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26671200000014

第14章 消费与经济学:做最会消费的“聪明人”(4)

交易费用通常指买卖双方在交易前后所产生的一切与本次交易有关的成本。交易费用,也被称为交易成本,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提出。科斯教授在他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到了交易成本,他认为交易成本是“由价格机制组织产生的,最突出的成本就是一切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每笔交易所产生的谈判费用与签约费用”以及其他的成本。交易费用包括广告宣传、信息传播、交通运输以及谈判、签订合约、执行监督等环节产生的所有花费。

在聂辉华所举的案例中,联想Thinkpad系列电脑之所以在美国卖的比在中国还便宜,主要交易费用的差异。目前中国的销售模式仍然是传统营销模式,而美国大多采用网上交易的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网上交易模式少了很多的人力服务,这就节省了大量营销、客服、售后人员的工资,也省去了大笔的租金以及运输成本。这样一来,联想Thinkpad系列电脑在美国的交易成本就大大低于国内的交易成本,其价格低也就很正常了。

日常生活中,每一次交易行为的发生都会带来不同形式的交易费用。现在我们就可以解释开始提到的那个有趣的问题了——为什么即使比商场贵,你还是愿意在楼下消费?虽然楼下小卖部的烟会比商场的贵5毛或1块钱,但是去小卖部买烟只需要下一趟楼就够了,而去商场的话,你要走很长时间的路或是乘车,这样一来你所使用的时间和费用都大大增加了。到楼下消费的交易费用是5毛钱加上下一趟楼的时间,去商场消费的交易费用是很长的时间加上交通费,很明显,在楼下消费的交易费用更低。换句话说,楼下小卖部正是考虑到了顾客的这一交易费用,才会多加5毛钱或1块钱,而不是加价高得离谱。因为只有当在楼下消费的交易费用低于去商场时人们才会选择在楼下消费。

此外,不同的人其自身的交易费用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比尔·盖茨与合作伙伴谈合约的时候会选择五星级的休闲会所,而小商贩通常在路边的小饭馆和别的商贩商量合作事项;退休的老太太会在菜市场跟小商贩讨价还价半个小时,上班族很少为了几毛钱而计较,这是因为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价值不同,交易费用也不同。

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趣味盎然的寓言故事,名曰《郑人买履》:

在郑国,有个人想赶集买双鞋,早上他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等他到了集市卖鞋的摊位,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卖鞋的人让他用自己的脚试鞋,这个人说:“我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脚。”于是他赶回家拿尺码,然而集市开放的时间是有限制的,等他回到集市时,集市时间已经过了,卖鞋的也走了。

抛开这个人不懂变通的个性不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他在家和集市之间往返两次,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也没买到鞋子,他的交易不仅成本高,而且毫无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并不懂得计算交易费用。很多人在消费的时候只看商品的价格而不看交易费用,比如在电视剧《奋斗》里有这样一段剧情:杨晓芸和向南采购结婚用品,杨晓芸主张“只有货比三家才能得到实惠”,为了买一条被子他们跑了一整天,最后还是回到开始看被子的那家商店购买。虽然他们最后买到了折扣最低的被子,但是一整天的时间精力加上交通费等,这个交易费用实在有点太高了!

由此可见,在日常消费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商品的价格,而且要注意交易费用。

经济启示录

聂辉华博士认为“中国制造”之所以在国外价格更便宜,主要是因为国外的交易费用比国内更低。由此可见,交易费用也是影响商品实际价格的重要因素。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在决定交易之前,不仅要注意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价格,还要懂得计算交易费用。

替代效应:故事中的补鞋匠为什么能够免死

在以色列有这样一则有趣的寓言:

克里姆城里的补鞋匠杀了一个顾客,很快他被抓起来了,法官判处他接受绞刑。宣判结束后,一个市民非常不满地对法官嚷道:“我们城里就他一个补鞋匠,倘若你把他绞死了,那么以后谁来为我们补鞋啊!”其他市民这时也呼吁不要杀死补鞋匠,法官只好重新宣判,他说:“克里姆的公民们,我同意你们的说法,因为我们就只有这么一个补鞋匠,绞死他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城里有两个会盖房子的,让他们其中的某个人代替他被执行绞刑吧!”

