动”、“那个你不行”之类的话,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即使有些物品孩子不能随便动,父母也得很耐心地告诉他:“现在你年龄小,还不懂如何烧水,这样做有危险,等你长大后就会了。”

让孩子感觉“我能干”,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苗苗是个活泼、漂亮的女孩。从小由外婆带,外婆十分溺爱她,凡事都不让她动手,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到了幼儿园,苗苗就十分依赖老师。上厕所,苗苗都不肯动手,说:“老师,我不会脱裤子。”小便后,她还是垂着手不肯动,说:“老师,我不会提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