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26881900000005

第5章 魏晋南北朝笔记(2)

这是一则凄美的爱情神话,至性至情感人至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也为之抒写赞颂。王勃《春思赋》诗云:“游丝空绢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李商隐《咏青陵台》诗曰:“莫许韩凭为蛱蝾,等闲飞上别枝花。”韩凭夫妻用真情植下的那两棵传奇的相思树,千百年来在天下有情人的心头滋生成“爱的绿荫”,一代又一代,演绎着新的感人心扉的爱情故事。

兄弟奇遇

祖台之《志怪》

晋怀帝永嘉中,谯国丁祚渡江至阴陵界。时天昏雾,在道北有社,见一物如人,倒立,两眼垂血从额下,聚地两处,各有升余。祚与从弟齐声喝之,灭而不见。立处聚血,皆化为萤火数千枚,纵横飞散。

【赏析】

丁祚兄弟途中遇鬼,但两兄弟并没有被鬼所吓,反而将鬼吓得纵横飞散,令人惊叹不已。东晋末年,社会****,人们企图利用这种鬼神思想来解释压力,以求的心理上的平衡。基于这一社会基础,志怪故事在这一时期异常盛行。其中不乏宣扬鬼神超于常人能力、鬼神胜人的宿命思想,这则笔记则恰恰相反,它在承认鬼神存在的前提下,有否定了原有的宿命论思想,认为人只要心中无惧,就一定能战胜鬼怪。

壶中有人

荀氏《灵鬼志》

太元十二年,有道人。从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自说其所受术,即白衣,非沙门也。尝行,见一人担担,上有小笼子,可受升余。语担人云:“吾步行疲极,欲寄君担。”担人甚怪之,虑是狂人,便语之云:“自可尔耳,君欲何许自厝耶?”其人答云:“君若见许,正欲人君此笼子中。”担人愈怪其奇:“君能入笼,便是神人也。”乃下担,即入笼中;笼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担之亦不觉重于先。既行数十里,树下住食;担人呼共食,云:“我自有食。”不肯出。止住笼中,饮食器物罗列,肴膳丰腆亦办。反呼担人食,未半,语担人:“我欲与妇共食。”即复口吐出一女子,年二十许,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便卧。妇语担人:“我有外夫,欲来共食;夫觉,君勿道之。”妇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笼中;便有三人宽急之事,亦复不异。有顷,其夫动,如欲觉,妇便以外夫内口中。夫起,语但人曰:“可去。”即以妇内口中,次及食器物。此人既至国中,有一家大富贵,财巨万,而性悭吝,不行仁义,语担人云:“吾试为君破奴悭囊。”即至其家。有一好马,甚珍之,系在柱下;忽失去,寻索不知处。明日,见马在五斗罂中,终不可破取,不知何方得取之。便往语言:“君作百人厨,以周一方穷乏,马当得出耳。”主人即狼狈作之,毕,马还在柱下。明旦,其父母老在堂上。忽复不见;举家惶怖,不知所在。开妆器,忽然见父母在泽壶中,不知何由得出。复往请之,其人云:“君当更作千人饮食,以饴百姓穷者,乃当得出。”既作,其父母自在床上也。

【赏析】

“壶中人”故事,在魏晋时流传颇广。主要通过一个担人所见所闻为线索,描写了一个来自国外的道人所特有的奇异功能。前半段主要写担人在途中遇到了一个外国道人,他自称自己走路走的太累了,想寄住于担人的所担的小笼子中,担人觉得他的要求很奇怪,但是外国道人却真的这样做了,而且笼子并没有因为他在里面而加重。于是二人这样走了数十里,外国道人便邀请担人与他一起吃饭,还没吃一半,外国道人又从口中吐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与他一起吃饭。饭后,外国道人便睡了。这时,这名女子又从嘴中吐出自己的情夫。后来女子看到外国道人快要醒了,又将这名男子纳入口中。幻中出幻,颇为离奇。这则故事当取材于《旧杂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佛教故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无意中用之。”可见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之浸渍。

田螺姑娘

陶潜《搜神后记》

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憨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於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的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女。乃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不可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任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赏析】

这是一则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青年农民谢端“少丧父母”,“恭敬自守”,但到头来穷困不堪,连老婆也娶不上。谢端的美德和遭遇感动了上天,于是,天帝便派天河中的“白水素女”下凡,帮助谢端过上好日子。神女藏于田螺之中,每天在谢端出去以后,出来为他洗衣做饭,帮助谢端操持家务,并帮助他发家致富。没过多久,谢端就对家中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怀疑。在谢端的追问下,田螺姑娘不得已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勉励谢端“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然后就飘然而去。而她留下的螺壳却能倒出许多米来,改变了谢端贫困的生活。从此以后,谢端的生活果然富裕起来,又娶妻生子,并作了“令长”之类的小官,获得幸福。作者笔下的这个地方,民风淳朴,人情融融,勤劳必然致富,好人必得好报。谢端的忠厚老实和白水素女的善良、热情表现得很生动,特别是索女的形象十分优美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