故事中的补鞋匠为什么能够免死?法官为什么要让盖房子的其中一个人代替他执行绞刑?这其中隐含着什么秘密吗?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因为补鞋匠不能被替代。

曼昆是这样定义替代效应的:当某种价格变动使得消费者脱离既定的无差异曲线改变到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后引起的消费变动,就叫做替代效应。

曼昆用这样一个充满趣味的真实案例来说明替代效应,他写道:“现在百事可乐的价格比之前低了,我少买一个比萨饼就能够买到更多的百事可乐。”也就是说,百事可乐降价后,比萨饼的价格就相对高了,所以,消费者会放弃部分或全部比萨饼,进而购买更多的百事可乐。

经济学上普遍认为替代效应是指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导致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使得消费者在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发生改变。就像曼昆教授的案例,百事可乐便宜了,比萨饼的价格没变,但是在降了价的百事可乐面前,比萨饼好像变得更贵了一样,这样一来,消费者就会买更多的百事可乐,而少买或不买比萨饼了。

现在回到本节开始那则故事里提出的问题——补鞋匠为什么能够免死?实际上,修鞋匠之所以能够免除死刑就是因为他是克里姆城里唯一的补鞋匠,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会盖房子的有两个人,这两个人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其中一个执行绞刑后,不会影响克里姆城里人们修葺房屋。

生活中,替代效应比比皆是,比如猪肉和牛肉就能相互替代,人们往往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以经济实惠为原则进行选择,牛肉贵了就吃猪肉,猪肉贵了就吃牛肉。在同质产品中,价格低的往往能替代价格高的。然而,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也能引发替代效应。当然,有的时候,替代效应的发生与否与价格并无关系,比如甲流泛滥的时候,猪肉就很少有人再买,而牛羊肉、鸡肉等就会将其替代。

与日常生活用品易被替代相比,价格高昂、技术含量高或是不可再生的产品往往难以被替代。比如古董,因为其不可再生,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艺术品的价格非常高昂,也很难找到替代品,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而那些价格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则很容易被替代,如馒头、白菜、萝卜等。

在婚恋中,人们之所以会移情别恋,就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伊甸园里只有亚当和夏娃两个人,所以他们不会背叛对方,因为他们对于彼此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而实际生活中,每一对情侣都会接触很多其他的异性,他们对于彼此来说都是可以替代的,当新欢更加漂亮贤惠,或是更加帅气有钱,抵抗不住诱惑的人们就会背叛现在的恋人,和新欢在一起,新欢就这样把旧爱替代了。

在职场中,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总是特别吃香,老板对其和颜悦色不说,加薪升职更是常事儿。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能够替代这种人的人太少了,因此企业不愿意失去这样的人才。相对的,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技术本领的人,则有很多人等着替代,因此这样的人常常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而对于这些容易被替代的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加强其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同理,一种商品要想拥有市场、不被其他同类商品所替代,就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无论是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还是包装优势,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优势才能够不被替代,才不会像被市场的洪流所淘汰。市场是无情的,优胜劣汰是其规则,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够在市场的洪流中生存,留下自己的足迹。

经济启示录

曼昆的理论研究表明,替代效应实际上就是同质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并且替代效应具有相对性。寓言中补鞋匠之所以能够免死是因为他具有不可替代性。

替代效应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正确理解运用这种效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消费,减少因价格变动造成的利益损失。此外,企业和个人都要努力提升自己,以免成为替代效应的牺牲品。

价格歧视:有多少商家在“看人下菜碟”

生活中,我们时常碰到这样的状况:自己货比三家、反复挑选才买到的、以为物美价廉的商品,身边的人却有可能花更少的钱就买到了。比如很多商家对学生实行优惠政策诸如看电影半价、买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有更多的折扣、寒暑假坐火车半价以及吃自助餐可享受学生特价……而对社会人则采取另外一个比较高的价格,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到底有多少商家在“看人下菜碟”呢?他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区别定价的方式呢?

