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26882900000006

第6章 西安古城墙遗存概况

西安古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历史上中世纪后期最著名的城墙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墙建筑。

城墙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米,南墙长3441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3.74公里。

城墙有四座城门,即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具有标准的古代城墙建筑特色。

(一)西安城墙修建概况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至6世纪的隋代。

西安现存的城墙是明朝洪武七年至十一年,在唐代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唐朝末年战乱频繁,西安城墙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唐朝末年天佑元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

改筑时,韩建放弃了长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墙并未扩建或改修。

以后,唐城墙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墙规模却没有改变。

到了元代,西安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明洪武二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朝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不久,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西安的地位。在建都地点未确定以前,廷臣也多次建议利用关中形势,在西安建都。为此,朱元璋特地派皇子巡视西安,察看建都之事。

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开始大兴修城风气。现在我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因此,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打圈”的俗语。其中的猪,即朱元璋的谐音。

于是,在洪武七年,西安城墙开始正式筑建,至洪武十一年完工。当时,修筑西安城墙时,开始是用黄土分层夯打起来的,最底层是用石灰、土与糯米汁混合夯打,十分坚硬。明朝隆庆二年,陕西巡抚张祉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这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

城墙里层为明代砌砖,一般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外层是清代砌砖,一般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墙顶面以二至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40米至60米设一砖砌溜水槽和吐水嘴。

墙顶内沿筑0.85米高的女儿墙,外沿辟垛口5984个。城内除四门楼左侧各有一登城马道外,沿城另有6处马道。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座,间距120米,马面宽20米,伸出11米。城四隅各筑有一个突出城墙的角台或角楼,除西南角台保持元代建制为圆形外,其余都是正方形。

城外环护城河宽18米,深6米,长14.6公里,与城墙、城门组成三位一体的城防建筑体系。清代至20世纪30年代,城墙四周陆续辟券门、豁口共16处。

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门共有四个。每门城楼三重,即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开辟的城门东有朝阳门,南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有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尚武门。其中,与西安火车站、大雁塔处于同一南北轴线上的和平门,于1953年开通。取名和平门,是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城墙已破损严重。为此,西安市开始大规模修复城墙。1983年至1991年,西安市政府对城墙进行了全面整修,在早年及近年整修过程中,于西墙及南墙内均发现唐代城墙和城门遗迹。

此后,开辟于1986年的建国门、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极大地便利了西安市的交通。2006年5月,西安城墙完全弥合古城闭合成一座名副其实的方城。

从隋唐皇城算起,西安城墙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从明初扩建府城算,雄伟西安城墙也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一座完整严密的古代城市军事防御体系,西安城墙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形制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城墙。

1961年,西安城墙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西安城墙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

(二)西安城墙军事价值

西安城墙是古代战略防御体系的最好体现。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断绝了进城的道路。

城门外有闸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三十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

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也叫月楼,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敌兵要攻破这五道防线,极其不易。

西安城墙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还修有角楼。其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墩楼。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

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原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墙对研究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历史、军事和建筑艺术,都有很高的价值。

(三)现存城门建筑格局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

西安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也发生着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盛衰。

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最早建于隋代初年。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

唐朝末年,韩建组织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为永宁门。它也是现在西安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只是原设计没有箭楼。现在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都从甫门东西两则另辟的券洞内穿过,它本身已成为文物了。

朱雀门是唐代长安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在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隋文帝曾在朱雀门城楼检阅了凯旋大军。唐朝末年韩建组织建新城时,这座城门被封闭。

1985年修复西安城墙时,发掘包裹在明城墙内的朱雀门遗址。它果然如隋唐文人描写的那样宏伟华丽。当时的朱雀门,城门柱础用大理石制成,青石制作的门坎上刻有线条优美神采飞扬的蔓草花纹,磨砖对缝的门洞隔墙厚实端正,残垣断壁处处流露出当年的华贵风采。现在的朱雀门位于其遗址的西侧,是1986年开通的。

勿幕门俗称小南门,于1939年开通,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井勿幕是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之一。他是陕西民主革命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井勿幕壮烈牺牲。

含光门是唐代长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门。唐朝末年韩建组织建新城时,封闭了它的中门洞和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含光门全部封闭。

1984年,西安市整修城墙时,发掘含光门遗址,发现花岗石制作的柱础、刻花的门槛门道。随后,西安市有关部门决定,把新建券洞城门置于遗址东侧,对遗址做框架结构保护,外包城砖,使外观与城墙一致,内部设置人工采光和空调系统,日后供游客参观。

西安城墙的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朝末年韩建组织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

关于玉祥门,1926年,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城达八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冻死、饿死、战死四万多人,直至冯玉祥率国民联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1928年,开通的这座城门,为纪念冯玉祥将军由此率部入城的历史功绩,故取名玉祥门。

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西安城墙北门,名为安远门。辛亥革命时,起义军进攻满城,这一带战争激烈,交战中北门城楼被焚毁。1983年整修城墙时,恢复了原来的箭楼。

西安火车站西南侧的尚德门,于1986年开通,因直对尚德路而得名。

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当时的西安政府开辟了中山门,以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而得名。同年5月1日,冯玉祥将军率军东征,就从中山门出城。中山门并列两个门洞,冯玉祥将军分别为它们取名为东征门和凯旋门。

当年出师之日,冯玉祥将军在城头向各界欢送群众讲话,说等北伐胜利,再打开凯旋门欢迎他。但后来时局变化,冯玉祥将军再未率师回西安。

东门在建造明城墙时构筑,名叫长乐门。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由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

将士们一听此言,群情激愤,当时就点火烧毁了这座城楼。直至清代,又重新修复了长乐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这一旧址已被修复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

1986年开通的建国门,以直对建国路而得名。

文昌门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南侧,于1986年开通。这里的城墙上面建有有魁星楼,是西安城墙上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

明清时期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城墙旁边,魁星楼也顺势建在城墙之上。魁星楼在1986年修复。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嗜酒如命,不修边幅,蓬头虬髯,步履踉跄,腰挂酒葫芦,一手捧斗,一手执笔,似乎半醒半醉的文昌星尊容。魁星楼下这座新辟的城门,自然也就被命名文昌门了。