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记
【作者简介】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称浪士,又号漫叟,唐代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第。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家避难于江南。乾元二年(759)奉诏入京,上《时议》三篇,得到肃宗赏识,被派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参谋,后升任水部员外郎。代宗广德元年(763),任道州刺史,颇有政绩。后升任容管经略史。元结是中唐前期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大多内容充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疾苦,为杜甫所推崇;其散文也颇有成就,其中有不少笔锋犀利的杂文和短小精悍的游记,颇具特色。在文学创作上,元结反对浮艳文风,主张发挥“救世劝俗”的作用,其游记实际上开了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先河。今存《元次山集》。
【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嵌盘屈②;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③;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⑥。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①营溪:即营水,发源于湖南省宁远县南。经江华县、道县,至零陵县入湘水。今道县以南一段称沱水,道县以北称潇水。
②嵌盘屈:形容怪石横斜盘曲的样子。
③洄悬激注:形容水流从高处倾注下来。
④逸民退士:隐居山森不肯做官的人。
⑤裨:使。
⑥形胜:风景优美的地方。
【赏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发现右溪并对它清理修整,为它命名的经过。这是一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却形象生动地记述了这条小溪的情况,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环境的美好情愫。
全文分作三部分。作者首先记述了小溪的方位,描绘了两岸的怪石,激荡的溪水和佳木异竹,使人感到这确实是个绝好的去处。接着对小溪的命运展开想象,若在山野,会成为隐士游玩和居住的理想之地;若在都邑,会成为一处游览名胜。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发一番感慨的层面上,而是付诸实践,对小溪进行一系列地开发,清除芜秽,修建亭宇,植树种草,终于使小溪成为道州的一道美丽风景。全文层次分明,语言简练,趣味隽永。
燕喜亭记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晋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年间进士。任刑部侍郎时,曾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卒谥文,又有韩文公之称。韩愈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文,倡导散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变化,其诗常“以文为诗”,追求奇险。于山水旅游诗,则另创一派,扩大了创作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有《韩昌黎集》。
【原文】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者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漥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遥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挨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①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②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锺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③,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值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人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泯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猒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④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注释】
①振鹭:《诗经·鲁颂·有马必》:“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旧说此诗是用殿翅的白鹭比喻清白之士乐于做官的情怀。
②秩秩:秩序井然的样子。
③燕喜之亭:遗址在今广东省连县城北。
④羽仪:语出《易经·渐卦》:“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此处用其意,说王仲舒日后必居尊贵之位而为人敬重。
【赏析】
这是一篇题记,记述作者的友人王仲舒修建燕喜亭的经过和作者代为起名的用意。本文的主旨不在于记游,也不着意于描绘山水之美,而在于借此赞美王仲舒的行为品德,表示对他的前程怀有希望和信心。全文寄寓深刻含蓄,反映出传统儒家的人格理想和山水审美意识。作者用笔开阖自如,语言简洁利落,体现出作为古文运动领袖的才学与技巧。
三游洞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居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年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因直谏敢言,屡陈时政,得罪权贵,曾遭贬谪。历任翰林学士,江州司马,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太学少傅,刑部尚书。他是中唐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与元稹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现存诗三千余首。其旅游诗多写于外任或晚年,新颖自然,洒脱生动,其散文清晰明快,生动有致。有《白氏长庆集》。
【原文】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①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②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盘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日:“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③,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④。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释】
①“予自”句:元和九年,白居易上表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②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字知退。
③二十韵:指两句一韵,共四十句。
④三游洞: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因此次白氏兄弟和元稹三人的游览而得名并成为名胜。
【赏析】
本文是一篇诗序,但更是一篇精美的游记。它记叙了作者兄弟和元稹三人在赴任途中相会离别之际,发现和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文章以三人同游的过程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元白之间的友情为内在的情感线索。两条线互相交织,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记游部分,采用移步换景的笔法,先写石,次写泉,再写水石相搏的景象,末写云月相生的气象。
本文叙事井井有条,写景历历在目。作者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富于清新明丽的意境美。作者多用四字句式,使语言简洁凝练,明快流畅,富于诗词的音乐美。
题峡山寺
【作者简介】
李翱(772~841),字习之,唐代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东)人。贞元进士,官至桂管湖南观察使、山南东道节度使。谥号“文”。他是韩愈的门生,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古文为世人所称道。有《李文公集》。
【原文】
翱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远地,尝以为无因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①,然后知峡山②之名,有以然也。
于灵鹫寺时,述③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④不流;天竺之石桥⑤下无泉;台山⑥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交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于治平也,弗难矣。
【注释】
①五峰:指作者旅途中游过的五座名山,即今江苏省苏州的市的虎丘山、浙江省杭州市的天竺山、江西省大余县的大庾岭、广东省曲江县的灵鹫山和此处的峡山。
②峡山:在今广东省清远市南。古时其山下有寺。
③述:指作者《题灵鹫寺》一文中对所游诸山的记述。
④剑池:虎丘山上的一处名胜。
⑤石桥:指天竺山中的灵隐石桥。
⑥台山:即台岭,是大庾岭的别称。
【赏析】
这篇短小的题名文章,是一篇别有风趣的纪游作品。作者在长途跋涉中历游各处名山,来到向往已久的峡山,然而却并不描叙此山的景物风光,而专门谈论所游五座名山的不足之处。其意就在于借题发挥,反衬峡山之美,并以游山类比交友择人,道出一番道理。本文篇幅短小而结构简洁,语言质朴而内涵精深,令人读后欣然会意,深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