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读李叔同的人生智慧
26672500000018

第18章 容人之量,大如海洋(1)

做人要有雅量。所谓雅量,是指具有容人之量,“有容乃大”,大如海洋,才是一个深谙为人处世智慧的人该有的品行。小肚鸡肠,心中只有自己,容不得任何人,更不允许别人有半点错的人,并非君子,多是小人。那么,生活中,我们是要做君子,还是要做小人呢?

浪子回头最难得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生中,人应当有海量,才能有所建树。但是,在容人之前,先得容自己。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人生都是有变故的。有的人从好变坏,而有的人则从坏变好。容人要先容自己,就是要容忍自己过去的过错,改过自新,做正确的自己。而这并非易事。所以人们会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所谓回头,并不是重蹈覆辙,而是改过自新。但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人不多,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会改正的更是少之又少。正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见,能迷途知返是黄金都换不来的。

曾有一个视频,是一个兰州的“黑社会老大”的演讲,他只有十八九岁,但是他的演讲却让无数网民为之震撼。

14岁那年他辍学单身闯荡外地,结交一帮狐朋狗友,混到了“老大”。当他回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再不让他离开家了。他哭着对他的母亲说:“让我走吧,我去外面就又有钱了,在家里我什么都不是。”

他的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他们各自忙于事业,从未真正关心过儿子需要什么,这是让他们后悔一辈子的事情。他成绩很差,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不喜欢他,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于是,他决定从此“消失”。

这次回来,他的母亲已经彻底“醒悟”了,她拉着一心要离家混社会的儿子,苦苦地劝说他留下来,看他变好。一年变不好就两年,两年变不好就十年,十年变不好就一辈子。他答应母亲试试。

后来,他开始做“义工”,所谓“义工”就是给人打扫卫生,清理垃圾之类,不要一分钱。他每天骑着辆破自行车按时上下班,回家还要帮母亲洗衣做饭。父亲听说自己的“逆子”还会洗衣服,惊奇得不得了……

这位“黑社会老大”从一个彻底的坏人变成了一个好人,一个有用的人。这样的转变,是非常难得的。显然,这与母亲苦口婆心的教诲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要是他自己没有容忍自己过去的过错的度量,没有迷途知返的决心,那么他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生活中,我们应当也有这样的度量,要知道,犯错不是最大的罪过,最大的罪过在于不能容忍自己的过去,且将错就错下去。要看到,最完美的人生不是毫无瑕疵的。因此,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瑕疵,给自己一个改正的机会。

《晋书》里有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周处,他是江苏宜兴人,是个横行乡里的很蛮横的人物,老百姓都害怕他,把他与猛虎和恶蛟并称为当地三害。周处心里很不平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形象。于是他主动提出和猛虎和恶蛟搏斗,为民除害。

周处先是杀了猛虎,又跳进江里和恶蛟搏斗,斗得天昏地暗,江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周处终于杀掉了恶蛟,可是当他从江里走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却是老百姓打算欢庆他被恶蛟吃掉的场面。

周处看到这个情景,心里非常难受,就找到著名学者陆机、陆云兄弟诉说心中的郁闷,他说:“我非常后悔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只是现在后悔恐怕已经晚了!”陆云对他说,有句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你既然知道自己错了,就应该痛定思痛,做一个有用的人。

周处听后就回家苦心练武,熟读兵书,各地的聘书像雪片一样地朝他飞来,他后来成了御史中丞,为抵御侵略而英勇献身。

从周处的人生转变中,我们看到一个回头的浪子容忍自己过去的错误并改过自新的过程,要是他对自己的过去没有度量,不敢正视过去,也不愿改变将来,那么他一生在别人眼中都可能是一个恶劣的形象。

