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人生加点包容
26670000000018

第18章 包容即变通:面对无法改变的,及时转弯(1)

大千世界,众生芸芸,命途多舛,艰辛迭现。当我们遇到自身无法改变的事情时,不妨变通一下,及时转弯,换一种态度去看待外面的事物,换一种思维来思考问题,或许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有时,退却、低头、妥协是一种以迂为直的智慧,是一种智者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准备更好前进的策略。

如果无法改变,就试着去接受

如果你希望赢得别人的爱和尊重,就需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其实,相处之道更多地在于适应,而不是改变。因此,让包容将你心中的阴霾驱散,使你能够在包容中享受和谐的温暖以及生活的快乐。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出现是是非非和磕磕碰碰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都是每个人要去面对的,回避躲闪及苦恼哀怨都无济于事。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庭中,你的位置和职务越高,你遇到的困境和麻烦会越多,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会越大。

在现实生活中,物价上涨、住房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矛盾和困难,让人感觉被压的喘不过气来。这时你若诅咒、谩骂和生闷气反而会给疲惫的身躯增加新的负担,倒不如冷静观察,用乐观的态度去体会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咸。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事情是我们看不惯、理解不了的,甚至我们还会对一些事情感到失望。然而,自身的能力有限,愤世嫉俗的态度不会改变事态发展的轨迹,更不会使关系缓和。

因此,你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事情的发展,在适应的过程中去发现并掌握改造的契机,这是一种包容的表现。心存包容之心,你就可以让自己人生的旅程更加顺畅。蚌就是因为它包容了入侵的沙子,才创造了珍贵的珍珠。所以,此时的你与其苦思怎样去排除那些挥之不去的东西,还不如想想怎样接纳并调和外界不同的事物。

珍妮家世代以采珠为生,在她即将离开英国时,她的母亲给了她一颗珍珠,并郑重地对她说:“最初女工将沙子放进蚌的壳内时,蚌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它又无法将沙子吐出去,于是蚌面临着两个不同的选择:一个是不停地抱怨,使得自己的日子更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同化这粒沙子,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最终,蚌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它开始用自己的一部分养分去包裹沙子。当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时,蚌将沙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当它是异物了。”

“后来,蚌的养分越来越多地裹在沙子上,蚌慢慢就把沙子当成自己,也就更能心平气和地同沙子相处了。那粒沙子不断磨着蚌的肉体,使得蚌在痛苦中挣扎。终于有一天,那粒粗糙的沙子竟然变成了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所以,包容苦难,会使一只伤痛的蚌变成一只高贵的蚌。”

珍妮母亲的话很有道理,生命中有苦难并不可怕,只要你用包容的心态将苦难转变为幸福的点缀。并不是每一个蚌里都含着珍珠,珍珠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是蚌用眼泪包裹,用血肉耐心打磨的一粒砂。柔弱的蚌包容和改变着那粒沙子,最后使它成为自己身体里最美好的一部分。

生活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粒沙,日夜折磨着疲惫的生命。其实,包容也不是人们生来就有的。纵观历史,关于包容的故事数不胜数。成功的人大都是懂得包容的人。他们就像是历史的海洋中一个个含着珍珠的蚌,虽然曾经痛过,最终却是快乐的。所以,一个懂得包容的人,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也更易获得成功。

即使生活如意,你的身边仍然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人和事,比如怀疑、嫉妒、狭隘、斤斤计较、不良竞争以及挫败等。如果你感受到了外界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你将如何应对,如何调整呢?不如深深吸口气,在吸气的同时接纳这一切,用包容的心态去化解一切矛盾。

唐朝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曾对拾得说:“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又如何处之?”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这番禅道哲理包含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刻领悟和反思。

别人的毁谤、侮辱、嘲笑确实会令我们感到气愤,如果我们针锋相对,那是很不理性的行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我们不要试图改变他们,要像拾得禅师说的那样遇事要退一步,让三分,然后试着适应他们。盖里·史宾斯曾说:“如果你想赢得爱与尊重,就要用宽容的心对待别人。彼此之间是适应而不是改变。”

不够友好或许是因为不够了解,防御是因为害怕冲突,不信任是因为缺少安全感,嫉妒是因为有可被嫉妒,狭隘是因为过去的伤害和移情,斤斤计较是因为还不够富有,竞争是因为拥有共同资源,挫败是因为要经受考验和练习,不平衡是因为还有许多未满足的期待……

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让包容润滑你的人际关系,消除你的愤怒之火,驱散你心中的阴霾,让我们在包容中享受和谐的温暖以及生活的快乐。

【包容术】

包容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既然你已经承受了生命之重,就应该去包容生命中所有的挫折和暗淡。胸怀包容总有一天命运会赐予你一份灿烂的礼物,使你的生命高贵而美好。正如一句祈祷词所说的:请赐给我们胸襟与雅量,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

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包容不是服输,而是理性的赢。你在为人处世时千万不要一味地强硬,应该学会从大处着眼,以柔克刚。以刚克刚,必会两败俱伤。人们常说的“四两拨千斤”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

俗话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在我们生活中不难发现,刚烈之人往往容易被柔和之人所征服。这就很好地验证了为人处世中柔能克刚的道理。

以柔克刚主要表现在面对特定人物和处于特定场合时采取迂回战术,这要比以硬碰硬,以刚克刚强得多。就像走路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你是消除障碍后前进,还是绕开障碍前进,势必会在脑海中权衡利弊大小而决定。这个看似简单的现实问题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以柔克刚还是以刚克刚。

在人生旅途中,你不妨多设想一下自己将来会遇到的障碍,究竟怎样做才能让自己顺利并快速前进。

当年,光武帝刘秀带兵打仗,有的将领在昆阳城上望见拥有众多人马的王莽军队,立刻心惊胆战,开始担心后方的妻子和儿女,想马上返回原来驻守的城池。

面对这样的情形,刘秀不但没有杀一兵一卒,反而十分冷静地对将领们说:“我们的士兵和军粮都非常少,并且外敌强大,如果我们合力抵抗他们,还有胜战的希望,可是如果我们分散,势必全都丧命。况且现在我们的主力无法前来救援,一旦昆阳被攻破,各部也将被消灭,在这种形势下,你们怎能不同心同德,共建功名,反倒只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儿女和财物呢?”

