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26882900000005

第5章 西安碑林的保护弘扬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保护和弘扬西安碑林文化,西安碑林博物馆在管理上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了项目文物管理、文化产业和宣传促销、科研业务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

与此同时,西安碑林博物馆还新建了石刻陈列馆,并出版了与碑刻研究有关的学术著作,常年开展陈列、接待参观、组织对外讲座等,学术与管理并举,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出版学术研究成果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西安碑林数以千计的藏石中,国际知名度最高、被国内外学界研究得最多的一通碑。自明代天启五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以来,虽然近四百年过去了,可海内外学界对这通碑刻的关注和研究,却历久不衰。

从最早见到这通碑刻的在华传教士,到西方的教会界、学术界,无不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作为研究基督教传教史、教会史的珍贵史料。而在近代以来西方汉学家眼里,它则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碰撞的见证。

从20世纪初开始,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国内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随着新的景教遗物的发现和考定,我国学界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或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或结集为艰深的学术专著,一般人很难读到,也不易读懂。

2009年8月6日,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馆员路远的《景教与景教碑》一书由西安出版社出版。作者介绍说,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把历年来研究所、高等学府这类“象牙塔”中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普通的参观者和读者,在两者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而作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收藏单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向那些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不满足于一般性讲解的参观者,提供一本有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知识含量较高的综述性读物,则是它应尽的义务。

路远的《景教与景教碑》全书正文分为7章,共约26万字,配插图约150幅,并附有碑文录文和仿册页形式的可以连读碑文的局部图,以及碑中叙利亚文字的局部放大图。

这本书的内容围绕西安碑林珍贵石刻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展开,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文物本身,而是以碑为出发点,凡与景教有关,与基督教在古代中国传播有关者,均有涉及。

作者依据该碑出土三百余年来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本身及其出土的时间地点、景教的由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反映的景教在我国唐代的传播、元代的也里可温和、明清时期耶稣会士在我国的传教活动、敦煌汉文景教写本的发现与研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入藏碑林的经过等诸多方面,向读者一一道来,尤其注重介绍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相关的新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读者会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重大历史价值,及对初唐以来基督教三度入传我国的这段历史,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二)完成新建石刻馆布展

2009年12月15日,西安市碑林博物馆新石刻艺术馆的一百多通佛像石碑,顺利陈列安装完毕。

西安市碑林新石刻艺术馆建设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批准并被列入陕西省文物局十大重点建设计划的项目。

西安市碑林新石刻馆陈列面积1321平方米,与老石刻艺术馆对称布局。新石刻馆主体陈列以佛教造像为主,老石刻馆以陵墓石刻为主。这种新旧分家、科学合理的布局划分,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参观环境。

这次博物馆新石刻馆需要陈列的文物,大多体积大、重量重、级别高、易损毁。在拆除、搬运、安装工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保藏文物损坏,或发生文物安全事故。

针对此种情况,馆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研究、慎密部署、严密组织,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搬运、陈列方案,其中细化至每一类、每一件都有不同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从同年9月15日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文物布展工作。165件精美石质文物需要陈列到位,虽然期间搬动文物近千次,却做到了文物毫发未损,人员安全无事故。

(三)弘扬西安碑林文化

2009年12月2日下午,西安市碑林博物馆馆长及研究馆馆员赵力光前往西安理工大学“文化大讲坛”,作了题为《西安碑林与中国书法艺术》的专题学术讲座。

西安理工大学“文化大讲坛”是该校与陕西省文史馆联合举办的专题文化讲座,旨在弘扬和普及我国传统文化。该专题讲座已连续举办多次,曾邀请多位著名学者在大讲坛做过学术报告,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0年3月4日,来自广东省广州市国际学校的三十多名外国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参观游览了西安市碑林博物馆。他们带着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好奇心,了解了碑林的历史和书法。参观结束后,他们又来到碑林文化体验室,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拓片的制作过程。通过在西安碑林的参观学习,这些原本对中国文化十分陌生的外国小朋友,不仅认知了古老的汉字和优美的书法,而且还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