亡母怜子

《杂鬼神志怪》

水嘉中,黄门将张禹曾行经大泽中。天阴晦,忽见一宅门大开。禹遂前至厅事;有一婢出问之;禹曰:“行次遇雨,欲寄宿耳。”婢入报之,寻出呼禹前。见一女子,年三十许,坐帐中,有侍婢二人。余人衣服皆灿丽。问禹所欲。禹曰:“自有饭,唯须饮耳。”女敕取铛与之。因燃火作汤,虽闻沸声,探之尚冷。女曰:“我亡人也。冢墓之间,无以相共,惭愧而已。”因歔欷告禹曰:“我是任城县孙家女,父为中山太守。出适顿丘李氏,有一男一女,男年十一,女年七岁。亡后,幸我旧使婢承贵者。今我儿每被捶楚,不避头面,常痛极心髓。欲杀此婢,然亡人气弱,须有所凭。托君助济此事,当厚报君。”禹曰:“虽念夫人言,缘杀人事大,不敢承命!”妇人曰:“何缘令君手刃!唯欲因君为我语李氏家,说我告君事状。李氏念昔,承贵必禳除。君当语之,自言能为厌断之法。李氏闻此,必令承贵莅事,我因伺便杀之。”禹许诺。及明而出,遂语李氏,具以其言告之。李氏惊愕,以语承贵,大惧,遂求救于禹。既而禹见孙氏自外来,侍婢二十余人,悉持刀刺承贵;应手仆地而死。未几,禹复经过泽中,此人遣婢送五十匹杂彩以报禹。

【赏析】

已成为“亡人”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想办法借张禹的帮助,除掉了丈夫的后妻,很是奇异。后妻承贵残忍冷酷的对待丈夫前妻所遗儿女,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最终被孙家女的鬼魂杀死,罪有应得;张禹与孙家女本是萍水相逢,但在听过孙家女的倾诉后,便仗义而出,伸张不平,体现了疾恶如仇的性格本色。围绕孙家女的复仇,展开描写,整个复仇过程,前后连贯,不蔓不枝,在复仇过程中又夹杂了许多生活化的描写,亦真亦幻,又非真非幻,真切感人。

华王优劣

刘义庆《世说新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乘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赏析】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危急之时见真情。华歆和王朗同船避难,途中一个人想要搭乘他们的船。当这个人提出这样的请求时,华歆随即犹豫不决,然而王朗却非常爽快地说:“船上所剩的地方还很多,有什么不能接纳别人的?”但是到后来,当他们快要被贼人追上的时候,王朗却想要将这个人抛弃掉,华歆认为,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请托,在危急时刻就不能抛弃他。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处平则以和美德,遭变则以义断事。”(曹植《辅臣论》)舟成了考验人格高下的标尺。有限的空间,可见无限的胸襟,同舟又怎能不共济呢?

雪夜访戴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赏析】

《世说新语》里,有很多魏晋文人的潇洒故事,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雪夜访戴”这段佳话。他在一个大雪之夜,忽然想到戴安道,便立即前去造访,但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后,没有进去就回来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却回答道:“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而进行这次旅行,兴致尽了就回来,为什么非要见戴安道呢?”乘兴而去,去到了;兴尽而返,回来了。说白了,去,等于没去,说等于没去,可实际又还是去了。这位名士要的就是这份意思,见不见到戴逵,那是无所谓的。在意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过程既然有了,其他就不在话下了。要论潇洒,能玩到如此令人叫绝的程度,从古至今,还无人与之颉颃。

石崇宴客

刘义庆《世说新语》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祟。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疆,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承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赏析】

石崇每次宴请宾客,都要让关入劝酒,如果客人不喝的话,当即就斩杀美人。这种行径简直骇人听闻。有一次大将军王敦前去做客,竟然“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当宰相王导责怪他时,他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他认为杀的是石崇家里的人,和自己有没有什么关系。笔记通过细节,以对比手法,丞相王导儒雅温良的品性和武夫王敦凶狠残暴的性格,得以鲜明呈现。

石王争豪

刘义庆《世说新语》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祟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赏析】

国人间许多人几乎都拥有“一阔脸就变”的潜在劣质,假若令其一旦发迹,便会陡生以挥金如土来摆阔显富的恶念,并制造出一个个故作惊人的“壮举”。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像石崇与王恺斗富。石崇与王恺争富,奢华到连皇帝都卷了进来,可见当时声势之大。皇帝为了支持王恺,赐予王恺一珊瑚树。这个珊瑚树高二尺有余,“枝柯扶疏,世罕其比”。但当王恺得意的将这棵珊瑚树显示给石崇看后,石崇随手用铁如意击毁了这棵罕见的珊瑚树,王恺认为他是因为嫉妒自己有此宝物才有这样的举动,所以便厉声责备石崇,但是石崇却不屑地说,“没有什么好遗憾的,我赔给你。”于是他吩咐下人将自己所收藏的珊瑚树悉取出来,“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王恺见此情景,怅然若失。因为比阔,石崇最终为赵王伦所杀,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见《晋书·石崇传》)。反观如今某些“达官显贵”,某些才华横溢的“人才”,某些“一生荣耀”但晚节不保的老者,正是在这种畸型“比”的阴影之下,上演了一幕幕同一类主题的悲剧,其情景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使人警醒不断。

焦湖庙祝

刘义庆《幽明录》

焦湖庙祝有柏枕,三十余年,枕后一小坼孔。县民汤林行贾,经庙祈福,祝曰:“君婚姻否?可就坼孔边。”令林入坼内。见朱门,琼宫瑶台,胜于世。见赵太尉,为林婚。育子六人,四男二女。选林秘书郎,俄迁黄门郎。林在枕中,永无恩归之怀,遂造违忤之事,祝令林出外间,遂见向枕。为枕内历年载,而实俄忽之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