最终,将领们被刘秀说服了,下定决心继续跟随刘秀作战。

心理学上认为言行是自己的第二身份,别人就是依据言行来认可自己的。刘秀就是将将领们畏敌怯战的害处摆明,才使得所有人都与他同心同德,抵抗敌军。如果刘秀一味用严刑纪律来约束部队,恐怕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是以柔克刚的绝妙所在。

有句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人在有理的时候不要咄咄逼人,而是要有容人容事的胸怀,学会慈心相向。不论对方是对是错,要始终做到对的不嫉妒、不打压、不挑剔,错的不打击、不讽刺、不轻视。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这样处理:对方愈是发怒,你愈该镇定温和;愈是紧张的场合,你愈应保持头脑冷静。倘若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必定能发现对方因骄狂过度而显示出的种种弱点,从而逐个击破。这也正是孙子兵法中讲的“以柔克刚”。

其实,刚烈之人其情绪易激动,做事缺乏理智,仅凭一股冲动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这恰恰是其致命的弱点。

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以己之长,克其之短,如果以硬碰硬的方式来对待刚烈之人,势必会使双方都失去理智,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事情,不但各有损伤,而且事态也必然恶化,到时悔之晚矣。

以柔和态度去面对刚烈火爆的人,恰似细雨扑灭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说细雨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可以有效地控制住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如果是一阵暴雨,即使将火扑灭,或添洪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

【包容术】

做人办事不能意气用事,要学会顾大局。切记,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马到成功。

大智若愚,把精明藏在浑厚中

生活中,凡事如果太较真,只能使小事变大。如果你在小事上糊涂一点,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缠,去获得大局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令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这时这需要提倡一下“糊涂”的精神了。我国清代的郑板桥提倡“难得糊涂”。他认为: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其实不止是郑板桥,许许多多经历风霜、洞明世事的人都这么认为。

换个角度来看,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敏,一种理智,一种优良的交际武器,如果运用恰当,可以让你赢得交际的新天地。

已故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一生中创作了500多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美国汉学家张充和在他的墓碑背面,挥笔题写了这样一段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把题词每一句最后一字连起读,就是——从文让人。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在原则问题上不糊涂,在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糊涂一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美国第9位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小时候曾有一段时间被人认为很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的邻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出一个5美分的硬币和一个10美分的硬币,让小哈里森挑选一个,小哈里森每次都只拿那个5美分的,于是邻居们认为小哈里森是一个傻孩子。

后来,一个路过此地的外地人听说了这件事,感到十分奇怪,于是亲自试验了一回,果然同大家说的一样。然而,当这个外地人仔细观察小哈里森的言行后,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朋友,你一点也不傻,你非常聪明。”小哈里森也笑了。随后,外地人没再说什么就走了,邻居们都感到有些纳闷。

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人想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如果小哈里森拿了10美分的硬币,下次就不会有人去做这样的试验了。小哈里森其实是弃眼前的小利保留长远的大利。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长远眼光,真了不起。此时,邻居们都对他赞叹不已。

小哈里森大智若愚,他把自己的精明藏在了“愚傻”之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并不是真的糊里糊涂的过日子,而是不想为精明所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心胸开阔,为人豁达,他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囿于世俗中的鸡毛蒜皮之中无法自拔,这样日子才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生活毕竟不全如战场、商场那样杀机四伏,明争暗斗,总需要些温情和睦,亲自自然的人际关系。因此,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反倒是随遇而安。我们可以不精明,但应有智慧。弘一大师说得更直白:“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古人在阐释“守财招祸”与“疏财保身”的处世哲理时,有一则非常形象的比喻:桃子的果实暴露在外面,毫不吝惜地给人吃,所以人们在取食之后,会将果核种入土中,使其生生不息。栗子却不然,它将果实深深藏在壳内,好像非常吝啬,竭力自保,人们还是设法剖开它的壳子。吃到它的果核,然后毫不在意地抛弃了它的果壳,所以栗子无法生根发芽,更得不到绵延子孙的机会。

其实,人也如此,那些仗义疏财、多做善事的人,自然会有恩泽延及后代。反之,那些吝啬于付出的人,往往会自取灭亡。

然而,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自认为非常精明的人,他们总在算计着别人,以为别人都不如他们聪明,处处都显得比别人神机妙算,更加讨巧投机,于是他们的日子过得很累,很紧张。

其实,“累”与“不累”完全由自己决定:对有些事“糊涂一点”,对有些事“主动放弃”,对有些事“淡化处理”。这正是一种包容,同时也是明智的选择。包容不只是理解和原谅,更多的是坚强和智慧。

【包容术】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在《呻吟语》中提出:“精明也要十分,只需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因此,如果遇到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节,以及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你应学会糊涂一点,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办大事,去争取大局的利益。这样的人才是洒脱的人,才是拥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