商家这种看人下菜碟的行为表面上看来确实让人费解,但就其本质来说,却是个一箭双雕的好策略。既拉拢了那些支付能力低的客户,也赚取了那些支付能力高的客户的利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利润而且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这种区别定价的策略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价格歧视。

著名经济学家金大焕教授认为会员卡本身就是价格歧视的一种。他如是说:“所谓的价格歧视,实际上就是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卖方对不同的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在同一个时间看同一部电影,会员卡持有者付出的钱比没有会员卡的人要少,这就是价格歧视……航空业不仅最先实行会员卡制度,而且一直致力于开拓各种其他形态的价格歧视策略。倘若购买打折机票,航空公司往往会附加这样一个条件,即周末滞留。这意味着倘若乘客购买了飞往上海的打折机票,航空公司很可能要求乘客周六、日必须滞留在上海,这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价格歧视。”

金大焕教授认为让没有会员卡的人付出更高的价格,是成功的价格歧视策略。不过当几乎每个人都持卡消费时,商家和消费者都得不到任何好处。

价格歧视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价格歧视其实就是一种价格差异,一般是指商家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完全相同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不同的价格。金大焕教授所说的会员卡制度就属于典型的价格歧视政策。

在日常生活中,“价格歧视”的事例随处可见。例如,游乐场的门票,卖给学生和小孩是半票,而对成人却是全票;乘公交车,买了公交卡的乘客是9折、8折甚至4折,而偶尔坐一次车、没有公交卡的顾客却必须全额支付;寒暑假的时候飞机票对学生、教师打折,顾客可以凭学生证和教师证购买折扣机票;计算机卖给大学生便宜,卖给社会人就相对较贵一些;商业用电和生活用电的价格不同;去舞厅,男宾要买门票,而女宾却不用买门票……这种种现象都属于价格歧视。

那么价格歧视到底是好是坏呢?按普通人的心理规律,多付了钱肯定会觉得自己吃了亏,会觉得很难受,因此,消费者都反对商家进行价格歧视,要求公平待遇。

虽然消费者都反对价格歧视,但价格歧视确实能够为商家带来更多的收益和利润。需求价格弹性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是不同的。有的人经济收入有限,因此很节俭,对价格斤斤计较;而有的人富有,贵一点便宜一点无所谓,价格的浮动不会影响他们的需求量。商家按照需求价格弹性对顾客实行分类,对富有需求价格弹性的顾客,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对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顾客进行高价格策略。实行价格歧视就可以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客户一网打尽,获得尽可能多的市场资源,获取最大可能的利润。因此,商家总是利用一切可能来实行价格歧视。

当价格歧视实行到极致的时候就成了“完全的差别价格”了,卖方向每一个消费者收取其支付意愿的价格的策略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在现实中,“完全的差别价格”常见于那些一对一服务的行业,如律师、医生之类,完全的差别价格对客户的服务相互分离的行业非常适合。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如在很多电视剧或电影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几乎所有的名门望族或是富豪家,都有自己专门的家庭医生,这些医生经常会询问客户许多问题,诸如“你有喝酒的习惯吗?一般都是喝什么酒?”“你健身吗?有旅行的爱好吗?”……实际上这就是医生的策略,看似在关心病人饮食起居,其实是摸清楚客户的情况,方便自己实施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虽然会让很多消费者不满,但是从供需相等的层面来说,每个有效需求者都获得了相应的有效供给,没有任何人受到了歧视。对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学生、一般能力消费者,倘若不被“歧视”,让他们和富人一样不能享受任何优惠价格,他们会更加不满。所以说,在分析“价格歧视”的时候,不能走极端。不过,对于商家来说,价格歧视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逐利手段。

经济启示录

金大焕认为会员卡是一种价格歧视,不过当每个人都持卡消费之时,价格歧视将失去效用。对于以追求最大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商家来说,价格歧视无疑是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价格歧视会让消费者感到不满,不过对于支付能力低的一般消费者,价格歧视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公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