在这方面,李叔同先生就是一个能正视自己的过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人。他是富商家庭出身,也曾有过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如果就此荒蔓一生,也可谓是“纨绔子弟”。可是家道中衰,当时中国国势江河日下,加上他内心固有的爱国情结和宗教情怀,使得他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最终迈向了传奇的人生之路,成了启迪国人智慧的一代宗教泰斗。

他的一生,从富家公子,到留日学生,再到教师,再到佛教大师,经历传奇,每个角色都“演”得有血有肉,有因有果,果断中掺杂着生命气象,既无人逼迫,又顺其自然。而这所有的角色都是他不断“回头”,不断改变自己的结果。

因此,人生中,我们要看到,浪子回头最难得。在对别人海量前,我们不妨先宽待自己,容忍自己以往的过错,迷途知返,给自己改正的机会。这样,才能体味人生真味,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然,对自己有度量,并不是要纵容自己去犯错,也不是要斩断过去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而是要如大师一样,“悟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

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因此,以武力服人一直为世人所提倡和采纳。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武松力大如牛,让人闻风丧胆,他也行侠仗义,但是他更多地是以武力服人。尽管他正义感很强,但是不了解他的人还是会怕他。可见,以武力服人并不是万能之道,也不是长久之道。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文明的社会,因此,若要说服他人,战胜他人,或要树立自己的影响力,凭借武力是难以实现的。

在这一点上,李叔同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在他看来,若要服人,需要凭借个人的道德修养才行。

先生非常喜欢一句话,那就是“先器识而后文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传授技艺,先得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方可。其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要想不误人子弟,让学生信服,不仅要有专业上的素养,更需要有道德上的涵养。

先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书的时候,他的书桌上,一直都放着一本记载着几百条古代名人懿行与名言的书,它是明朝理学家刘宗周所著的《人谱》。他视这本书为宝物,长期随身携带着,并在书面上写下“身体力行”四个大字,还用四个红圈圈起来,足见这本书对他的重要性。

在一般人看来,教西洋画和音乐的老师怎么会有这样的古董?就连他最得意的门生刘质平、丰子恺、李鸿梁都没有见过这本书。有一次,李叔同把丰子恺等几位同学叫到屋里,翻开《人谱》给大家读了其中一段话:

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显贵,裴行俭见之,曰:“士之致远者,当先识器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禄爵之器耶?”

先生特意摘出来这段话读给大家听,是因为这段话里蕴含着“先器识,后文艺”的教育思想,这也是李叔同一生身体力行的教育理念。

他接着对在场的学生解释了,“器识”指的是道德修养,阅历胆识,“文艺”指的是才华。裴行俭批评被世人夸耀的“唐初四杰”,裴认为这四个人虽然才华文章很美,但是不具备道德气度,所以他们的命运很悲惨,影响也就很有局限。

先生在致后辈的书信中,就裴行俭的话得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传文艺”的教育理念。简而言之,就是艺术应该附丽于人品。先生一生所教学生很多,但并不都是深交,他只对有道德的学生青睐有加,恨不得把一生的所得都传授给他们。

事实上,先生不仅提倡“先器识而后文艺”这样一种教育理念,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也特别注重道德上的修养。素来,先生以德行开化自己的学生,更以德行让学生信服自己,还以德行服众人。

这足见大师的器量——宽以待人,严以待己。人生中,若有李叔同先生这样的度量,那么还有什么人无法相处,又有什么人感化不了呢?否则,即便有才识,也可能难以让人信服,因为道德上有缺失;或者纵然有威信,但是大家还只是在表面上服从,而在心理上,则可能依然会选择背叛。

因此,若想拥有李叔同先生那样的威信和影响力,我们就应当和他一样,严以待己,宽以待人,时刻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拥有这样的器量,才能成为让人信服的人。

漫漫人生旅途中,没有谁能让我们依靠一辈子。大凡成就非凡的人,都是靠自己去成功的。但是,大多数这样的人的背后总是有许多人为他们加油,为他们喝彩,而这,若是没有强大的影响力是无法拥有的,但能成就他们这样的影响力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的道德修养。

因此,应当以李叔同先生为榜样,宽以待人,严以待己,做一个以德服人的人,这才是一个有器量的人之所为。

宽容待人,无人不暖

宽容是有容量的人所具备的基本道德之一,只可惜社会上人多重“术”而不重“德”,锱铢必较,吹毛求疵之辈层出不穷。

对此,弘一大师曾说:“宽著以心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从中可见宽容的威力之大。身处世间,与人交往,不能不懂交际的艺术。做人若有雅量,那么与人交往也容易,也轻松。若不然,就可能处处与人为敌。一个人有雅量,才能宽容待人,否则,只会宽容待己,而对别人,则要求很高。

纵观各大成功人士,或者回顾我们切身的生活体验,就能发现,为人宽容,有器量,才能与人为善。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若对别人好,他若是个有心的,无需言明,他自然记在心里。

因此,要想温暖他人,应当扩大自己的气度,宽容待人。久而久之,必然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好感与支持。

在这一方面,李叔同先生就是一个宽容待人的人。因此,了解他的人无不欣赏他的雅量与气度。

1912年秋,先生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当时他所教的是美术和音乐。起初,这两门课在学校所有科目中是最被学生轻视和冷落的课,但是自先生任课以来,局面完全被扭转了。全校学生都争着修他的课,课余但闻琴声袅袅,假日常见学生成群结队出来写生……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因此而变得自由而又轻松了。

原来,这得益于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崇高的品行。每当预备铃响之前,先生总是早早进到教室,然后在讲桌上放下一叠资料,而黑板擦和粉笔盒则被放在桌子的一角。终于,上课铃响了。先生起立,向大家毕恭毕敬地鞠了个躬。这时候,他开始上课了,他把钢琴的护罩卸掉,琴盖上放着一只怀表。

有的学生上课时心不在焉,读与课程无关的书籍,他会对他说:“某同学,下课留一下。”下课后,他会单独跟学生说:“下次上课不要看其他书籍。”又是鞠躬。

自古以来,有谁上课的时候会主动给学生鞠躬?这几乎是没有的。先生之所以鞠躬,这是他为人宽容的缘故。对于一向不重视这两门课的学生,他并不提前给予警告,反而以礼示之;而对上课不认真的学生,他又以礼示之,表示郑重的请求。在那个年代,作为一名老师,这是需要极大的器量和胸怀的。而李叔同先生却有这样的雅量,因此,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还有一个和“臭屁”有关的故事,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先生宽容待人的一面。

有一次,在钢琴课上,学生们分成几组正要听先生作示范演奏,这时候,一个学生放了一个屁,虽然声音不大,却很臭。周围的同学纷纷捂住了鼻子,先生的眉头也微微皱了一下,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更没有因此惩罚学生。

临近下课的时候,他对那个放屁的学生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在室内放。”学生们听完都忍俊不禁,那个学生则羞得低下了头。但是,对先生的宽容,他却一直铭记于心。自此,只要是先生的课,他都认真对待,而类似放臭屁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过了。

若说先生有什么过人之处,那么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宽容待人。世界上,即便是伟人,是聪明绝顶的人,也会犯错误,何况是一般人呢?因此,当他人犯错的时候,与其责求,不如换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去原谅。要知道,宽容待人,是为人该有的器量。

再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当别人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愿望的过程中,不小心忽略了自己的利益或感受的时候,我们不必苛责。因为别人可以没有雅量,但是我们不能也没有。可能暂时会委屈了自己,但从长远来看,我们温暖的是别人,最后受益的却是自己。

所以说,人生中,我们不如和李叔同先生一样,宽容待人,展现自己的容量吧。漫漫人生路上,处世为人如此,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要知道,锱铢必较得到的并不是自己的利益,而可能是失去自己的长远利益,抑或是自己为人的尊严与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